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女权主义思想发展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女权主义思想发展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性”成为评价社会主义妇女解放实践的一个核心标准,而这个标准被认为是来自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它指出西方女权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同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认识和了解也不够全面,只是引用一些经典作家的观点或者文章。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虽然被官方奉为指导思想,但在实际研究中,包括妇女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实际上被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女权主义思想发展_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析

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应以1957年为分期线。1957年之前,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中国革命要实现的是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不得不首先致力于解决民族、阶级这些大的结构性问题。而到1957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消灭私有制,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妇女运动有可能不再需要过分关注阶级、民族等大的制度框架,而可以转向关注男女之间的问题。当时,妇联上下对“妇女是不是解放了”、“男女是不是平等了”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认为虽然理论上说妇女已经解放了,但实践上妇女还没有完全解放,男女还不完全平等,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妇女组织机制化”是中国妇女运动实践中最突出的特点,妇联作为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中国做得非常成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委员会最初是在第三国际的要求下成立的。苏联先成立,中共学习苏联,从井冈山开始成立妇女代表大会,一直到解放之后,这个组织一直存在。但是,苏联没有坚持下来的事情中国则坚持下来了。究其原因就是苏联没有像中国妇联这么强大的组织,能从一开始就把所有最高层的女性精英都放到妇联里面,她们做了很多努力,使这个组织机制化。虽然妇联在党和国家机制内仍处在边缘地位,但要看到,妇联作为一个体制内部的群体行动者所发挥的作用,妇联组织虽然有其问题和局限性,但是,妇联确实把妇女解放、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等思想传播到了更广大的妇女之中去了。苏联解体之后,苏联妇女对苏共动员妇女参加劳动很反感,但中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大家很认同妇女参加劳动。社会主义时期在动员妇女大规模参加劳动的时候,一方面通过劳动赋予妇女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在建构劳动力的性别等级制度,妇女是作为劳动力蓄水池存在的,也可以说,性别化的劳动力等级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时期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能否认社会主义时期妇女参加生产的意义,不能简单断定那个时期妇女解放是工具性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妇女被国家组织运动的社会性别与劳动,从而认为那时的妇女没有主体性。实际上社会主义时期妇女参加生产同样有建构主体性的作用。

我们对社会主义妇女解放实践的整体评价,是与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传入及评介缠绕在一起的。一些学者,特别是旅居境外的学者,大多是从对新自由主义和对西方女权主义的批判入手,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视为一种批判资源。国内一些学者是接触到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性别理论之后,开始反思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实践,看到了社会主义时期妇女解放实践中的一些负面东西,即缺少主体性向男人看齐,给女人带来很大的压力。“主体性”成为评价社会主义妇女解放实践的一个核心标准,而这个标准被认为是来自西方女权主义理论。通过对中共历次妇女运动决议案的文本分析,得出“阶级”在早期同样给予了劳动妇女一个主体身份——革命的主体,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对身份的强调追根溯源仍然是主体性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体现。由此可见,主体性理论对于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近乎压缩成了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又简约成了“主体性”和“自主性”两个概念。“主体性”如此深入人心,与“文革”结束,80年代反国家主义思潮这一独特的政治背景有莫大的关系,有其历史进步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取代社会福利的资本主义,成为全球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新形式,与之相伴的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范围横行。各种各样的“后学”可以说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宏大框架,同时把一切东西都变得支离破碎了,使之更加个人化。

