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印度国际大学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印度国际大学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最初的体验,印度是彩色的。与印度相比,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标准就是“整齐划一”向高楼大厦靠拢,也许未来城市发展的终点如科幻电影中那样所描述的是一个密闭而虚幻的空间里。热情好客的印度同学们骄傲地告诉我,中国学院是这所大学最好的学院。在这里,最幸运的是语言的鸿沟被缩小得微乎其微,在这里上学的印度同学们有好多都表示以后想来中国发展,在为祖国感到自豪的同时,也祝愿他们早日实现“中国梦”。
人间印度_中国青年眼中的印度

李宜芯

2015年1月25日凌晨五点半,飞机载着昏睡的我们终于又降落到了昆明长水机场,滑行的那一段时间里再也闻不到令人担忧的烧焦的味道——没错,印度于我的第一种感官是飞机降落那一刻是轮胎与地面摩擦所产生的刺鼻气味。关于印度的传闻有很多,也很零碎,就算让我现在总结一句,我也只能引用作家V.S.奈保尔所说:“印度是不能被评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体验。”

我最初的体验,印度是彩色的。行程的第一站是加尔各答,一出机场大门一辆明黄色具有英伦特点的出租车便吸引了我们眼球,提示着我们,英国人曾经来过这里。很多人把加尔各答比作上海,同样是一座占据优越地理位置的鱼米之乡,都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不情愿地打开了大门。作为当时王朝的首都,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并且至今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不仅拥有许多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罗曼式建筑、东方式和伊斯兰建筑,还诞生了不少世界知名的诗人、思想家,印度有五位诺贝尔获奖者来自加尔各答,可以说,加尔各答是印度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商业中心与耸立的酒店、精致的欧式庄园,也能看见低矮的房屋与星罗棋布的贫民窟,各种或明亮或灰暗的色调交织在一起,即使在晚上,也给人一种奇异的感受,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吧。与印度相比,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标准就是“整齐划一”向高楼大厦靠拢,也许未来城市发展的终点如科幻电影中那样所描述的是一个密闭而虚幻的空间里。这个空间将人们与外界致命的污染隔离,这里人们不用担心医疗、卫生、教育、贫富差距等尖锐的社会问题,科技的发展使所有人都不用过多的劳动,所有的资源都被平均分配,每一个人的意义似乎就是标准化的活着,就如一只只待宰的羔羊。这种公平的社会构成却并未给我阳光般明媚的幸福感,不知为何一种压抑的蓝灰色在心中萦绕。

经过六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我们本次交流的主要活动地点——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这是印度大文豪罗宾德拉纳·泰戈尔实现其教育理想的地方,泰戈尔的教育思想融合了印度传统文化及西方浪漫主义,保守与传统、入世与出世、阶级、虚幻与现实等矛盾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充满了诗意的“和谐教育思想”;具体来说,他追求教育在于从自然中追求内心的完美、尊重自我及个性的价值、自由与泛爱,而Santiniketan便是他实践教育思想的地方。我不赞同将这所学校翻译成看似符合世界主流称呼的“国际大学”,她的英文名叫“Visva-Bharati”意味联结印度与世界,如若在中文里已然无对应的词语,那不如音译成维斯瓦·巴拉蒂大学有韵味。

热情好客的印度同学们骄傲地告诉我,中国学院是这所大学最好的学院。确实,中国学院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不言而喻,就在这个学院小小的一栋楼里,珍藏有建国时期周恩来总理的赠书,并且就在几个月前,学院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表彰,授予了我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我们也有幸近距离参观了这些珍品。在这里,最幸运的是语言的鸿沟被缩小得微乎其微,在这里上学的印度同学们有好多都表示以后想来中国发展,在为祖国感到自豪的同时,也祝愿他们早日实现“中国梦”。

这里的校园似乎并不像我国教学楼林立的大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教学楼也修得越来越高大严肃,并且大气的校门及围墙炫耀似的向世人证明这里是大学。而国际大学让我想起了四川的农家乐,比如每一条路上都会看见调皮地伸出枝头的紫色三角梅,凹凸不平的操场上很多人在打板球。在我们印象中高深的哲学系门口被橘红色的非洲菊所簇拥着,眼神和善的土黄色野狗随时窜出来向你摇尾巴,更不用说在树上一会儿就不见踪影的灰黑皮毛的猴子,让你不知不觉就走到了Santiniketan的街上。

