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出自主创新战略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提出自主创新战略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主要有以下理论和现实依据:(一)创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现机制国家的繁荣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二)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驱动。在这一意义上,创新是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国家竞争力的下降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所以实施创新战略,是中国国际战略定位的要求。
提出自主创新战略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_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主要有以下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创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现机制

国家的繁荣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创新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创新的展开和实现过程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它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根本的动力。

哈贝马斯曾指出,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研究,科学、技术及其运用结成了一个体系,于是,技术和科学便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这是当代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结构。进入网络经济阶段,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变量实现了自己在量方面的扩张。它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改变了现有的经济结构,实现了自己在质方面的扩张。21世纪以来,以信息科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增大。资本构成中,技术所占比重升高,自然资源所占比重降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美欧等发达国家达到50%~70%。劳动力构成中,从事服务业的达到50%以上,美国高达70%。人类简单重复性的劳动逐步被计算机所代替。知识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日益转变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素,从而导致了社会形态的革命性变化。可以预见,从工业化社会到知识社会,必将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里程中最伟大的变革和跨越。这次跨越的驱动力,正是源自于新科技革命。

有的研究者从更长远的视野进行总结和理论分析,如杰佛里·萨克斯教授指出:在过去50年、100年、200年中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不是资本的积累,而是技术的进步。索罗证明,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途径是技术升级,美国经济增长大约80%源于技术创新,仅20%左右源于资本积累。

据有关预测,中国要实现2020年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直到2020年必须连续40年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如果保持40%的投资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由目前的39%提高到60%。我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自主创新是必然选择。

(二)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是,按照以往的发展方式,现代化建设向纵深阶段推进遇到新的“瓶颈”。2003年下半年我国对新一轮投资过热的反思和调控具有以往所没有的特点,即认识到已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资源难以持续。中国从1980年到2000年,能源消费和GDP翻番的关系大体上是用了一个单位的能源增长产生了两个单位的GDP增长。即使按照这一比例,到2020年,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大概要消耗30亿吨标准煤,而这从中国的能源储量和开发能力看是不可能的,依靠进口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如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

其次,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难以持续。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驱动。随着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失去。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率比较低。不论从效益还是长期运行的条件看,投资驱动都面临新的问题。消费拉动不足,农民购买力不足,消费需求受到限制。创新驱动力也不足,2003年我国专利申请累计约193万件,但其中国外申请约占70%,特别是高技术类70%~90%来自国外。

最后,环境状况难以持续。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000年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第二位。到2020年要实现GDP翻两番。如果环境保持不变,单位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要提高4~5倍;如果要改善环境,把污染、资源消耗降低一半、环境明显改善的话,单位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要提高8~10倍。

上述情况表明,新一轮宏观调控,必须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特点,要求经济要素的协调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唯一出路。在这一意义上,创新是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三)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迈克·波特把竞争优势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生产因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前3个阶段是进步性的,通常会带来经济繁荣,而第4阶段是衰退性的,可能走下坡路。所以,在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创新导向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国际环境看,要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是决定性因素。从国家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看,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在2001年前都是采取8大要素来设置评价指标。世界经济论坛的8大要素是:开放度、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技术、企业管理、劳动力和制度。洛桑学院采取的是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与技术和国民素质。2001年,《洛桑年鉴》将以往包括科技要素在内的8大要素归类为4项环境要素,原本作为一级综合指标的科技要素被分解为“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指标列入“基础设施”要素之中。不论评价体系的形式有何变化,创新能力在体系中都占有突出位置。

从现实情况看,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表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国1998年排名24位,1999年29位,2000年31位,2001年33位,2002年31位,2004年下降到34位。国家竞争力的下降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2002年出版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利用综合指标法对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状况进行评价,中国的创新能力得分181,排名第43位,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所以实施创新战略,是中国国际战略定位的要求。[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