90年代以来,中西方思想界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展开各种批判的过程中,西方女权主义对自己的第二次浪潮也进行了一些严肃的批评。它指出西方女权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西方女权主义从第二次到第三次的转变,发生在向国家控制的资本主义即新自由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第二波女权主义在改变文化上对妇女的承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缺乏一种在经济方面的关注,所以,对于“非物质性的解放”的批判应该是重点。2009年南希·弗雷泽(Nancy Frazer)评论说这是“历史的错位”。在这种历史语境下,中国的妇女问题,中国的女权主义该怎么回应?从90年代开始,中国国内也出现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的思潮。思想界对于前30年和后30年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争论,形成了所谓的“新左派”与“自由派”。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正好是在80年代进来的,80年代的主流话语是承继五四的“新启蒙主义”的话语。在启蒙主义的语境下,新中国社会主义的经验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都变成了“封建主义残余”。80年代的女权主义者以个人主义来反抗国家主义,弘扬的自由主义价值契合了资本主义精神。80年代的女权主义知识运动无意中参与到了后来发生的急剧资本主义化的拓路过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被系统介绍到中国。

当时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时候,引进了什么?接受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哪些方面当时不认为那么重要。比如,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现在看起来很重要,但是当时介绍时没有人重视,认为马克思主义跟女权主义有很多对立点,甚至把它们说成是“不幸福的婚姻”。现在,有必要对8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历史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同时,反思在这35年中有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理论系统。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缺失,是一个值得中国妇女研究学界关注的问题。对于妇女解放理论的研究,既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视角,也没有深入到当代中国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去进行分析,缺少对现实妇女问题的理论提炼。同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认识和了解也不够全面,只是引用一些经典作家的观点或者文章。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处境,类似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处境。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虽然被官方奉为指导思想,但在实际研究中,包括妇女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实际上被搁置,是被架空的。

理论研究缺失的现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妇女研究学界没能重视和很好地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的理论和实践,另一个潜在的原因是跟西方理论\中国实践的霸权式国际学术结构有关。西方被认为完成了女权主义理论的创造,而中国只需要“应用”,而“应用”又极易产生机械搬用。对于中西学术格局中所处位置的敏感以及对于霸权式格局的不满,引发了有没有中国的女权主义这一并不偶然的问题。中国要发展自己的女权主义,并不是过分追求形式,而是,中国对于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要有坚定的认识,坚持跟别人去沟通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对世界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实质上就是共产党关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一系列的思想政策的集成,强调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和实践的延续性。1995年,由于受到社会性别的影响,为了应对西方的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提出“马妇观”。中国共产党的妇女理论有三个主要思想来源:一个是五四女权主义,还有一个是恩格斯家庭的批判,再有一个就是民族主义话语。并强调一定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纳入到民族解放和革命运动之中去。这是基本的框架。

因为中国民族危亡的大时势,使得追求独立人格和妇女解放的五四女权主义理念没能得到发展,从最初对个人人格解放的关注转向了对民族问题的关注。中国一直强调女性加入到民族革命之中,在全民族解放中追求妇女解放。女性解放和民族解放是中国妇女的两个目标,从来都不是一个目标。民族解放运动与妇女运动的联合,是第三世界的妇女运动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不一样的地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是通过推动小团体利益的进步来推动全社会进步的,而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则是通过推动大群体的利益来提高小团体的利益的,但二者殊途同归。

【注释】

[1](旧题)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晋语一[M].济南:齐鲁书社,2005:124.

[2]杨天才,张善文.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0:331.

[3]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508.列女传序[M].中华书局,1977:14020.

[4]杜芳琴.华夏性别制度的形成及特点.载金一虹、刘伯红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理论·经济·文化与健康[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346.

[5]李小江.夏娃的探索——妇女研究论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7.

[6]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M].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9.

[7]李贽撰.焚书卷1,答周西岩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8]罗尔纲.太平天国的妇女,见太平天国史事考[M].北京:三联书店,1955:340.

[9]中国妇联,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71.

[10]严复.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王栻主编.严复集[M]·诗文.(下)(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469.

[11]中国妇联.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79.

[12]谭嗣同.仁学.谭嗣同全集[M](增订本下册).中华书局,1981:304.

[13]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新妇女半月刊宣言.五四时期期刊介绍[M].第2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547.

[14]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7.

[15]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N].1921.

[16]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J].新青年.第6卷第2号,1919.

[17]陈独秀文章选编[M].中册.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4:104.

