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健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改革健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与机构人浮于事的问题。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方式,逐步推进理事会制度建设。支持科技型农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国家项目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农业科技项目立项中的产业导向机制,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改革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主体的活力,促进各层次人员协作。
改革健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1.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理顺基层推广体系管理体制。强化县级农技推广组织的建设,在推广手段更新、培训设施建设、骨干力量培养等方面建立专项基金予以支持,使之逐步成为技术推广体系的核心层,履行公益性职能和引导经营性服务。加强县级科技机构对乡镇农技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的带动和协调能力,在农业大县,在中西部地区,积极推行“三权归县”,实行垂直管理。推行跨乡镇设置区域站模式,部分乡镇可由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派出机构或人员。

实行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的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公益性职能和责任,以及不同层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衔接机制。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各行业公益性推广人员编制,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与机构人浮于事的问题。加强县乡两级办公、实验等用房修缮,配置分析、诊断、监测设备和交通工具。增强试验示范能力,构建完善的科技示范体系,带动农民采用农业科技。对经营性职能,在必要支持下推向市场。对于公益性职能岗位、职责和人员,是否可以从事经营业务,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门规定。对于经营性职能,政府是否应该给予、如何支持,要继续进行探索。

2.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

强化对各地和各部门、相关重大科技计划的统筹协调以及对地方的统筹协调。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加强农业、科技、气象、食品、机械、信息化等行业的科研合作,加强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与分工。切实加强对地区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形成一批利用地区优势、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科研机构。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建立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进行分类管理的新型农业科研体制,形成政府性资源主要投向基础性研究、社会性资源主要投向应用性研究的资源配置格局。以政府投入为主,保障重点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公益性科研机构经费。在科研任务、经费、设备、基地、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多方面切实予以保障和支持。科学规范设立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等不同类型项目,适当降低竞争性项目经费的比例,更多通过稳定的经常性经费加以支持。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方式,逐步推进理事会制度建设。强化结果导向,按照科研成果对产业发展的贡献衡量科研绩效。引入交叉评估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包括同行专家、职能部门等在内的专门的监督和评估组织,严格执行匿名评审、投票表决等评估制度,建立对评估者的责任追究机制。

支持科技型农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国家项目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建立农业技术产权展示交易平台,促进企业简便、低成本的获取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

3.深化农业教育改革

引导涉农高校根据农业结构多元化、产业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科学设置专业,提高农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当降低综合性高校中农科专业分数线,实行助学、免费或者代偿学费的政策,解决农科专业生源问题。大量增加高校涉农专业定向培养学生数量,积极探索农科专业教学就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重点招收志在从事农业的学生。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给予职业学校毕业生更多的深造机会。

4.加强部门地方统筹协调

根据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协调国家部委、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力量,制定切实统一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完善科技管理部门之间在经费预算、重大政策制定和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协调沟通机制,使科技资源汇集到国家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上来。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分工与联动机制,使国家科技投入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更好衔接。加快探索联合协作机制,引导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合作组织等主体共同创新,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交流。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推进技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紧密衔接。强化农业科技项目立项中的产业导向机制,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引导企业以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完善农业科技投入评价与监管制度,开展农业科研项目投入绩效评估。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园区、星火科技12396、高等学校新农村研究院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拓展农业科技推广改革发展空间。改革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主体的活力,促进各层次人员协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华宁、刘伟,《美国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世界农业》,2004年第10期。

2.陈华宁、薛晋华,《欧洲各国(或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世界经济》,2004年第12期。

3.陈萌山,《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10期。

4.窦熙博,《英国、日本、印度农业教育发展经验研究》,《世界农业》,2013年第4期。

5.何传新,《健全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路径选择》,《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3年第1期。

6.胡瑞法、李立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科技导报》,2004年第1期。

7.胡志丹、王奎武、柏鑫等,《国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做法及借鉴》,《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1期。

8.蒋和平、刘学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评述》,《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年第4期。

9.赖作莲,《美国农业科教体系特征及其启示》,《农业科技管理》,2010年第4期。

10.李家洋,《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求是》,2015年第3期。

11.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12.刘立新、刘杰,《国(境)外农业教育体系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12期。

13.刘旭、王秀东,《完善投入体制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3期。

14.刘娅、王玲,《部分国家的政府农业科技投入政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26期。

15.刘战平、匡远配,《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实证研究》,《科技与经济》,2011年第5期。

16.吕洪霞、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6期。

17.陆建中,《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与重大命题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年第6期。

18.罗迈钦,《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的经验农民向知识农民转型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第3期。

19.吕洪霞、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6期。

20.毛学峰、孔祥智、辛翔飞、王济民,《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6期。

21.毛学峰、刘冬梅,《服务体系、成果转化与农业科技创新波及》,《改革》,2012年第2期。

22.彭宇文,《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农业科技投资问题初探》,《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

23.平培元,《法国的农业教育》,《世界农业》,2002年第11期。

24.蒲晓娟,《浅析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农产品加工业》,2010年第6期。

25.史菁,《法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措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4年第10期。

26.孙武学,《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建立试验站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路径》,《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4期。

27.万宝瑞,《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抓好五大转变》,《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0期。

28.王济民、刘春芳、秋红、梁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2期。

29.王俊刚、申红、李鲁华、黄晓莉,《影响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因素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第11期。

30.王雅鹏、吕明、范俊楠、文清,《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年第2期。

31.王震、唐欣,《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机制与路径——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视角》,《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第1期。

32.吴敬学、毛世平、王志丹,《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思路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8期。

33.吴林海、彭宇文,《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12期。

34.谢晶、陈建录、苗厚芳、张红月,《主要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多功能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第1期。

35.信乃诠,《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科技管理》,2011年2期。

36.尹伊蓝,《发达国家农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广西农学报》,2015年第1期。

37.张朝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8期。

38.张来武,《以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4期。

39.周德军,《日本大学通识教育与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及启示研究》,《镇江高专学报》,2012年第3期。

40.朱希刚,《我国“九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5期。

41.朱希刚、刘延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意见》,《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1期。

【注释】

[1]作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玉春教授、博士生蔡起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罗丹博士。

[2]“农业八字宪法”是毛泽东在总结科技成果和各地农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58年提出的包括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合理施肥、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培育和推广良种、合理密植、做好植保和有效防治病虫害、搞好田间管理、改革工具等八个方面的技术措施,称之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3]通过F检验,LM检验和Hausman检验最终确定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模型估计。

[4]研究所用数据只有2011年劳动投入数据来自于该网站分省份年度数据库。

[5]张朝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8期。

[6]刘娅、王玲,《部分国家的政府农业科技投入政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26期。

[7]彭宇文,《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农业科技投资问题初探》,《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