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针对我国国情,一些学者早就提出,要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的选择,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就业公平既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基础;既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尽量减少劳动力市场的外部限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消除不正当竞争,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_改善收入分配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针对我国国情,一些学者早就提出,要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的选择,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也有学者明确提出宏观调控应坚持以就业为先,“经济增长”应排在“增加就业”和“稳定物价”之后。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就业公平既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基础;既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

(一)各级政府应切实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

在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把促进就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就业是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经济发展与就业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城镇100万左右的新增就业,近两年还有所提高,带动达到了150万人左右。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的需要,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稳定制造业就业比重、发展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在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切实加强国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认真履行政府对就业公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和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就业,努力做好对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转移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同时,对大量使用农民工的企业,政府应制定专项财税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二)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释放更大的就业空间

一是放松对部分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管制。许多行业和部门对知识性高素质人才具有更大需求,比如邮电、交通、文化、教育、体育、广播电视电影等,但因其封闭性和垄断性,导致缺乏竞争压力创新动力和人才需求活力。政府应较大程度地放宽这些行业的政策约束,减少人为限制,降低进入门槛,打破壁垒,从而释放出更大的吸纳能力。

二是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新一届政府把加快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作为头等大事,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013年,李克强总理上任伊始就表示“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将简政放权改革进行到底,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对现有170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1/3以上”。特别是工商登记改革,为企业松了绑,推动了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253.86万户,从业人员1.25亿人,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5.49%和10.62%;个体工商户4436.30万户,从业人员0.94亿人,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9.29%和9.30%。但我国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管理水平低、信息缺乏等问题。要在财政、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增加优惠政策,缓解融资困难,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外部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保障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从而为就业拓展更多需求空间。

三是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调控,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各种就业权益。尽量减少劳动力市场的外部限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消除不正当竞争,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深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增加对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支持,逐步从根本上消除户口限制、城乡分割、公民权利不平等的制度障碍,降低人才流动成本和转换成本,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就业。

四是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具有“倍增效应”。要进一步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享受资金扶持政策”、“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培训指导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举行相关学生创业项目与市场对接活动,多提供创业项目咨询、法律政策咨询、小额贷款、代办手续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将科技发明、专利等逐步转化为市场可接受的创业项目。汇聚多方力量,建设不同类型、规模、层次的创业孵化园区或创业实践基地,满足各类大学生创业实践需求。

(三)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扩大就业和缩小收入差距有积极的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将使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有用武之地,在提高产业增加值的同时增加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就业难;二是就业质量低。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2014年新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势,四成大学毕业生还在“啃老”。[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根本上要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高校毕业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因此,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政策引导,让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使其逐渐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加工环节向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以自主创新带动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其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科技含量高、最能发挥大学生知识技术专长的产业,使产业增长点与就业增长点有机融合。

(四)提高大学生素质,改善就业供给

1.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统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改变过去只重培养、不问来路和去向的陈旧办学思维模式,确立“就业、培养、招生”三者良性互动办学思想。要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不断优化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内涵式发展,不以规模换质量,坚持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位一体、协调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办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嵌入高等教育,探索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办学实际,走特色办学之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动手能力、通识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2.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教育与指导,包括就业观念的树立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技巧的训练,加强就业指导中心建设,构建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及早做好职业规划,为未来就业做好各种准备。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引领计划,不断加强帮扶和服务工作。

3.深化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应逐步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设置创业教育类必修学分,充分整合课堂教学、课外竞赛等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各类资源,构建创业教育“内容、课程、管理、师资”四个子系统,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创业知识普及、创业意识激发、创业过程体验、创业项目实践,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条件允许的高校,可设立创业基金,提供部分创业资金,建立创业项目开发与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条件和环境。积极发展与社会各界,包括各种科技园、开发区、风投机构、创业协会等的广泛联系,逐渐构建成一个大学、企业、社区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体系。

(五)强化企业的就业责任

一直以来,很多企业认为办教育、培养人是政府的事情,是高校的责任,和自身关系不大,从而缺乏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企业不仅是人才供给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就业岗位的拓展者。企业应站位全局,着眼长远,正确看待和对待教育工作与人才培养,改变那种“只顾摘桃子,不浇水施肥”的狭隘认识和不良做法,变被动招聘、吸纳人才为主动参与培养、积极储备人才。

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协助高校培养社会需求人才,协助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利于企业自身吸纳高素质人才,提高综合竞争力,所以企业应该分担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培训,传播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可以和自身专业相关度较高的院校,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资金、场地、人员方面为高校提供各种资源,协助高校培养“适合、匹配、实用”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实现互惠共赢、同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