Santiniketan的街就如各种印度纪录片中所展现的那些,人、机动车、猪、牛、狗、羊在狭窄的土路上,或悠闲的漫步、或扬尘狂奔,看得我心惊胆战却并未发生事故,换句话说,从按喇叭的频率来看,这不是一个焦躁的民族。走进印度的街道就像进了一个大染缸,而这种感受在晚上最为明显。明亮的星星把夜空照亮替补了路灯的角色,穿着鲜艳莎丽的印度妇女与我擦肩而过,街道两旁的水果店里的水果由于产于光照充足的热带,在店主昏暗的灯光下却显得更加诱人的鲜红,更加吸引眼球的翠绿。

行程的后半段,我们的心里似乎只想着一个地方,新德里的任何景点似乎都不能削弱我们这种渴望。她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是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建筑中的代表,她便是泰姬陵

17世纪莫卧儿国王沙贾汗动用了数万名工人,以宝石镶饰修建陵寝,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泰姬陵的主体建筑是用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对称,中央圆顶高62米。四周有四座高约41米的尖塔。陵园占地17公顷,为一略呈长形的圈子,四周围以红沙石墙,进口大门也用红岩砌建。大门一直通往王妃的下葬室。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澄清水道,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

沙贾汗煞费苦心倾尽国力地为泰姬建造了如此宏伟、富丽堂皇的陵墓,而泰姬陵作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却超越了简单的建筑学意义,不为别的,只为人心中那一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如泰戈尔所诗:“爱情谢幕的一刻,也将成为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由于时间的安排对泰姬陵并未有太深的感受,记得我们都争相在大理石平台上一张洁白的长椅上合照。后来才知道,当地人叫它戴安娜椅,因为戴安娜王妃访问泰姬陵时曾经坐在这里泪流满面。有一种说法戴安娜王妃是因为与查尔斯王子感情破裂而触景伤情,羡慕这段几百年前传说般的爱情。不知在那照过照片的游客发现没有,一张照片里能够映出的那两个关于爱情的悲剧,沙贾汗最终由于儿子篡权只能通过阿格拉红堡的八角楼遥望泰姬陵。

泰姬陵的最后的一瞥,或许是因为清晨薄雾的关系,散发出一种奇异的淡紫色——这是否是一种凄美的爱情的演绎。

作为仅一山之隔的邻国,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彼此的了解都太少了,这里的人们聪明而又单纯,好似世间所有的困难险阻都如宝莱坞的电影里一样,歌舞过后就会解决。这里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环境倒是真的有点脏,这一点让我最深刻的是他们在堆满白色垃圾的荒地上快乐地野餐。这里曾被殖民过,但现在留下的并不是仇恨而是对世界通用语言的高程度掌握以及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似所有都如矛盾一般存在却又那么和谐——或许这才是“开挂”的民族的真相。公共场所办事效率不高,有时还有些许不靠谱,各种印度游记中都叫我们要小心专门骗外地人的骗子,但这个民族却能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成绩来。我们外人所认为的缺点,聪明的印度人肯定也知道,改或不改都透露出一种随性民族的自豪感,而我们,则被来自西方的价值观约束太多,近百年来的发展好似在古老的中国上蒙了一块布,把好的坏的都遮住了,却在新建的高楼大厦下不知何去何从。

十天的行程实在是太过短暂,惊鸿一瞥开启了我心中通向印度的大门,写到这里,舌尖上满是对咖喱鱼的想念,不知何时才有机会去瓦纳那西体验超越喜怒哀乐的情绪,去阿姆利则感受锡克教的“共产主义,”去斋普尔找回那片粉红色的回忆,去焦特布尔寻找属于我的那片蓝,去醉美在金色之城贾沙梅尔,去泛舟于沙漠中的威尼斯乌代普尔;去好好地体验这个古老与现代、贫穷与奢华、纵欲与禁欲、随和与草率、温和与粗暴、讲究与脏乱、民主与种姓的社会。“如果你爱他,请带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请带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地狱”,不管你爱他或恨他,请带他去印度,因为那里是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