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了孩子的“炒作”

为了孩子的“炒作”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即,女童被转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继续抢救。“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也决定‘炒作’一次!”“为了孩子的‘炒作’——果冻安全问题”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医院公益活动,也看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公益一贯追求的“大爱无形,大音希声。”
为了孩子的“炒作”_医院形象与危机公关

六、为了孩子的“炒作”

——果冻安全问题

成立于2003年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社会发展部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跟媒体打交道,让媒体真实、及时、合理地报道发生在儿科医院的各种新闻,而媒体的炒作往往是儿科医院社会发展部最不认同的方式之一。但是,2005年的春天,儿科医院社会发展部却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媒体为其“炒作”一次。

事情要从2005年3月15日说起,这一天,一位女童在家里食用保姆喂食的果冻时,不慎噎住而导致窒息,随即被送至附近的解放军八五医院急救,医生用手将卡在喉咙口的果冻抠出来后,又采取了各种急救措施,终于女童在20分钟后恢复心跳。随即,女童被转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继续抢救。

当天,儿科医院社会发展部罗主任得知孩子被送到抢救室的时候,出于工作的需要,她来到了抢救室。一走进急诊室的大门,她愣住了,抢救室里不是躺着一个被果冻噎住的孩子,而是两个!两个幼小的生命正在一点点地凋零!职业的本能,让罗主任马上意识到,这不是一起偶然的突发事件,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今天有两个,明天就可能有三个、四个孩子被果冻噎住。那些五颜六色的小杯果冻,特别受孩子的欢迎,但是一旦食用不慎,很容易噎在喉咙里,造成生命危险。而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会受到那些小果冻的诱惑,由于幼儿的咀嚼功能较弱,不懂得将果冻嚼碎后食用,往往是“囫囵吞枣”,家长一旦疏忽,意外发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社会发展部的工作人员找到主治大夫了解孩子的情况,医生的一句话让他们紧锁眉头,意识到这种情况的严重性:这样的孩子,几乎是噎一个死一个啊!大夫解释说:果冻不同于其他的物品,其他物品如果卡在喉咙里,只要用器械把它取出来,让呼吸道顺畅了就可以了,只要窒息时间不长,孩子恢复健康没有问题;但是果冻,柔软易碎,一旦噎住了,即使把卡在喉咙里的果冻取出,也不免会有一些碎掉的、小颗的果冻进入肺部众多的毛细血管,与肺泡粘在一起,造成感染,最终引起死亡。听着这番话,社会发展部的工作人员的心在抽搐,看着两个躺在抢救室的小生命,多么神圣的生命,却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他们决定,一定要想办法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于是,社会发展部的工作人员开始研究起了果冻,通过观察他们发现:容易引起噎喉的是那些小杯装的果冻,孩子往往容易在吸食的过程中发生意外,而这些果冻小巧可爱,特别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这些果冻虽然在外包装上写着,“3岁以下的孩子小心食用”,但是字体很小,不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不行,一定要把所有的小果冻都变成大果冻,还孩子一个安全!”社会发展部的工作人员下定了决心。

社会发展部把这些情况和院领导反映了以后,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医院相关方面的医护人员也表示鼎力相助。于是,一场“果冻战”打响了!

要让国家出台关于果冻规格的制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才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呢?此时,社会发展部想到了平日里一直打交道的媒体。对!就让媒体把这件事情做大,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公众的声音传到相关部门那里,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也决定‘炒作’一次!”

当天晚上的新闻中就报道了女童果冻噎住喉咙的事件,第二天《新民晚报》等平面媒体也以“果冻噎住喉咙,女童生命垂危”为题,作了相关报道,并且提出了“降低果冻弹性,标注醒目警示”的报道,建议3岁以下的孩子不要食用果冻,并呼吁尽早制定强制性果冻产品安全标准。接着,社会发展部联系了上海电视台“社会方圆”栏目,对此事作了跟踪报道,希望以此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就在这一切缓慢进展的时候,4月26日,又一名因被果冻噎住而命悬一线的1岁女婴被送进了儿科医院的抢救室,这已经是近两个月来,儿科医院面对的第3名被果冻噎喉的孩子!躺在病床上的孩子时不时地咳嗽、哭泣,而X线片显示,其病情并不乐观。得知孩子的病情后,孩子的父亲靠在病房的门口落泪,他何曾想到,一个小小的果冻,会要了孩子的命,他何曾想到,现在还能够呼吸的孩子,正在慢慢走向死亡。父亲的眼泪、孩子的哭泣,让儿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再一次下定决心,一定要消灭小果冻,还孩子一个安全!

