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生活中的背向轨迹

城市生活中的背向轨迹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美国出现的城市生活背向轨迹美国出现城市生活背向行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城市生活的优越性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城市。这便引发了城市生活的背向轨迹。拉美国家城市生活的背向轨迹,实际是低收入人群的一种无奈选择。城市生活的背向轨迹,确切地说,是人们面对城市生活的种种压力,所采取的一种逃避行为,本是城市发展中的坏事。
城市生活中的背向轨迹_新世纪城市生活的变迁

由于城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负面效应,于是,“是留在城市继续生活,还是逃离城市生活”成了人们实际考虑的问题,由此产生了城市生活中的背向效应。城市生活背向轨迹,主要是指一些大都市人口由于城市生活的负面效应,在衡量得失之后,向城市郊区或农村小城镇迁移的行动。这是一种自发的潮流,也是城市生活负面效应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一)美国出现的城市生活背向轨迹

美国出现城市生活背向行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军事工业的需要,工业城市劳动力缺乏,许多农村人口进城填补劳动力的不足,城市劳动力的增长为美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例如,在1910—1930年间,美国弗林特市的汽车制造工业的拉动,让该市的人口增加了3倍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恢复时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为了满足城市人口数量迅速上升的需要,许多重要的居住和商业地区在城市化的发展中不断得以扩张。

城市生活的优越性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城市。那里有林立的高楼大厦可提供住宿;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满足购物;宽敞的影院、整洁的酒吧、喧嚣的舞厅、幽静的公园将人们的生活装扮得缤纷多彩;汽车、电话、冰箱、洗衣机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降低了人们城市生存的风险。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的双重诱惑成为人们进入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一时间,美国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城市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据有关资料显示,1850年,美国城市人口只有354.4万;而到197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就发展到1.49亿人。[9]同时,城市也在扩大,美国的大城市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底特律、费城、波士顿、圣保罗等城市面积从1850年的235平方英里增至1970年的1685平方英里。[10]

但是,城市化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交通拥挤、地价飞涨、环境污染、城市犯罪、财政赤字等问题扑面而来。例如,1960年,美国各种汽车的登记数为7385.8万辆;而到1982年,各种汽车高达近1.6亿辆。数量庞大的汽车群不仅堵塞交通,还造成多发的交通事故。1960年,美国年均车祸为1040万起;而1982年,年均车祸增至为1810万起。[11]美国城市生活中家庭汽车的增长,不但没有给市民的外出提供便捷与方便,相反还带来堵车的麻烦,有人为开车付出了财产的损失,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口与资本在城市集中所带来的另一个困境是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工厂生产排出的大量废气、废水,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废气、汽车排出的尾气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棕黄色的烟雾,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这种光化雾不仅腐蚀建筑物,破坏花草林木的生长,使其枯萎,还会导致人体功能失调,染上多种疾病。从1945年开始,美国洛杉矶城每年春季都会出现烟雾天气,并且这种烟雾弥漫的天气可长达160天左右。由此,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限制排放废气的措施。在人口过于集中的城市,一些收入低微、经常面临失业的群体,出于生存的需要不得不进行小偷小摸的盗取活动;当行窃不能满足自身需求时,便进行武力抢劫、绑架、谋杀等大型犯罪活动。这种趋势造成城市犯罪率的日益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1960—1971年间,美国盗窃案件上升了269%,谋杀案总数增加了95%。[12]美国各地城市政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虽投入了大量资金,结果收效甚微。为此,城市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赤字的负担。

f城市生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使得富人们谈“城”色变,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纷纷移居郊外,寻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也有一部分市民为逃避城市生活的压力走出城市另寻他径。这便引发了城市生活的背向轨迹。

我们可从下列数据中看出美国城市生活中的背向轨迹:1950—2000年,罗切斯特人口下降34%;而匹兹堡人口已经减少了50%;1970年,布法罗流失了超过10万居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弗林特的人口每隔10年就至少下降10%……[13]

20世纪城市生活的背向效应,不只是发生在美国,还发生在欧洲和南美洲。20世纪90年代末,拉美许多国家的城市化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面对就业的压力,贫富悬殊拉大的压力,城市生活不稳定的因素等,大量人口又流回了农村。拉美国家城市生活的背向轨迹,实际是低收入人群的一种无奈选择。

城市生活的背向轨迹,确切地说,是人们面对城市生活的种种压力,所采取的一种逃避行为,本是城市发展中的坏事。但事物是在转变中发展的,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美国城市生活背向效应,使投资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或乡村地区,导致城市发展的资源、资金的再分配,这在客观上带动了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功能区有了更大的拓展,形成了更大的城市,即大都市。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逆城市化[14]

