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载春秋一支歌

十载春秋一支歌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载春秋一支歌———红寺堡开发区文体广电事业的发展历程10年前,在亘古荒原上,一座新城拔地而起,一批建设者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开垦、建设,以无与伦比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将这片荒原点化成了拥有40万亩耕地的沙漠绿洲。红寺堡是自治区和当地文物工作中的一个盲点。“红寺堡旧城遗址”和“红寺堡古城遗址”是目前红寺堡开发区两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9月2日,红寺堡无线发射站正式试播。
十载春秋一支歌_—红寺堡开发区文体广电事业的发展历程_旱塬播绿

十载春秋一支歌———红寺堡开发区文体广电事业的发展历程

10年前,在亘古荒原上,一座新城拔地而起,一批建设者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开垦、建设,以无与伦比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将这片荒原点化成了拥有40万亩耕地的沙漠绿洲。10年的沧桑巨变,让根植在这片热土上的文体广电事业在巨变洪流中扎根、发芽......

img103

沙枣花开红寺堡

在红寺堡工委、管委会的关心、支持下,红寺堡开发区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中心的全体干部职工十年来辛勤耕耘,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亮点:文化事业发展由无序状态到丰富多彩;基础建设由空白薄弱到设备初步完善;广播电视实现了所有自然村“村村通”。广大年轻的文体广电人同红寺堡17万回汉人民一道,正在以崭新的面貌为红寺堡的大发展、新跨越谱写全新的篇章!

img104

红寺堡宣传文化中心

做强文化“软实力”

“白天扛锄头、夜晚靠枕头、无事摸砖头(麻将)”,曾是红寺堡开发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步入红寺堡,那种“平庸”的生活在场景再也见不到了,随处见到的却是手摇折扇,扭着秧歌,吹拉弹唱,自得其乐的群众,寻觅在他们中间,你会被他们那份热爱生活的豪情所感染,红火的民间文化活动向外界传递着红寺堡人淳朴乐观的民风,这一切也折射着红寺堡近年来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可喜局面。

夯实基础让文化之树长青

“盘点”红寺堡近年文体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一组组数字印证着发展成果:截至目前,全红寺堡共有县级文化艺术中心1个(面积4203m2,总投资350万元),乡镇文体工作站4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8个、农民文化示范户12户,全红寺堡文化站(室)总面积达4500平方米。全红寺堡基本形成了以红寺堡宣传文化活动中心为龙头、乡镇文体工作站为枢纽、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基础、个体文化经营户为补充的文化网络,红寺堡农村文化阵地得到了巩固。

从无到有、从低向高,这是红寺堡10年来文体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轨迹。一张白纸之上,画就了红寺堡文体事业美丽蓝图。红寺堡是自治区和当地文物工作中的一个盲点。自红寺堡成立以来,文广中心以“挖掘、整理、抢救、包装”为抓手,迅速有效地开展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共发现移动文物点16处,其中城址4处、遗址3处、墓址1处、烽火台8处。“红寺堡旧城遗址”和“红寺堡古城遗址”是目前红寺堡开发区两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采访民间艺人26人,记录民间舞蹈3件、传统手工技艺2件、民间收藏6件、收藏刺绣作品60余件。逐步建立了红寺堡民间艺术文化档案,一些非遗保护工作已经交自治区立项,文物和非遗保护工作正逐步走上正轨。

植根群众文化 呈现多彩生活

10年来,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中心始终把群众作为文化“主角”,使文化发展扎根民生,群众文化活动亮点频闪,异彩纷呈。文体广电人不断创新形式,将“文化下乡”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文化骨干的培养和促进上,变过去送文化为现在的“种文化”,使文化在农村真正生根、成长,真正融入农民的生活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红寺堡共送科技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下乡2130场,送图书资料10000余册,新组织成立流动电影放映队3个,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节日庆典活动为平台,发展独具特色的广场文化是中心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举措。从举办“迎新春文艺联欢会”“文化三下乡”专场演出到以“庆新春、迎奥运”为主题的农民才艺比赛活动;从“颂歌献给党”专场文艺晚会到“公安部慰问演出”等优秀节目展演,红寺堡文化广场月月有活动。自创自编的小品、相声、杂技、戏曲等精彩节目,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城乡居民,为红寺堡群众送上了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与此同时,几年来红寺堡工委先后成立的书画工作者协会、文学民间艺术工作者协会、美术书法摄影协会和音乐舞蹈戏曲协会和移民秦腔剧团等群众文艺团体,使红寺堡的群众文化活动水平逐年提高;在各乡各镇还组织成立了数十个村一级的吹拉弹唱班子,成为红寺堡一道亮丽的风景。