此时,儿科医院联系了中央电视台二套的记者周立人,他也对这档新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国家相关部门来关注此事,建立相关的食品安全制度,让所有的果冻变成大果冻。央视背靠着13亿人口,有了他们的帮忙,社会发展部的全体工作人员觉得此事成功在即。在央视和儿科医院的共同努力下,组织了儿科医院呼吸道教授、食品厂相关人员、媒体记者等开展研讨会,共同探讨果冻安全问题,起草相关政策,最终废除了小果冻。

同时在上海,媒体的报道也引起了消费者协会等部门的关注,消协建议对果冻规格标准拟订建议或出台地方性行业规范,在标准出台前,果冻企业应当停止生产并主动召回有安全隐患的小杯果冻,几家中国台湾的果冻生产商表示愿意根据欧盟标准召回市场上的缺陷小果冻。

2005年年底,所有的小杯果冻离开了各大商场的柜台,自此以后,儿科医院再没收到被果冻噎喉的孩子。每当想起此事,儿科医院的医护人员总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社会发展部负责人说:“有时候媒体的炒作也是一个武器啊!”并且说:“我们医务人员也是社会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社会制度,我们也应当做出我们的贡献,特别是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作为最了解这一意外危险性的人,如果我们不将此作为自己的责任,怎么对得起‘医者父母’这一称呼啊!”

·点评·

目前,各种医院的公益活动层出不穷,义诊、免费体检、送医疗下乡进社区、慈善捐助等,几乎天天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令人眼花缭乱,也引起了受众的阅读疲劳。医院公益性的回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商业化改革的一种弥补和纠正。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院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

但是,受制于医院的人力、财力等种种因素,这些公益活动不可能成为医院的常态,从惠及的范围来看,这些公益活动的覆盖范围也十分的有限。“为了孩子的‘炒作’——果冻安全问题”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医院公益活动,也看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公益一贯追求的“大爱无形,大音希声。”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这是近年来流行于企业管理界的一句名言,并被奉若圭臬。INTEL、IBM、微软等通过推行相关的业界标准,影响了整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成为最大受益者,也被业界奉为标杆。而发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为了孩子的‘炒作’——果冻安全问题”,直接推动了果冻国家新标准的出台,使得数以千万计的孩子受益,让我们看到医院公益的更高境界,可堪与“一流企业做标准”媲美。

众所周知,儿童作为不完全行为能力的当事人,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从相关专业机构的统计,以及媒体报道来看,异物吸入导致窒息、外伤、误服等各种意外伤害事件已成为危险儿童健康的杀手,而果冻“杀人”事件则是其中的一种。一个偶然的机会,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罗主任了解到果冻“杀人”“噎一个死一个”的严重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医者父母”的职业精神,激发了她改变果冻标准,从根本上解决果冻“杀人”的想法。

仅凭儿科医院以及个人之力,欲推动国家修改相关标准,近乎天方夜谭。但我们从案例中看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社会发展部凭借着多年公共关系的经验,凭借着与媒体长期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巧借媒体之力,将果冻安全问题转变成媒体议程。首先是上海本地《新民晚报》等媒体以“果冻噎住喉咙,女童生命垂危”为题作了相关报道,提出了要降低果冻弹性,标注醒目警示,提醒3岁以下儿童不要食用果冻,并呼吁尽早制定强制性果冻产品安全标准。接着,上海电视台“社会方圆”栏目,对此事作了跟踪报道,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受上海媒体区域影响力的限制,果冻安全问题欲成为全国的议题,还必须借助影响力更大的媒体。这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媒体的良好关系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最终,在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和儿科医院的共同努力下,儿科医院呼吸道专家、食品厂相关人员、媒体记者等相关方面走到了一起,共同探讨果冻安全问题,且草拟了相关政策建议,并最终促成了国家新标准的出台。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这个案例,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流畅的医院公益的议程设置过程,即医院公益议程——地方媒体议程——全国媒体议程——社会议程——公益目标实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儿科医院独特的大爱:医院公益不仅仅是缝缝补补式的“小恩小惠”,更应该是“兼济天下”的普世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