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做好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是红寺堡开发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同时,积极联系协调吴忠市直单位结对帮扶红寺堡开发区贫困村。红寺堡开发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项目运转良好,成效显著,第一批试点资金回收率达到100%。今年,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将覆盖红寺堡开发区所有贫困村,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_旱塬播绿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做好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是红寺堡开发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红寺堡开发区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以村为主、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增强贫困群众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产业扶贫和整村推进为重点,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开展对口扶贫帮扶,重视提升贫困劳动力整体素质,推进贫困村实现全面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加强扶贫队伍自身建设,努力提升服务和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能力与水平。通过项目带动、加大投入、生产扶持和素质提升等一系列扶贫举措,移民增收脱贫能力得到很大增强。在抓项目带动上,重点实施了自治区10万贫困户养殖业工程、特色产业工程、整村推进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贫困村村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项目、财政科技扶贫项目等扶贫工程项目。在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生产上,红寺堡开发区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700多万元,扶贫项目辐射受益贫困户2万多户,近10万人。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扶贫开发,红寺堡开发区的贫困面不断减小,贫困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大增强,贫困村由最初的84个减少到了目前的47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不足500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2660元,实现了8.1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红寺堡开发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把提高贫困农户综合发展能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注重加强产业培育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先后组织实施了10万贫困户养殖业工程、闽宁协作、财政(科技)扶贫等扶贫产业项目。自2002年以来,有计划地向贫困户投放优质基础母羊7199只、牛2234头,建设圈舍1550座,扶持发展人工种草7820亩,种植中药材4850亩,种植红葱6730亩,建设蔬菜大棚502座。通过产业项目扶持,增强了贫困移民的发展后劲,调动了贫困群众发展和脱贫积极性,同时,有效带动了红寺堡开发区种植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贫困群众脱贫和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改善生产发展条件。

2005年以来,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全面启动,我们坚持以千村扶贫开发贫困村为重点,从2005至2009年,分步分批对确定的18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解决了人畜饮水、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产业发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中长期转移技能培训等影响和制约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根本问题。先后整修村级道路135.2公里,维修渠系264.4公里,集中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牛3712头,养羊890只,养猪3243头,新建圈舍1860座,扶持种植优质牧草6500多亩,建设日光温棚428座,实用技术培训农民11400多人(次)。通过统一组织,分工负责,整合项目,捆绑资金,在各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有效改善了重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发展条件,壮大了产业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img72

红葱种植项目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全面开展社会帮扶。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积极性和主动性,红寺堡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对社会定点帮扶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制定详细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将红寺堡各部门和驻红单位全部纳入对口帮扶贫困村范围,建立一对一定点联系帮扶机制。同时,积极联系协调吴忠市直单位结对帮扶红寺堡开发区贫困村。积极筹措资金,帮助贫困村解决生产发展难题,自2002年以来,各帮扶单位累计向帮扶村投入资金1490多万元,投入人力240人(次)。各帮扶单位帮助贫困村维修村道桥涵、打蓄水窖、建卫生室,为特困户配送生产物资、发放面粉、食用油等生产生活用品。为红寺堡开发区贫困群众生产发展办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为红寺堡开发区扶贫开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务收入水平。

劳务输出是红寺堡开发区移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多年来,红寺堡开发区极力做强劳务产业,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指导思想,利用“闽宁对口协作”、“东西合作”等发展合作平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增加贫困移民收入水平。积极开拓了福建、北京、浙江、广东、新疆内蒙和银川、宁东(太阳山)、中宁等区内外劳务输出基地和用工市场。在劳务输出工作上,注重通过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培养和打造地方特色劳务品牌,依托区级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基地,加大劳动力中长期转移培训,截止2008年,累计组织贫困劳动力中长期转移技能培训1812人,接受技能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大多数实现了在城稳定转移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大大缓解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压力

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推进扶贫互助资金试点。为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红寺堡开发区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3月先后分两批启动了贫困村村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项目,试点村由起初的3个村扩大到目前的25个。国家共投入扶贫互助资金595万元。同时,结合“一帮一联、双挂双创”及社会帮扶活动,动员帮扶单位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积极为包扶村帮扶互助资金,帮扶单位干部职工帮扶资金5.5万元。为让更多群众参与和受益,扩大互助资金规模,红寺堡开发区管委会在财政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地方财政配套互助资金9万元。农户入股10282股,入股资金426.38万元,互助资金总额达到1035.88万元,累计发放借款3436户1028.1万元。红寺堡开发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项目运转良好,成效显著,第一批试点资金回收率达到100%。通过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生产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弥补了金融机构信贷缺失问题,解决了扶贫资金一次性投入覆盖面小,不能连续扶持的难题,创新了扶贫资金运行模式。今年,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将覆盖红寺堡开发区所有贫困村,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将为推进红寺堡开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img73

实施文化扶贫,促进全面发展。为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促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至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在贫困地区开展了文化扶贫电视入户工程,红寺堡开发区扶贫办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全力负责此项工程的实施工作。在具体工作运作上,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对贫困户进行逐村逐户登记造册,先后组织实施了两批电视入户文化扶贫工程,共计向贫困户投放电视机1360台,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对文化的迫切需求,为推进红寺堡开发区扶贫开发事业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造精良队伍,提高服务能力。作为承担红寺堡开发区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职能部门,红寺堡开发区扶贫办多年来始终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通过加强机关内部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理论学习,培养和锻造了一支能够胜任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兵强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扶贫项目质量就无法保证,加强制度建设同样是红寺堡开发区扶贫办常抓不懈的工作。通过探索,红寺堡开发区扶贫办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扶贫工作制度和严密的项目运行程序,为扶贫项目发挥实效提供了坚强保障。抓队伍、守规矩、重服务是红寺堡开发区扶贫工作职能部门对广大移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红寺堡开发区扶贫办供稿;撰稿人:曹天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