img105

社火展演

10年间,红寺堡文体广电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这片沃土上新兴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走在红寺堡的城乡田野,你会不时地感觉到被一种厚重的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包裹、所感染,这正是他们10年来打拼努力的结果。做强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硬实力”如今已经成为红寺堡文体广电人的共识,独具特色的文化事业已经成为了涵养红寺堡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土壤。

七彩声屏谱新篇

红寺堡自办节目从零起步,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有声有色”,在广大新闻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下,红寺堡现在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可看性越来越强。红寺堡的老百姓在红寺堡成立10年来,不断感受着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给他们生活带来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来自于红寺堡文体广电人10年的负重拼搏,艰苦创业。红寺堡文体广电人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广播电视发展之路,用一束束动听的电波、一幅幅精美的声画,唱出了时代发展的华丽乐章。

旱塬大地高奏时代进行曲

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命线。10年间,中心先后多方争取资金200多万元,增添设备,相继开通了中央新闻频道、宁夏经济频道、影视频道和中央4个加密频道节目,将11套模拟接收机换成了数字接收机,播出实现自动化,有线电视节目由原来的21套增加到40套。2006年9月2日,红寺堡无线发射站正式试播。该发射站能够覆盖红寺堡80%的农村地区,结束了红寺堡农村地区看不到红寺堡自办节目的历史。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地位日益彰显,已经融入移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扬主旋律,增强舆论影响力。多年来,作为红寺堡工委、管委会的喉舌耳目,红寺堡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中心紧扣中心,服务大局,集中对项目建设、民生工程等红寺堡重点工作进行宣传。特别近年来,有线电视台对自办节目进行了大胆地创新,先后共开设栏目近10个,全年播出100余期,扩充了自办节目容量,丰富了节目内容,提高了节目质量。仅2008短短一年采写编播新闻稿件就达700余篇(件),制作专题片5部,开设的《贯彻两会精神,加快经济发展》《荣辱观教育》《时代先锋》《新农村建设》《行风在线》等栏目,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为群众掌握政策、学习知识架起了金桥。在办好自办节目的同时,红寺堡有线电视台还引进播出了优秀的电视剧、动画片,极大的丰富了红寺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两翼展翅兴体育

衣食足,体育兴。建区10年来,红寺堡的体育工作以健身为特色的群众体育蓬勃兴起,以比赛为特色的竞技体育已经是好戏连台。篮球、象棋、乒乓球围棋等比赛活动连年不断。各单位运动会、篮球等比赛已形成传统,为竞技体育打下了坚实的群体基础。2007年,红寺堡还筹资23万元组建了由180余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吴忠市首届体育运动会,取得女子篮球第一名、男子篮球第三名等18项好名次。通过参加这些体育赛事,不仅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也全面提升了红寺堡的竞技体育水平。全民健身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是红寺堡的一大亮点。现在打篮球、踢足球、扭秧歌、跳健身操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这些年红寺堡始终以“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和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为活动前沿,先后组织开展了100次各类大小全民健身活动,参与群众达到10万余人。特别是2008年“迎奥运千名中学生冬季长跑比赛”、“首届迎奥运职工趣味运动会”、“与奥运同行首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等活动的举办,既宣传了奥运,展示了红寺堡人喜迎奥运的热情,也将全民健身意识和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img106

广场文化活动

十载春秋一支歌。在红寺堡建区10年的进程中,红寺堡文体广电事业谱写了一曲发展之歌、前进之歌。这10年,是红寺堡文体广电事业不断发展的10年,是全体干部职工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10年,是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负重拼搏、艰苦创业的10年,也是亮点频现的10年……回望过去,沧海桑田;展望未来,信心百倍。未来的日子,在红寺堡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红寺堡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的歌声将更加嘹亮!

(红寺堡开发区文化广播影视野服务中心供稿;撰稿人:李成林 罗成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