(二)我国城市生活的背向效应

人们被浪潮席卷着走进城市,期待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每个人都期待着城市化能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但城市生活中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各种生活压力和烦恼,又不得不使人们徘徊、彷徨:是存钱买房还是租房?是坚守当前的岗位,还是另找离居住地近的岗位?是继续留在城市打工,还是回家种地?……人们已经开始考虑自己后半生的生活质量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大量农村务工者涌入城市,梦想成为城市人口,而如今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加大,许多人对城市失去了“兴趣”,有人不愿把户口从老家迁出,有的打工者要回农村老家发展,有的农民工即使从蓝领员工熬到了到白领职员,也不想继续留在城市,享受城市生活,而是选择回乡创业,等等,这些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城市生活的背向轨迹的一大特色。

迫于城市生存压力,白领阶层们开始纷纷逃离“北上广”;许多城市推出的“农转非”,农民兄弟并不买账;不当公务员,当农民;从2004—2010年,沿海城市上演的“民工荒”和大学生当“村官”,都强烈地反映出城市生活的背向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收入水平一直高于农村,这是驱动人口流向的风向标。我国2003年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提高了粮食作物的收购价格。农业税的取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粮食价格的提高使种田也有了较好的回报。2006年,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农民外出打工与在家务农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家种地可减少开支,还相对增加了收入。

2004年,浙江首先爆发出“民工荒”,随后沿海城市相继都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城市生活背向效应的凸显。究其原因,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压力远远小于城市。许多农民工逐渐懂得在城市过度地拼搏,就是“年轻时牺牲健康去挣取金钱,年老时再用金钱购买健康”,进城打工不如回家务农。我国“民工荒”的出现实际上是城市企业与农民的一场博弈,当农民工短缺时,只有改善劳动条件、上调工资才能使农民工重返工厂。这不仅反映出经济运行的规律,也反映出农民兄弟的呼声。由于城市生活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民工荒”的现象还将继续下去。

近几年,沿海一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当地农民也可以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从住房、环境等方面来看,有的甚至好于城市。因此,他们甘于留在农村而不愿挤入城市。2010年,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人数,2004年为57.7万人,而2009年却降到了18.9万人,降幅高达67%。“愿当农民不当工人”在我国已经不是新闻了。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珍贵,土地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财源之一,所以许多农民不愿进城放弃稀有的土地资源,而去当吃尽苦头的城市人。土地等于财富是农民不愿意放弃身份的唯一解释。目前,许多农民看到了土地资源背后的最大利益,不但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还把户口从城市反迁回农村的现象已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

城市的房价越来越贵,并且没有好山、好水、好风光,每天除了要面对一大堆繁杂的工作外,还要时时提防“人际关系”的突变。这便是抱有“铁饭碗”的公务员为何争当农民的“前台词”,而“后台词”却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当农民的好处,除获得宅基地、盖宽大的房子外,每年还可从村集体资产出租、物业等经营收入中分红,最关键的是拥有农村户口在将来还可能拿到数额征地补偿费,这笔费用可能是当普通公务员一年薪酬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在城市工作一直是大学生首选的目标,但伴随着城市生活与工作的艰难性,这一基石开始出现松动,城市不再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地方了。2006年,北京市首批招聘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郊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创举,拉开了大学生选择小城镇或农村参加工作的序幕。看来,如今的农村小城镇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又一途径。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感慨地说,人就是这样,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以前住在农村茅屋时,则向往高楼大厦的城市;如今城市里住在高楼大厦中的人们却又羡慕起农村的田园风光来了。

总之,我国城市生活的背向效应已经显露出来了。如果说美国城市生活的背向行为是逃避城市生活的负面效应,那么,我国城市生活的背向行为则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哪里利益丰厚就转向哪里。

【注释】

[1]罗马斗兽场-古代建筑.http://www.wabbm.com,2012-1-11.

[2]罗马斗兽场.http://baike.baidu,2011-12-2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1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15.

[5]鲁枢元,等.现代都市: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生态批评[Z]//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6]调查显示:86.6%青年感觉在城市生活有压力[D].中国青年报,2010-04-06.

[7]崔鹏.中美物价对比为何受关注[D].人民日报,2011-09-26.

[8]近四成青年毕业后父母还给钱家长操心买房结婚.http://www.baidu.com,2010-04-06.

[9]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期到1970年[M].华盛顿特区,1975.

[10]肯尼思·杰克逊,斯坦利·舒尔茨:美国城市史[M].纽约,1972.

[11]美国统计摘要[Z],1985.

[13]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诚之.美股评论:美国正在萎缩的城市.http://www.sina.com.cn.2010-12-28.

[14]逆城市化.http://baike.baidu.com/view/483922.htm,2011-06-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