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利益代内配置不公的原因

环境利益代内配置不公的原因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达国家是全球环境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全球环境危机的始作俑者,资本的本性表现为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全球气候变暖对绝大多数国家是有害的,发达国家对环境利益无限制地攫取使其他国家遭受了巨大环境利益损失,有的国家甚至将遭遇灭顶之灾。显然,环境利益上的不等价交换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利益大量地流向发达国家,这种环境利益上的不平等交换是环境利益代内不公平配置的原因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恶化的重要原因。
环境利益代内配置不公的原因_环境利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导致环境利益配置不公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环境利益的代内公平分享存在着不可调和性。发达国家是全球环境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全球环境危机的始作俑者,资本的本性表现为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在实现利润的过程中,把污染输出到国外,把“生产与消费的危险手段输出到国外”[16],是资本实现利润的常用手段。如今,少数发达国家国内的环境状况改善了,但是他们的环境改善是以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的恶化为代价的。在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17],不仅使发达国家国内环境污染严重,资本对利润的追求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利益损失,而且损害了他国及后世各代的环境利益。在此期间,发达国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如今的气候变暖就是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所致。全球气候变暖对绝大多数国家是有害的,发达国家对环境利益无限制地攫取使其他国家遭受了巨大环境利益损失,有的国家甚至将遭遇灭顶之灾。[18]

如今,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将公害输出到发展中国家。首先,发达国家通过污染产业转移,一方面掠夺产业承接国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污染产业承接国的环境。据有关统计,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美国也将39%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其他的国家与地区。[19]事实上,污染密集型行业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发展中国家变成了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其次,发达国家将现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下所生产的大量有毒、有害垃圾运往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由于现在经济或者技术限制,不愿对有害的废弃物进行处理,而是打着再利用的旗号将这些有害的垃圾输往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环保标准低,处理这些有害废物的方式粗放,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工业化时期还是在后工业化时期,其生产方式都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利益进行了掠夺,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代内环境利益配置不公平。对于这种不公平,一方面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发达国家的环境行为加以规范,并提高发达国家的全球环境责任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国外直接投资时对引进产业加以甄别,并提高环境标准,以捍卫本国的环境利益。

(二)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导致环境利益配置不公

环境利益的代内分享是否公平,还与表现为物质交换关系的国际贸易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物质交换以经济价值为基础,同时在物质交换中包含着大量的环境利益,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否等价意味着环境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全球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生产增长的速度,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了经济上的利益,虽然会因国家不同而存在着经济利益获取的差异,但是在环境利益的获取上却并非如此。20世纪60至80年代,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可再生资源中有2/3出口到发达国家,1990年的矿物燃料出口中有4/5出口到发达国家,[20]发展国家的资源绝大部分是流向发达国家。1989年到1997年,欧盟在6个重污染行业产品的进出口上是净进口国,进口来源国主要为发展中国家。[21]重度污染行业产品的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极大,欧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环境利益的顺差,而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巨额的环境利益逆差。如今,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发达国家则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高端,这就决定了国家贸易中所交易产品存在着不等价交换。这种不等价交换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的不等价交换上,更体现在环境利益的不等价交换上。经济利益上的不等价交换,一方面表现在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优势,以垄断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售高科技工业品,以垄断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使国际贸易中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并通过不等价交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另一方面,在国际价格等价交换表象的掩盖下,存在着不平等交换,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生产率低,商品与劳务按照国际价格与发达国家交换也会导致剩余价值向发达国家转移。经济上的不等价与不平等交易,使得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剥削。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环境利益上的不平等交换。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构成中,资源密集型产品与污染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大,而进口的商品构成中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大;发达国家却恰好相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中隐含的环境利益大,经济利益小。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出口大量的环境利益,获取少量的经济利益,发达国家则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巨额的环境利益与大量的经济利益。显然,环境利益上的不等价交换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利益大量地流向发达国家,这种环境利益上的不平等交换是环境利益代内不公平配置的原因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恶化的重要原因。

