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禹三川三海

夏禹三川三海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环境的重大变化促成了夏禹部族兴修水利的活动,大规模疏浚河道。大禹“道黑水至于三危(敦煌),入于南海(罗布泊)”[6]。《集解》对雍州的解释为“西距黑水,东据河”。黄河是大禹“道九川”的第三川。
夏禹三川三海_玉门关和玉关道

2.夏禹三川三海

4000多年前气候的变化,使降水减少,河西的外流河断流成内陆河。自然环境的重大变化促成了夏禹部族兴修水利的活动,大规模疏浚河道。《史记·夏本纪》载,大禹“道九川”(疏导9条河流),《索引》注:“弱、黑、河、瀁、江、沄、淮、渭、洛为九川。”[4]

第一川:走廊中部的弱水(今黑河)。“弱水既西”(导之西流)。“弱水至于合黎(山),余波入于流沙。”[5]

第二川:走廊西部的黑水(今疏勒河)。大禹“道黑水至于三危(敦煌),入于南海(罗布泊)”[6]。《山海经》说:“黑水出昆仑墟西北隅。”(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西北角)《资治通鉴·汉纪》注:“《西域传》盐泽(罗布泊)一名蒲昌海……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黄河)云。”[7]所以古人误称罗布泊为南海。

走廊东部的石羊河水系未入“九川”之列,但有大禹治理的记载:“原隰底绩,至于都野。”[8]《正义》注:“原,高平地也;隰,低下地也。”《集解》注:“《地理志》都野在武威,名曰休屠泽。”原隰是石羊河、西大河等内陆河水系流域的统称,都野就是猪(潴)野泽,匈奴叫休屠泽,唐名白亭海,在西汉武威(民勤)东北。

第三川:走廊东端的西河,一名中国河,简称河,即今之黄河。当时的河西走廊一带称为雍州,“黑水西河惟雍州”[9]。《集解》对雍州的解释为“西距黑水,东据河”。黄河是大禹“道九川”的第三川。

夏禹时代是中国历史由传说向信史过渡的时代,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才是中国信史的开端。大禹治水的传说属于半信史,实际上是指禹族人民兴修水利的活动,治水的背景是地球气候变化、雨量减少,河西的外流河由于水流量减少而断流成为内陆河;治水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减少了的水资源,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单纯防洪抗洪;治水的范围西至河西走廊西部的疏勒河,东至黄河中下游。“道九川”时把弱水(黑河)列为九川之首治理,黑水(疏勒河)第二,西河(黄河)第三,显然不是按空间顺序排列的,可能是按河流的大小或重要性排列的。古人对事物的排序很讲究,不会信手写来,这个排序透露的信息,一是弱水在大禹时可能还和黑龙江相通,为中国第一大河;二是弱水、黑水流域的人口密度可能大于黄河流域的人口密度,河西走廊的文明程度高于中原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