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柯尔克孜族文物研究

柯尔克孜族文物研究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柯尔克孜族系本民族自称,意为“四十个姑娘”,也有认为是“四十个部落”、“山里游牧人”、“赤红色”等含义。元代柯尔克孜人被称作“吉利吉思”或“乞儿吉斯”。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使中国大片柯尔克孜族居住区和大批柯尔克孜人民划归俄国,使柯尔克孜族成为跨国民族。目前全世界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和中国,在吉国境内的人口约360多万人,在中国境内有18万多人。
柯尔克孜族文物研究_中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文物补充研究

冯昆思

柯尔克孜族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提供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与汉文史籍中记载的“鬲昆”、“坚昆”、“契骨”、“黠戛斯”、“吉利吉思”、“乞儿吉思”、“布鲁特”等有渊源关系。柯尔克孜族系本民族自称,意为“四十个姑娘”,也有认为是“四十个部落”、“山里游牧人”、“赤红色”等含义。但一般解释为“四十个姑娘”。

历史上柯尔克孜族先民经历一个不断迁徙的时期,在我国的史籍中有记载,从未间断。2000多年前,柯尔克孜族先民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汉初,曾役属于匈奴,一部分随匈奴西迁至今新疆天山和中亚一带。隋唐时受突厥统治,辽、宋时期,柯尔克孜族称辖“戛斯”,主要分布于天山北伊塞克湖相毗连的乌什、阿克苏一带。13世纪接受元朝统治,在叶尼塞河上游曾设万户府。元代柯尔克孜人被称作“吉利吉思”或“乞儿吉斯”。明代,柯尔克孜族沿称“乞儿吉斯”,属于瓦剌管辖,一部分柯尔克孜人被迫迁到楚河、塔拉斯河流域,16世纪时,因东蒙古的进攻,一部分柯尔克孜人也向西南移动,迁至天山南北的伊赛克湖和阿克苏、喀什一带。清朝时期,柯尔克孜族称“布鲁特”曾一度旧属于喀尔喀蒙古的扎萨克图法汗,后隶属于准噶尔。在17世纪,因沙俄东扩,侵入叶尼塞河流域,柯尔克孜人被迫举部离开了叶尼塞,西迁天山和帕米尔高原。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使中国大片柯尔克孜族居住区和大批柯尔克孜人民划归俄国,使柯尔克孜族成为跨国民族。清乾隆年间,新疆的一部分柯尔克孜族迁至黑龙江省富蕴县一带。

目前全世界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和中国,在吉国境内的人口约360多万人,在中国境内有18万多人。中国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地区,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的克孜勒苏自治州,部分散居南疆的乌什、阿克苏、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皮山等县以及北疆的特克斯、昭苏、额敏、博乐、精河、巩留等县;少数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新疆内外的柯尔克孜族虽属同源,但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186708人[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