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的本质特征

生命的本质特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表达的那些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如运动、摄食、呼吸、生长与繁殖、出生与死亡、应激与反应、新陈代谢等,都只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形式,才有了对生命的认识和判断。然而,仅凭这样一些外在表现,充其量不过是生命运动的一些现象和表面特征,并不能真正说明生命的本质,因为本质是深藏的、内蕴的,是需要通过人们运用科学的认识工具去发掘、认识的。
生命的本质_生命文化要义

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是从生命现象开始的。如果往远古处无限追溯,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肯定始于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心智乍起的那一时刻。因为在纯粹动物的状态下仅凭自然本能生活,一般不会运用意识去指向性明确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伴随着人类心智或意识的起源与进化,人们对美妙的自然现象产生了无限的好奇,而生命更是宇宙自然中最令人神往的奇妙现象,因此它不可能不诱惑人们对之产生“欲掀美新娘盖头”那般的强烈冲动。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人们早已解决了对生命与非生命的基本判断,比如:人们见鹰击长空、鱼游深渊便知其是生命之物,而同样飘曳在长空的风卷残叶、游徊在深潭的枯木朽材却并不认为它是生命;人们见狼奔虎逐兔脱之动便知其是生命之然,而对同样表现出“动”之效果的风摇影移云飞现象却并不认为是生命使之然。再比如,人们见原上百草随季枯荣便知其有生命,而见着那荒野山林随雨晴而云蒸雾聚则并不认为有生命;人们见千仞之巅迎风傲立上百年几乎不改容颜的苍松古柏即知其有生命,而见着那伴松柏长年不易其貌的奇峰怪石则并不认为其有生命……,类似的例子无穷无尽,说明人们在从动物演变为人的过程中就早已知道何以分辨生命与非生命。

那么,人们究竟何以判断什么是生命而什么不是生命呢?有人说有生命者会动,如猪、狗、马、牛因其会动便是生命;然而又有人说了,植物便不会动,难道植物不是生命?有人说有生命者会呼吸,如飞禽走兽因其会呼吸便是生命;然而又有人说了,至少在27亿年前地球上并没有氧气,原始的藻菌通过发酵的方式从海洋有机物中获取能量,它们没有呼吸之器官,且自然界也没有什么可供呼吸,难道原始藻菌不是生命?有人说有生命者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如猴吃果、兔吃草、蛇吃蛙、蚓吃泥,故而它们是生命;然而又有人说了,许多动物和植物都有休眠现象,如蝉可休眠17年,有些低等生物如细菌可以休眠数百年,休眠期间它们并不摄取食物,难道它们不是生命?有人说凡生物者都能够繁衍后代,看那自然界中的百禽千兽万种花,因其能繁衍故而是生命;然而又有人说了,骡子无生育能力、阉骟动物无生育能力,处于幼年或老年阶段的动物也无生育能力,难道它们不是生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毋庸置疑,在人们习惯性的观察中,凭着有动作、有摄食、有呼吸、有繁殖、有生死、有自然本能、有应激反应、有新陈代谢……而认识、理解生命,其实并没有抓住生命的本质,因为这些只是生命的现象,是生命特有的表现形式。那么,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质呢?

要回答什么是生命的本质,必须先认识什么是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被认为是事物特有的根本属性,它表现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人们通常用以表示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区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根本性质。作为一个认识范畴,本质通常是与现象相对的概念,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刻的、单纯的、相对稳定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灵魂,较之于现象着重表现事物的外在性状而言,本质更着重于表现事物的来源或本原。前面表达的那些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如运动、摄食、呼吸、生长与繁殖、出生与死亡、应激与反应、新陈代谢等,都只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形式,才有了对生命的认识和判断。然而,仅凭这样一些外在表现,充其量不过是生命运动的一些现象和表面特征,并不能真正说明生命的本质,因为本质是深藏的、内蕴的,是需要通过人们运用科学的认识工具去发掘、认识的。为了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的本质,下面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