[18]陈独秀文章选编[M].中册.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4:17.

[19]向警予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205.

[20]中华全国妇女运动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29.

[21]中华全国妇女运动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

[22]向警予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92.

[23]向警予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92.

[24]中华全国妇女运动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315.

[2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

[26]中华全国妇女运动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45-1949)[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26.

[27]解放日报[N].1947年3月8日.

[28]毛泽东文集[M].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53.

[29]转引自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21.

[30]人民日报[N].1975年3月8日.

[3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0.

[32]全国妇联办公厅.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四十年(1949-1989)[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78—479.

[3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1.

[34]钟瑞添、乌尼日.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J].理论学刊,2010(8):10.

[35]沿着党指引的妇女运动的正确道路前进——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89周年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9.

[3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7.

[3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6.

[38]李小江.关于女人的问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60.

[39]陈志红.倒序:作为引言,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40]转引自吕美颐、郑永福.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254.

[41]陈曦.社会革命中的妇女解放运动[EB/OL].http://www.sex study.org/article.php?id=305.

[4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9.

[4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

[44]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饮冰室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6:43.

[45]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92.

[46]凤城蓉君女史.婚姻自由论[N].清议报76册.1901.

[47]何黎萍.中国妇女争取财产权和继承权的斗争历程[J].北京社会科学,1998(4):54.

[4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

[49]李钧.论大跃进文学中的女性形象[J].齐鲁学刊,2004(5):150.

[5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51]康有为.请禁妇女裹足摺.麦仲华编.戊戌奏稿[C].上海:广智书局.1911:43.

[52]曾继辉.不缠足会驳议.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史资料[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71.

[53]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饮冰室合集[M].(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37-44.

[54]江毓真.论婚姻自由的关系[J].载女子世界第9期,1904年9月10日.

[55]爱自由者金一.女界钟[A].李又宁:华族女性史料丛编(1)[C].纽约天外出版社.2003:11.

[56]欧佩芬.敬告争选举权之女同胞.民立报[N].1912年6月7、8日,第12页.

[57]谈杜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M].上海:妇女共鸣社.1936:15.

[58]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58.

[59]转引自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6.

[60]人民日报[N].1975年3月8日.

[61]游鉴明、罗梅君、史明主编.共和时代的中国妇女[M].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180-181.

[62]王绯.空前之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

[6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5-26.

[64]李小江.新时期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李小江主编,平等与发展[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7:357.

[65]李小江.50年我们走到了哪里?[J].《浙江学刊》,2000(1):60.

[66]李小江,50年我们走到了哪里?[J].《浙江学刊》,2000(1):60.

[67][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68]王政博士在2000.8.16~19天津首届“读书与课程建设研讨班”上的总结发言.

[69]俞萍.中外妇女参政的差异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5.

[70]俞萍.中外妇女参政的差异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7.

[71]岳昌君.高等教育与就业的性别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80.

[7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EB/OL].[2012-03-28]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11/.

[73]连鹏灵、郑真真.教育的性别差异.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5: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4]岳昌君.高等教育与就业的性别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76.

[75]林美卿、贺羡.我国女性遭受家庭暴力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6):56.

[76]Foucault,Michel.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New York:Vintage Books,1977,p136.

[77]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86.

[78]向警予.《在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妇女周报》,1924:223-224.

[79]邓颖超.在汕头妇女联合会上的演说.妇女之声汇报,1926:314-316.

[80]蔡畅.《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关于妇女运动议决案》,《资料》,1926:475-478.

[81]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82]李银河.妇女家庭与生育[J].江苏社会科学,2004(4).

[83]艾华、李银河.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话[J].社会学研究,2001(4).

[84]李小江.我们用什么话语思考女人—兼论谁制造话语并赋予它内涵[J].浙江学刊,1997(4).

[85]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性别与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74-375.

[86]李小江.夏娃的探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5.

[87]李小江.夏娃的探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9-20.

[88]李小江.夏娃的探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98.

[89]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