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建设试验区报告

生态建设试验区报告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1亿。毕节,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岩溶山区。国务院于1988年6月正式批准了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因此,勒住人口增长这匹“野马”,已成为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生态建设试验区报告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1亿。人口的膨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本身的压力,它已造成经济压力、社会压力,甚至政治压力。计划生育和生态平衡工作,天下第一难,难在农村,更难在老、少、边、穷地区。因为在那里,“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和“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魔术般的怪圈已形成。“怪圈”能否突破?如何寻找“怪圈”的突破口?

一、毕节试验区:又一个“窗口”

1985年,深圳。一幢幢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而过,一群群西装革履的人们在匆匆行走。不远处,穿着严整、行走有序的一群内地干部正在指点着,交谈着。他们不是别人,正是贵州省政府组织来深圳特区的干部考察队。看着深圳有目共睹的发展成果,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该队队员、毕节地区专员王国文的脑中跃出:搞内地特区。

毕节,一个边远的多民族杂居的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的交界处。全区8个县,总面积26846平方公里,山地占93.3%,平均海拔为1400米。这里拥有彝、苗等30多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5.3%。四个县、95个乡村曾经建立过红色苏维埃政权

毕节,一个贫困地区。到1988年,仍有54万农户,265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约占全区农业人口的50%。农业人均收入仅200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

毕节,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岩溶山区。岩溶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2.2%,流失面积已占全区总面积的52.6%,裸石山地已达230多万亩。

这是毕节的特点,也是中国西部的特点:老、少、边、穷,人口失控,粮食短缺,水土流失,生态恶化,但矿产、能源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这些地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选择:如何走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脱贫致富的路子?

国务院于1988年6月正式批准了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不仅仅在于解决500多万人口的温饱问题,而在于为中国西部的经济发展探索一条新路子,在于为岩溶山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实地示范。

因此,可以说,毕节试验区,是内地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窗口”,就像深圳特区是沿海对外开放的“窗口”一样。

二、勒住人口生育的“缰绳”

毕节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位王若桐告诉记者:全区1988年总人口为576万,比1949年增长了2.4倍,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2.3‰。近年来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人口基数大,人口出生率仍在21.2‰左右,居高不下;多胎率高达32.45%,即三分之一的家庭多胎,还不止是两胎,更多的是三四胎,而少数民族家庭多胎现象更为严重,一家生五六个不足为奇。毕节县大桥乡有一彝族村寨,1988年4月对该村34户人家进行调查,平均每户生六七个小孩,最多的一户是13个。

人口膨胀,使人均耕地面积锐减。纳雍县解放初人均耕地3.24亩,现在只有0.9亩。耕地本来就少,人却越来越多,于是只好毁林开荒、毁草开荒,以求眼前生存。该县森林覆盖率已由解放初34.85%下降到今天的7.5%。人口激增,使物质生产的大部分为新增人口所占有,生活水平永远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纳雍县如今人均粮食是162公斤,比解放初期只增加了7公斤。因此,勒住人口增长这匹“野马”,已成为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毕节县清水铺区夏景辉书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少数民族村寨妇女思想保守,把性暴露看作是最耻辱的一件事,不肯采取计划生育措施。一苗族村寨,平均每户四五个小孩,仍不实行计划生育。我们决心让她们做节育手术,村民得知后,都纷纷准备好刀枪,准备与我们械斗。我们避其锋芒,待群众情绪稳定后再去村寨做思想工作,讲清政策与利弊关系,劝说她们做手术。最后经过多方努力,全村计划生育对象都去区卫生院做了相应的避孕节育措施。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协调。毕节地区扶贫办、民委、民政等部门都已发文,要求把扶贫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凡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贫困户,不给予任何形式的扶贫优待。

春华秋实,到今年10月份,全区就完成了省下达的全年计划。贵州省副省长张玉芹在全省计生工作电话会上热情表扬了毕节。

毕节在一手抓控制人口的同时,一手搞经济开发。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重点的“温饱工程”,明年推广50万亩,以后将逐年扩大到200万亩。

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毕节的文肓半文盲率在青壮年中达50%,1987年,在校生人数只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4.2%。对此,毕节县决心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以每年递增10%的经费投资办学。毕节地区准备在预算外再拿出7000万发展职业学校。

毕节的工作,引起了北京的重视,1989年11月,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赣骝、红十字会副会长孙伯秋、中央统战部五局局长胡德平带领“计划生育治理支边”工作队来到毕节,进行实地考察,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指导。

有理由相信,毕节2000年人口控制在680万人以内、年平均增长为14.07‰的目标将有望成功。

三、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

长期毁林毁草开荒,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记者乘车在毕节山区盘旋,举目看到的是开垦到山顶上的层层梯田和光秃秃的裸露山石,昔日绿树成荫,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不见了。严重的植被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毕节地区每年外泄泥沙量达6900万吨,相当于每年38.6万亩的耕地被带走。1972年5月,毕节县大坝乡,一场暴雨,水土流失,泥沙俱下,毁了11间民房,死了11人,损失15000多元,成为重大恶性事故。

毕节地委在青峰乡搞了一个试验点,禄文斌书记提出了“五子登科”的设想:山顶戴帽子(植树)、山腰拴带子(种经济林)、坡地铺毯子(种草)、田坎种谷子(栽水稻)、山脚抓票子(发展工业、乡镇企业)。利用不同地形地势和气温带的差异,立体发展,综合利用。

记者在毕节县清水铺区采访时,看到了满山的柑桔、橙子等各种果树。走到农家,看到的是一排排砖墙瓦房。问其收入,每家年收入上万元。在此小山沟里竟有如此富庶的农户?地区一位负责同志解释道:这是我们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的成功的试验点。我们要农民都在山上种植经济林,栽培大量的果林和茶叶,然后请专家、技术员指导农户嫁接、施肥。这样既种了林,增加森林覆盖率,又能获得经济收入,使农民脱贫致富。

自联合国世界粮油计划署在织金、纳雍二县实施以营造水土保持为主的“3356工程”开工以来,毕节已造林5200公顷,人工种草220公顷,育苗120公顷。全社会造林63.97万亩,封山育林20.3万亩,“三林一茶”工程已发放开发性贷款190万元,育苗7217万株。

通过综合治理,毕节试验区将实现2000年发展规划的生态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19.87%,加上草地、灌木林面积,总覆盖率达到50%。

毕节实验区的建立,以控制人口为龙头,通过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将走出恶性“怪圈”,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这是中国穷困地区经济振兴的福音,也是启示。

(此文发表于1989年12月27日《金融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