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丽江古城的修建时间和修建地点

丽江古城的修建时间和修建地点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5年4月7日,国家文物局郭旃等人到丽江,对古城进行考察后认为,丽江古城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应尽快进行申报的各项准备工作。1995年12月,丽江县政府办公室发出通知,成立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组。1997年12月3日,当地时间下午19时,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正式批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丽江古城采取对留宿的游客一次性征收古城保护费的方法来筹措遗产保护资金。
丽江古城_世界遗产保护启示录

遗产信息

中文名称:丽江古城

英文名称:Old Town of Lijiang

遗产地址:中国云南省丽江市

遗产类型:文化遗产

批准时间:1997年

评定标准:文化遗产标准C(Ⅱ)(Ⅳ)(Ⅴ)

遗产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数个世纪的洗礼,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遗产特色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坝中部,又名大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传说是因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就会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丽江古城在纳西语中称“巩本知”,“巩本”即仓廩,“知”为集市,可见其古代应是仓廪集散之地。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面积3.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6200多户,共25000余人。其中主要为纳西族,有30%的居民仍从事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等传统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既有水乡之容,又有山城之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城市,其城市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工程等融合了汉、白、彝、藏等各民族的精华。

纳西东巴象形文字

丽江古城中没有规矩的道路网和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三河穿城而过,使得城中居民家家流水;街道布局呈“经络”设置,有“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形成了以四方街为城市中心,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街、黄山路等四条街道为主要道路骨架的自由放射状系统。桥是联络贯通丽江古城水系和街道系统的主要交通设施。在玉河水网上,共修建桥梁354座,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丰富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等,基本上建于公元14—19世纪的明清时期。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桥是丽江古城的集市地和公共交流的重要场所,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遗产保护

1986年12月8日,丽江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3月26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4年6月2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制定出台并实施了《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

1994年10月21—24日,在滇西北旅游规划会上,云南省政府决定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到议事日程。

1995年4月7日,国家文物局郭旃等人到丽江,对古城进行考察后认为,丽江古城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应尽快进行申报的各项准备工作。

1995年5月,丽江县委、县政府责成县城建局、文化局起草丽江古城的汇报材料,拍摄古城录像片。

1995年6月1日,原建设部、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专家评审、论证会,一致同意将丽江古城及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列入推荐申报的预备名单。

1995年12月,丽江县政府办公室发出通知,成立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组。

1996年2月16日,世界遗产中心官员梁敏子对丽江古城进行考察。

1996年2月28日起,受云南省建设厅委托,省城乡规划院工作组抵达丽江开始组织编制《丽江古城中心地段震后恢复重建详细规划》。

1996年4月20日,申报组完成了近20万字的申报文本初稿的撰写以及电视片《中国丽江古城》和500多张照片的拍摄,并委托云南工业大学部分师生测绘了古城街道、水系、桥梁、重要民居图纸120多张。

1996年6月6—10日,建设部专家组到丽江古城考察并听取规划方案汇报后,规划得以通过,成为指导古城修复的蓝图。

1996年6月10—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官员木考拉先生、教育官员尼西海女士到丽江古城考察。

1996年6月中旬,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文本报送至原国家建设部,申报文件于6月26日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清单”预备清单,编号为C—3110。

1997年3月11日,当地政府发出了《关于公布丽江古城第一批重点保护民居和一般保护民居的通知》的公文

1997年12月3日,当地时间下午19时(北京时间12月4日凌晨2时),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正式批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蓝月谷

保护模式

“丽江模式”的全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可持续性文化旅游发展丽江合作模式”,已被制定为文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纲要。“丽江模式”是综合了八个示范点四年来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经验而获得的。

1.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财政管理模式

其核心内容是遗产地所在市一级政府如何筹集遗产保护资金以及如何管理、分配和使用这笔资金。中国丽江古城采取对留宿的游客一次性征收古城保护费的方法来筹措遗产保护资金。

2.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兼容和投资模式

其核心内容是旅游业的收益返还到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从而使文化遗产得以可持续发展。在该模式中,惠安古城的门票收入主要用于社区居民,帮助古城居民维修房屋;巴克塔普尔古城的门票收入和丽江的“古城维护费”则主要投入到古城公共基础设施的维修、养护、改造之中,也有少部分用于社区居民,以达到缓解古城保护压力、改善古城环境质量的目的。

3.对社会团体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模式

其核心内容是对当地居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在充分认识遗产的价值的基础上自觉地保护遗产。在该模式中除了较为普遍的培养、演讲、展览、竞赛、建立网站等方式外,管理部门还以各种方式办起了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传习班。

4.遗产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解决模式

其核心内容是与遗产相关的利益各方加强交流、沟通和合作,消除分歧,达成共识。首先是建立一个能协调、沟通利益各方的关系,主管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权威部门,同时设置利益各方可以平等参与、各抒己见的论坛,让利益各方都能参与到遗产保护之中来,并对各方收益进行调节,统一纳入到政府的调控之中,建立“双赢或多赢”的机制。

经验借鉴

1.申报保护,保存遗产的真实生和完整性

丽江古城通过申报世界遗产,自觉接受国际规则的制约,梳理、完善、健全和提升了古城形象,保持了古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申报保护,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从建筑材料、工艺装饰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了古代风貌,道路和水系均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也得到原真保留。民居则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进行修复和建造。

2.以人为本,提升当地居民对申遗的认同度

丽江古城通过申遗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行业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当地人民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同度。人们开始自觉保护文化遗产。

3.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丽江模式”一方面切实履行保护、管理世界遗产的职责,另一方面利用世界遗产的珍贵资源,力求达到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两者的平衡,以遗产资源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体验性所蕴含的品牌价值形成旅游产品,极大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又以旅游经济的收益反哺遗产保护,从而真正实现了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老城、另辟新城、政府管理、民众参与”的“丽江模式”为我国合理开发利用文物,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向特色文物旅游经济资本转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