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颇族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景颇族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颇族文物的保护管理与技术保护都应该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在做好全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的顶层设计基础上进行。当地政府部门对捐献少数民族文物的单位和个人要颁发奖状和证书,并根据文物的价值发给奖金。
景颇族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_中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文物补充研究

(一)面临问题

在做景颇族文物调查过程中发现,自从云南省委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以来,景颇族文物的征集、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需要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物征集经费匮乏,征集保存难度大

长期以来,国家用于民族文物保护的资金不足,大多数文物保护机构的业务经费缺乏,导致业务工作难以开展,文物保护面临严重困难。从调查的情况看,德宏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欠发达,加之有关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重视,致使文物征集经费十分匮乏,无法及时开展景颇族民族文物的征集工作。景颇族文物从材质上来说多为丝、麻、竹、木等有机质文物,且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分布较分散,因此征集难度大,一部分文物因保存不善已濒临损毁的境地。就文物部门本身而言,目前州内还没有一处达标的文物库房进行民族文物保存,许多已入库的文物也面临损毁的危险。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文物专项经费短缺,虽然国家、省和自治州等各级地方财政每年都安排了一些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但用于历经几千年发展的景颇族文物资源的保护,只能是杯水车薪。由于经费不足,不仅导致文物保护设施得不到及时改善,而且导致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村寨、建筑得不到维修;流散的、濒临消失的民族文物手工艺品无法征集,许多民族文物的保护措施无法落实;民族文物的调查研究和抢救整理无法开展,这种状况已不适应新时期文物工作的要求。

2.文物消失、流失严重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代表性的部分当代生产、使用的实物和民间习俗正在逐步消失湮灭。如一些景颇族有代表性建筑物或村寨逐步被改造成现代建筑或旅游村寨;一些生产生活工具、用具、服饰等逐渐被淘汰、遗弃;一些风俗习惯逐渐消失;一些生产、工艺技术逐渐失传。同时德宏地处中缅边界,紧邻国境线,地理位置特殊,景颇族作为跨境民族人口流动性强,文物走私和夹带出境的情况时有发生。

3.文物征集渠道复杂,文物经济价值遭到曲解

近年来文物意识不断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物的历史、艺术价值,但同时市场经济等的不良影响使部分人对文物的经济价值有了曲解,认为凡是文物就是无价之宝,如果文物部门没有高价去打动他们的心,他们不会轻易出手。文物部门踏破铁鞋搜寻到的有价值文物信息,往往因经费缺乏和这种漫天要价的心理而无法征集入库。

4.收藏界鱼龙混杂,来源不清

随着盛世社会出现个人收藏热、私人收藏和有实力的企业自办展览等情况较明显,而这些私人收藏者和企业往往缺乏专业技术力量对文物进行合理保管、整理、研究,且存在藏品驳杂、来源模糊等情况。

(二)解决措施

文物保护基本内容包含文物保护管理和文物技术保护。文物保护管理是通过对法规、计划、技术、专项、人才等系统管理,实现“协调、处理文物保护与国家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及全体国民的关系,并通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制止和防止人为的与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与损害,以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文物技术保护主要是从科学技术角度研究自然破坏力对文物的影响,采取措施预防文物损毁与劣化,包含“文物科技保护处理、文物保护监测与控制、建筑及遗址工程综合保护”[15]。景颇族文物的保护管理与技术保护都应该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在做好全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的顶层设计基础上进行。具体建议为:

1.拓宽民族文物保护资金来源的渠道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国家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的“五纳入”精神[16],制定设立民族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制度,并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规定一定的比例,且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以确保民族文物保护的基本需要。同时,也可在全国或云南省范围内设立民族文物保护社会基金,争取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通过吸收海外友好人士和国内企业、个人的捐赠,尽可能通过社会解决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保护资金向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物重点倾斜,力争保证开展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的基本需要。

2.解决好民族文物的物权界定问题

对景颇族文物的物权界定应十分慎重,一方面,民族文物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物,凝集了整个民族的智慧与成果,是国家珍贵的文物;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物又大量保存在各民族群众手中,所有权为他们所拥有,这一问题解决不好会伤害民族感情,制造民族矛盾。因此,除在相关法规中对少数民族文物的物权做出明确的界定外,各民族地区可采取政府发布通告,召开会议或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广泛宣传国家《文物保护法》和公民保护文物的义务,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物意识,鼓励他们将珍藏的文物交由国家文保机构保管。当地政府部门对捐献少数民族文物的单位和个人要颁发奖状和证书,并根据文物的价值发给奖金。

3.加快民族文物保护法规建设

完善、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是民族文物保护的法律保障,必须尽快改变现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中关于民族文物保护的规定相对偏少,以致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发生保护措施不力的被动局面。因此,需要在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民族文物立法保护工作,制定专门的保护民族文物的专项法律法规,明确民族文物的具体内容、保护的具体措施、奖惩条款,并要针对近现代民族文物大量流失境外的情况,相应制定限制具有典型民族特色、濒临消失的民族文物出境的有关规定;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族文物和典型风格的民族民俗建筑,也一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民族文物。

4.摸清家底,做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景颇族的文物资源不算丰富,我们更要将其保护好,必须大力开展民族文物的普查和抢救性征集工作。民族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必须将文物(包括民族文物)的保护抢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使文物(包括民族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发展与保护共赢,是需要认真思考与落实的重要问题。我国从2012年10月—2016年12月展开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遇,重点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反映生产、生活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民间礼仪、民间技术、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的景颇族文物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和研究。在调查的同时,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普查摸清家底,找出景颇族文物的分布状况及其基本规律,写出普查资料报告送有关部门备案。这样,既为国家制定完善民族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提供依据和基础,又使民族文物工作者做到心中有数,摸清了家底,才能落实好各项保护措施。

总之,景颇族文物保护是一项浩大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延续性工作,需要全社会全民族自觉意识的增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不同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的放矢,共同为征集、收藏、保护和利用景颇族民族文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概况[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86.

3.们发延.景颇族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5.宋兆麟.民族文物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

6.云南省编辑组.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吴高仪.德宏州文化艺术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8.高宗裕.民族文物探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9.宋兆麟,高可.中国民族文物辞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0.刘刚.景颇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11.吴诗池.文物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12.梁旭.云南民族文物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民族艺术研究,1989(S1).

13.马居里.陇川景颇族“目瑙纵歌”的传承与发展——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西北民族研究,2013(3).

作者介绍

张邡,女,彝族,1970年生,云南昆明人,中国政协文史馆展览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注释】

[1]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们发延.景颇族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宋兆麟.民族文物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

[5]云南省编辑组.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6]梁旭.云南民族文物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民族艺术研究.1989.(S1).

[7]吴高仪.德宏州文化艺术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8]吴高仪.德宏州文化艺术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9]吴高仪.德宏州文化艺术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10]高宗裕.民族文物探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11]宋兆麟,高可.中国民族文物辞典[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宋兆麟,高可.中国民族文物辞典[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3]刘刚.景颇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14]马居里.陇川景颇族“目瑙纵歌”的传承与发展——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西北民族研究,2013(3).

[15]吴诗池.文物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16]《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发〔1997〕13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