首页 理论教育 走出《兰亭序》学习的误区

走出《兰亭序》学习的误区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兰亭序》作为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自然有它的无穷魅力。何况专家学者们经常引导“不要去写《兰亭序》”,并作为经验之谈。王羲之《兰亭序》这里有几个相联系的问题,往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如此学《兰亭》,无异于邯郸学步,舍本逐末。上页左图为虞世南摹《兰亭序》(局部)。从这两件唐代临摹笔迹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他们已率先走出了《兰亭序》学习的误区。赵孟兆页临《兰亭序》(局部)
走出《兰亭序》学习的误区_临帖技巧

许多朋友学习行书毫不犹豫选择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这种做法没有错。两帖比较,《兰亭序》是摹本,一般选择冯承素响拓本,也叫双钩填廓本或“神龙本”(启首处有唐太宗所钤“神龙”半印),28行,324字,字字清晰,纤毫必察,看起来非常接近真实。《圣教序》是怀仁集字碑拓,篇幅较长,而且大量使用了《兰亭序》中的字,上下字迹并不连贯,楷行草相互穿插,临起来不好把握。而《兰亭序》作为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自然有它的无穷魅力。

但是在学习中往往遇到这个问题:抓不住要领,越写越不像,即便有些像也十分勉强,而且创作时用不上。入帖难,出帖更难,所以有些朋友望洋兴叹,望而却步。何况专家学者们经常引导“不要去写《兰亭序》”,并作为经验之谈。朋友们更加困惑了:既然《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为何学不得?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局部)

这里有几个相联系的问题,往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神龙本”相对其他诸多摹本和临本,最接近王羲之原帖,而原帖毕竟是鼠须笔在茧纸上书写的痕迹,我们现在临帖,又到哪里去同时找到这两种书写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者做不到,前者必落空,更何况吾辈与当年“书圣”又有着多大的差距!此乃其一。其二,《兰亭序》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它产生于“兰亭集会”那个特定的环境和心情,而且是在“微酣”之中即兴所作,离开那个环境和心情,就连“书圣”本人也写不出来。其三,临《兰亭》,学什么?这是最关键的问题。鼠须笔锋稍长且属少有的硬毫,这种硬毫在不易洇墨的茧纸上书写,很自然留下了许多的牵丝和萦带。如下面几处:

问题就出在这上面。许多朋友将这些牵丝萦带视为至宝,忙得不亦乐乎,亦步亦趋,“纤毫必察”,追求“惟妙惟肖”。然而从自己的临作上看,笔法不见了,神采没影了,只剩下满纸的牵丝痕迹,令人哭笑不得。如此学《兰亭》,无异于邯郸学步,舍本逐末。所以学不会《兰亭》,怨不得“书圣”,原因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虞世南摹《兰亭序》(局部)

褚遂良摹《兰亭序》(局部)

临帖要临得像,并没有错,不过这是就广义而言,具体到《兰亭序》,首先必须做认真分析。我们要学习的是王羲之的基本笔法和核心技巧,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否则劳而无功。其次,临《兰亭》最好不要直接进入,可以拿来定武本和虞世南、褚遂良、赵孟兆页等历代名家临本做参考,仔细分析和鉴别,看看名家是怎么认识和学习的,从这里受到启发,比自己直接地机械地临摹要好得多,至少少走弯路。

上页左图为虞世南摹《兰亭序》(局部)。唐代是王羲之书风最盛行的时代,虞世南是唐代著名的摹帖高手,也是唐初四大书家之一,此摹帖列入清“兰亭八柱”之首。虞世南的这一摹帖,其笔法、神态、气韵直逼兰亭,惟妙惟肖,而且连正欹偃仰、纵横穿插关系和行气都酷似原帖。摹帖与临帖不同,摹是把“像”放在第一位的,主要追求逼真的效果,但即便如此,我们仍不难看出,虞世南在“酷似”的同时并没有兼收并蓄,首先去掉的是原帖的萦带牵丝,神态“静气”了许多。其次,几处修改字迹“文”“夫”等不像原帖那样浓重,多了一些“平和”的味道,而这正是承袭了东晋书风的特点。上页右图为褚遂良摹《兰亭》(局部),从笔法上看,更得兰亭法度和妙处,且尤为静气和沉稳。从这两件唐代临摹笔迹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他们已率先走出了《兰亭序》学习的误区。

赵孟兆页临《兰亭序》

赵孟兆页的这一临作,准确地把握了《兰亭序》笔法和章法技巧,字字笔笔都是兰亭写法,但无牵丝萦带痕迹,字体干净、稳重、大方,可以说形神兼备,深得羲之精髓。下面的局部接近原大,赵孟兆页根据自己的书写工具特点,在对原帖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前提下,沉着冷静地进入忘我境界。

从以上对摹帖和临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名帖的一个高层技巧:有取有舍。取的是精华,是基本技法,舍的是附着在艺术表面的一层雾纱或细枝末节。更何况艺术都是“遗憾的美”,没有登峰造极、完美无瑕。拿《兰亭序》来说,王羲之“酒醒”之后也是不满瑕疵,再三抄写,结果总感尚不如“微酣”时所作,尽管有所涂改,仍“瑕不掩瑜”,所以这一“遗憾的美”倒成了千古绝唱。故而我们在学习时不可盲目迷信,兼收并蓄。但如何取舍,并非那么容易,首先要学会鉴别,学会审美,其次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而在“入帖”时,要权衡清楚,树立一个科学审慎的态度。对任何一个名家名帖,都要学会把握主次和主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做出客观分析,尤其要尽量熟悉名家创作的背景和相关缘由,这样便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还拿这几处与原帖作对照:

赵孟兆页的临作看得出去掉了原帖中的萦带牵丝,虚笔少,实笔多,处处继承了原帖的笔法技巧,“讬”“察”“此地”“惓”等字不仅形似而且异常神似,非常难能可贵。我曾看过赵孟兆页的多个临本,包括“北上舟中本”,在漂泊的小船上,他都不虚时光,取来《兰亭》临写,看上去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下图局部)。这种安详的神态,娴熟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和望其项背。

本文所选赵孟兆页二帖临写工具与环境大不相同,但都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从这里我们不仅感喟书家对名家名帖的百般珍爱,钦服书家对笔法技巧的烂熟于心,同时也感谢教给了我们临习名帖的方法和技巧。

赵孟兆页临《兰亭序》(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