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利三角理论

福利三角理论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伊瓦思提出了福利的三角范式,将罗斯提出的市场主体演绎为经济,即在福利三角范式下,福利整体由家庭、经济和国家共同构成。福利三角理论认为,个人的福利应该首先来自经济和家庭,国家的社会政策所提供的福利不应该无限的扩大,经济和家庭是国家作为福利供给主体介入的前提。二战后福利国家模式的纷纷建立,福利国家政府开始承担主要的福利供给责任。福利国家模式共同的特征是实施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福利三角理论_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历史比较研究

在福利国家面临福利困境时期,罗斯于1986年提出了福利多元组合理论,由于强调除了政府之外其他福利供给主体的作用,引起社会的重视。他认为福利的供给主体主要来源于社会中的三个主要部门,即家庭、市场以及国家,整个社会福利是三方福利供给主体的多元组合。在现代社会中,整个社会的福利是社会制度的综合产物,其总量应该等于三方福利供给主体所提供的福利的总和。在此基础上,伊瓦思提出了福利的三角范式,将罗斯提出的市场主体演绎为经济,即在福利三角范式下,福利整体由家庭、经济和国家共同构成。除此之外,福利三角范式将福利的分析构架在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背景中,来考量福利的三方的关系。从图2-1可以看出,伊瓦斯的福利三角理论的三方主体,国家政府是公共的组织,经济(即市场)是正式组织,家庭是私人的非正式组织;三方主体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国家的价值是平等和保障,经济的价值是选择和自主,而家庭的价值体现的是团结和共有。公民作为社会的行动者与三方主体作用时分别产生不同的政府关系、经济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福利三角范式中的三方主体之间是互动的。

图2-1 伊瓦斯福利三角:组织、价值和关系

在福利三角理论中,由于社会成员是与三方主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行动者,使个人和不同的福利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化。国家这一主体主要通过福利国家制度对社会资源进行收入再分配;经济这一主体主要向行动者提供劳动力市场就业所产生的福利;而家庭作为私人的非正式福利供给主体,是非正规福利供给的核心。当经济福利遭遇市场失败的风险时,由国家和家庭这两方福利主体向公民提供福利来弥补其经济的损失。福利三角理论认为,个人的福利应该首先来自经济和家庭,国家的社会政策所提供的福利不应该无限的扩大,经济和家庭是国家作为福利供给主体介入的前提。整个社会的福利供给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从低效福利国家制度的安排造成家庭和市场福利供给功能的失效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中多元福利供给主体提供的福利所占的份额应该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

从福利三方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来看,在工业革命之前,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年代,福利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家庭以及邻里间的互助,非正规福利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发展,公民社会化劳动参与率的增加导致这一时期的主要福利供给是市场经济的就业福利。随着社会风险的增加,西方国家开始建立正式的公共的福利体系,增强了政府在福利供给主体中所占的份额。二战后福利国家模式的纷纷建立,福利国家政府开始承担主要的福利供给责任。直到福利国家危机出现之后,福利三角理论的提出,人们开始意识到三方福利供给主体在福利供给的相互作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福利国家模式共同的特征是实施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由于政府、经济以及家庭三方福利主体的关系不同,即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总量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的福利供给主体提供的福利份额不同,导致不同的国家福利支出侧重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福利特征。以美国和瑞典两个国家为例,在两国的福利开支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两国福利制度的供给主体不同,美国偏重于家庭和经济的责任,而瑞典偏重于国家的责任,因此两个国家的政策的理念以及实施效果都有所不同。二战后福利国家模式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在福利国家的危机的情况下,福利的三角范式主张福利主体多元的组合安排,将传统福利国家由政府来负责的全面福利,转变为社会其他组织共同提供,重视市场、家庭提供福利的作用。在其他不同社会部门的参与下,从福利国家转型到福利社会,进而化解福利国家的危机。从福利国家面临的危机中可以看出,福利的供给主体不能单纯的依靠政府。在福利三角理论中,国家这一主体承担的是补救性质的福利责任,并不是公民所获得的全部福利的唯一提供者,公民可以从市场上获得经济福利,也可以通过家庭间的互助获得非正规福利,当市场机制失效以及家庭出现问题导致福利的缺失时,政府承担福利供给的作用,可以说,三方主体间是互为补充的。因此,传统的福利国家模式过分强调政府为主的福利主体,忽略了其他福利主体的作用,经济福利以及家庭福利的功能减弱,增加了政府这一福利主体的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