(三)不平等的分配关系导致环境利益分享不公

世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也导致了环境利益在国家之间配置的不公平。根据世界银行专家对120个国家财富分配情况进行的调查,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瑞士人均财富超过64万美元,几乎是世界上最贫穷国家埃塞俄比亚人均财富1965美元的330倍,并且这一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22]世界代内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导致两极分化,使穷国更穷,并陷入持续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贫困的直接效应是对资源的滥用和环境污染。经济上的贫困不利于环境意识的形成,“仓廪实而知礼节”,环境意识的形成亦是如此,在人们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是难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的,更何谈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经济上的匮乏导致穷者以资源环境来弥补生活资料的不足,“贫困本身是一种邪恶,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一个以贫穷为特点的世界将永远摆脱不了生态与其他灾难”[23]。在许多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人们为了生存而猎杀野生动物、砍伐森林,这种环境利益损失甚至是永久性的,“他们无计可施的滥用土地,通过损害未来拯救现在”[24]。在我国西北部,很多贫困人口靠挖甘草、开荒造地、滥挖矿藏等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维持生计。这些靠牺牲环境利益以维持生计的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导致了许多贫困国家经济贫困与生态贫困相互交织。

贫穷的国家不仅经受着经济贫困导致的国内环境利益损失所带来的恶果,同时也经受着富裕国家转嫁给贫穷国家的环境利益损失,康芒纳指出:“南半球的贫穷国家不但被剥夺了世界上相应属于他们的财富,而且还不得不忍受着北半球富裕国家在创造这些财富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恶果。”[25]这些环境恶果包括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还包括有毒有害污染物出口的环境损害以及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掠夺的资源。由于政治、经济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贫穷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于这种环境利益的不公平配置缺少话语权,也缺乏改变这种现状的能力。另外,由于大部分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区域环境问题会在国家间传递,因此作为全球环境利益获益者的发达国家也不能“独善其身”。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只有为了共同利益,对公共资源的调查、开发与管理进行国际合作与达成协议,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26]。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不公平的财富与环境利益分配关系必然导致不同国家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富者更富、穷者更穷”,这会加剧对资源环境的滥用,并由此产生环境利益分享的不公。因此,不公平的分配关系导致环境利益代内分享不公平,也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障碍

(四)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导致环境利益配置不公平

财富分配的差异导致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在这个世界上,一边是富国的过度消费,一边是穷国的贫困潦倒。在全球,有17.82亿人口生活在“消费社会”中,发达国家有8.16亿高层次消费者,占这些国家总人口的80%;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档次的人口为9.12亿,占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的17%。这17亿多人口的高消费水平是以高收入来支撑的,他们每人日均消费20欧元,而世界上最穷的12亿人日均收入却不足1欧元。[27]如今富裕的发达国家消费了全球资源的3/4,人均消费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0倍。如果每个国家的消费量都像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一样多,将需要大约200倍的矿产资源和大约10倍的燃料资源。尽管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消费水平都在提高,但是将世界一分为二的福利差距仍是巨大的,并仍在不断扩大;工业化国家的产值已经占到全球的75%,而其人口只占15%。比如,美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而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25%(它消费了全世界25%的能源,排放了全世界22%的二氧化碳)。[28]一个美国人的消费量相当于147个孟加拉人或422个埃塞俄比亚人的消耗量。[29]发达国家的奢侈消费方式造成了国家之间环境利益分享的严重不公平,发达国家消费过多,而且消费的不仅是本国的环境利益,还从发展中国家获取了巨额环境利益以满足自身需求,以至于发展中国家处于生态环境危机之中。艾伦·杜宁指出:“这些富贵者大肆地从地球南部到地球北部的自然资源出口中获益,但是世界上的穷人除了破损的家园以外几乎什么也没得到。”[30]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过于频繁地出卖着他们的生态精华,结果被污染、土地退化和森林破坏所困扰。日本大部分食物都需要进口,而生产这些东西的代价是婆罗洲的热带雨林迅速消失。高消费者的需要刺激了猎杀,世界上超过1/3的脊椎动物主要是由于贸易被猎杀。[31]鉴于消费者社会是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罪魁祸首,艾伦·杜宁认为消费者社会物质欲望的减少是拯救地球的途径之一。

富裕国家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过多地消耗了地球上人类所共同的环境利益,损害了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利益,并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两大对等的环境利益主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拥有平等分享全球环境利益的权利,但是由于财富分配所带来的经济地位的不对等并由此所造成的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利益的分享上形成了一种绝对的不平等。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公平的规则,缩小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分享上的差距。在资源环境问题上,应该以人类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遵循整体利益优先于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实现环境利益的代内公平分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