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孜别克族医药卫生

乌孜别克族医药卫生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的游牧生活,使乌孜别克族积累了一套治疗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乌孜别克族群众中成长起来了一批医学专家。乌孜别克族的医药事业随着我国新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乌孜别克族医药卫生_中国乌孜别克族

第二节 乌孜别克族医药卫生

由于牧区各方面条件较差,常常缺医少药,牧民们在长期的牧区生活中只能从大自然中寻找医药,并且通过医疗经验的积累和筛选来获得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长期的游牧生活,使乌孜别克族积累了一套治疗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和经验。比如:

1.采集一种叫雅尔布丝的草(一种生长在河边的草)熬成水给小孩喝,可治愈消化不良之症。同时,将雅尔布丝草切成碎末,做饺子馅或撒在汤饭上作香料,长期服用可防治成人的胆结石

2.将山里的大石头烧红,将烧红的石头围成圈,人坐在圈中,用水泼洒到炙热的石头上,产生水蒸气包裹病人,这样可治疗关节炎、风湿病、皮肤病等病症。同时,考虑到疗效,还可在水中加少许草药,这样使用效果更佳。

3.坚持喝一个月的骆驼奶可以防治气管炎。

4.如果牧民肋骨受外力碰撞凹陷,可以用羊皮除去羊毛,涂上松胶,覆盖在患处上面3~5天,这样凹陷的骨头会恢复原状。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治疗接骨和脱臼,所需时间大约20多天。

5.喝羊油可治疗脱发、腿痛、肚子痛。

6.马奶子使之发酵,味道变酸,搅动一番,放一晚第二天饮用可治疗胃病

7.宰羊后用刚取出的羊肺往患有肺病的人身上拍打多次,能减缓病情。

8.如果发生肚子痛或者中暑,用白面粉放在水中稀释,再将崭新的蓝布放在面粉水里过湿,裹全身,这样就可以降温,同时也能缓解肚子痛。

9.把羊油搓热涂抹在肚脐下,可治小孩夜哭。

10.如果患有高血压,可以通过放血的方式来治疗。先搓搓脖子,再在额头上用比较尖锐的器具扎一个小口,用器具拍打额头,促进血液流通,对减轻病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现在不常用。此外,还可以经常喝牛奶或马奶子,这样也可以防治高血压。

11.牧民们用哈兰德土(音译,中草药名),捣碎后,敷在牛、羊的蹄上,可以治疗牲畜的蹄病,非常有效。

12.如果牛、羊、马的骨头发生骨折,先用盐水将伤口处消毒,用一块浸有羊尿液的湿布包扎骨折处,再用羊尿浇一遍,这样对治疗骨折有效。

新中国成立前乌孜别克医药队伍中出现了有名的郎中(神医),如:莎车县的扎克尔江·哈里穆罕穆德·福尔凯提,和田的再纳比丁喀里·艾孜则,伊犁的米尔麻热福·米尔嘎孜巴依、米尔阿赫迈德·米尔麻热福等。新中国成立后,乌孜别克族群众中成长起来了一批医学专家。如:穆热提·霍贾、尼麻图拉·乌拜杜拉、组丽菲亚、玛尔达纳·巴巴等。

乌孜别克族生活的地方有着丰富的药草资源,如北疆的奇台县。该县中草药历史十分悠久,医药工作者很早就关注这里的医药情况。1964年,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赴奇台县进行调查,在调查中采集药用植物120种,摸清了当地药用植物资源和分布规律;对其中70种药草的种名、地方名、生境、药用部分和效用等作了记载;总结了包括乌孜别克族在内的民族用药经验,对药名和药品进行了规范。这一研究为奇台县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乌孜别克族的医药事业随着我国新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医疗卫生事业极为落后,到1949年,全疆只有54个卫生机构、696张病床、348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医师仅有18名),每一万人口只有1.6张病床、0.19名医生,而且卫生机构都集中在少数城市,广大农牧区严重缺医少药,传染病、地方病经常蔓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十分关切。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帮助下,经过各族人民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表现在:

第一,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1952年,全疆的卫生机构发展到150个,其中医院89个;病床发展到985张,卫生技术人员发展到1114人。1965年,全疆的卫生机构发展到2189个,其中医院665所;病床发展到2.8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发展到2.54万人。至1999年,全区卫生机构已发展到6608个,其中医院531个;床位71436张,其中医院床位53008张;卫生人员12217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7514人;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护、技师59657人。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3.84张,卫生技术人员5.58人,医生数2.49人,护师、护士数1.73人,均列全国较高位次。一个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及药检、药研和教育、科研等机构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卫生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基本形成。50多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卫生事业费近百亿元,卫生基本建设经费约10亿元,加上各种专项资金,对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卫生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保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自治区部分医院先后引进、装备了核磁共振、CT、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大型多功能X光机、钴60放射治疗机、直线加速器、后装治疗机、咖玛扫描机、遥控胃肠专用X线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先进医疗设备,广泛采用了各种先进检验技术,使诊断治疗水平明显提高。部分区级医院已能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颅内动脉吻合术、异体肾移植、断肢再植、腹腔镜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多数地州医院能开展脑外、胸外手术。县级医院可以开展腹部外科、骨科、病理产科等一般手术。许多医院在保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开展了各种特需服务,以满足包括乌孜别克族在内的各民族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

第二,医疗水平显著提高。新疆和平解放后,陆续建立了传染病、地方病、结核病、麻风病和放射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卫生检疫、健康教育等专业的防疫防治机构,切实加强了公共卫生各领域的依法监督和管理,有效地保护了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级卫生部门就经常组织广大卫生防疫人员深入农村牧区,对危害较大的几种主要传染病、地方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防治,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继1958年彻底消灭天花后,相继在天山西部林区发现了森林脑炎,在南疆农村发现了癞皮病,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查明了病亡率很高的“察布查尔病”的病因,在巴楚县发现了新疆出血热,并对这几种疾病展开了积极的防治。20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大面积地开展了头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等疾病的防治工作。80年代后期,又对南疆地区发生的国内外罕见且大范围流行的戊型肝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防治。到1995年,几种主要危害群众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其中霍乱的病死率明显下降,结核病的患病率由六七十年代的1.19%(全国之首)下降到1990年的0.67%,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控制结核病项目,使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儿童4种疫苗的接种率以自治区和县(市)为单位,先后于1988年和1990年达到国家规定的85%的目标,顺利地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的考核验收;各城市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有效地改变了城市卫生面貌;农村防病改水工作也抓出了成效,改水受益人口已达到农村总人口的65%。

第三,农牧区的医疗基本建设加快。从1989年起,新疆在16个县(市)的农牧区开展了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试点工作。从1992年起,自治区和各地州(市)拨出专项资金1.35亿元,集中用于乡(镇)卫生院建设。到1995年,农牧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全疆90%以上的县(市)已达标或基本达标。全疆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了无危房和房屋、设备、人员配套的预定目标,县及县以下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已达7.1万名(其中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1.18万名),乡(镇)卫生院达到785个,村医疗点达到7913个。全疆基本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第四,民族医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医药的宝贵遗产,新疆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对著名老中医、民族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中的精华进行了提炼和电脑模拟,撰写出版了一批专著和维吾尔医药系列教材,以便让更多的人学习、继承,并实行了师承制度;对中药材、民族药材资源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开发了一批中药、民族药。到1995年,全疆已建立中医、民族医医务机构68个,病床达2909张,医务人员达4000多人,使传统医药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以维吾尔族医药为例,它不仅在治疗白癜风、糖尿病等疾病方面大显身手,而且其埋沙疗法在治疗各种关节炎方面更是成绩卓著。

第五,医药科研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断加强科研工作。首先是成立新疆药物研究所(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新疆分所),主要从事新疆地产中草药、民族药品鉴定、植化、药理、毒理、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已完成的全叶青兰、岩白菜、洋金花、新疆贝母、一枚蒿、唇香草、红花黄素和麻黄素生产工艺,分别获得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并发现了5种新化合物,开发了岩白菜素、青兰浸膏片、维吾尔药茶、红景天口服液、乌斯曼眉笔等产品。下设植化、药理、民族药、药剂、仪器5个研究室和新疆西部制药厂、新疆药物新技术发展公司、乌鲁木齐丝路化妆品厂3个实体,并以技术援建了北庭红花色素厂、昆仑色素厂、库车麻黄素厂、温泉麻黄素厂。该所正逐步形成科技开发、技术转让和服务、生产、销售的技工贸实体。其次是设法促进科研水平。实行研究课题公开招标、专家评议及基金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医药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仅“八五”期间就取得242项成果,其中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64项。戊型肝炎、包虫病防治研究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梅毒血清诊断等一批实用医疗技术已在基层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随着卫生体制和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将继续健康发展,乌孜别克族群众必将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