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审慎发展转基因技术

积极审慎发展转基因技术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基因利用本身来看,转基因技术是传统育种技术的深化发展。转基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科技史中的重大革命。总体来看,转基因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公众对其具体情况知之甚少。尽管关于转基因技术不安全的诸多质疑目前尚未有任何一种得到科学证实,但也未建立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认证认可机制,极易引起认识混乱甚至社会恐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不过二十来年,关于它的争论将长期存在。
积极审慎发展转基因技术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是决定生物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作为生命的密码,基因的遗传信息能够被复制并传递,使后代能够出现与亲代相似的生物学特性。生物某个性状,既可由一个基因独立起作用,也可以多个基因或者一组基因共同起作用。杂交育种等传统育种技术之所以能够在提高产量、改良性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在同物种中选择人们所需要的基因组合实现的。例如杂交水稻、高产抗病小麦育种之所以成功,就是实现了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种或远缘种中的优良基因的转移。

转基因育种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手段,将某些结构、功能清楚的生物基因人工分离和修饰后转移到其他物种,以改造该物种的遗传特性,达到获得新性状、培育新品种的目的;或者通过干扰、抑制或敲除原有基因组中某个基因的表达,去除生物体中不利的性状。从基因利用本身来看,转基因技术是传统育种技术的深化发展。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着重大差别,因为转基因技术打破了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实现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组合,大大扩大了基因的利用范围。转基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科技史中的重大革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在分子水平上准确分离与有效操作基因和定向培育品种提供了可能。一旦实现定向培育,就能将优良基因转移到新的品种中,从而直接表现出人们所希望的性状,品种培育的效率将得到极为显著的提高。

总体来看,转基因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公众对其具体情况知之甚少。在科技界关于育种技术路线认识不一、国际贸易利益争夺激烈、多种势力干预的情况下,围绕转基因技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甚至成为政治和宗教问题。尽管关于转基因技术不安全的诸多质疑目前尚未有任何一种得到科学证实,但也未建立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认证认可机制,极易引起认识混乱甚至社会恐慌。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不过二十来年,关于它的争论将长期存在。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必须掌握主动权,否则就会丧失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因此,要在加强规范管理、科学发展、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加强研发,慎重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1.Erik Devos,Palani-Rajan Kadapakkam and Srinivasan Krishnamurthy.How Do Mergers Create Value?A Comparison of Taxes,Market.

2.Guanming Shi.Bundling and Licensing of Genes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February2009.

3.ISF.Estimated Value of the Domestic Seed Market in SelectedCountries for the year2011.http://www.worldseed.org.

4.A Comparison of Taxes,Market Power,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as Explanations for Synergie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3).

5.陈红,《我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探究:以水稻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

6.陈瑞剑、仇焕广、栾江、仇宏伟,《种业发展国际比较、趋势与启示》,《世界农业》,2015年第5期。

7.冯玉强等,《国外种业特点与优势分析和对我国种业的启示》,《中国稻米》,2011年第6期。

8.李黎红、倪建平,《国内外种子产业特点和我国水稻种业的发展趋势》,2011年第6期。

9.李黎红、倪建平、陈乾、李西明,《中国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和展望》,《种子》,2013年第3期。

10.吕波、郑少锋,《中国种业比较优势及“走出去”对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4期。

11.吕玉平,《中国生物种业发展的问题、机遇及策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年第1期。

12.马淑萍,《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北京农业》,2009年第4期。

13.孙雁冰、张士云等,《安徽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第8期。

14.陶承光,《加入WTO中国农业和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种子世界》,2000年第7期。

15.佟屏亚,《中国玉米种业形势和发展前景》,《玉米科学》,2012年第2期。

16.汪孝宗,《中国粮食的物种危机》,《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第23期。

17.王磊、刘丽军、宋敏,《基于种业市场份额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14第4期。

18.王全辉、李争,《中国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政策建议》,《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第28期。

19.张宁宁、潘勇辉,《种业跨国并购与我国种业应对策略的均衡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2期。

20.张哲,《我国种业创新面临的困境及突破》,《产业经济》,2014年第8期。

【注释】

[1]作者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罗丹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陈健鹏博士、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经所詹琳博士、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林霖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