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生态资源转化

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生态资源转化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为进一步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振兴发展,要着力于探索将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美丽中国视野下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应对策略。江西省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离不开赣南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
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生态资源转化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二、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生态资源转化

赣南农村贫困地区持续贫困与生态恶化的“两难困境”具有地域性、差异性、严重性和长期性等特点,由于贫困地区生态修复能力脆弱,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反应敏感,因而,任何细微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都足以给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生存以巨大的冲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村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为敏感的指示针和警示器。当前,为进一步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振兴发展,要着力于探索将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美丽中国视野下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应对策略。因此,必须要注重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生态资源转换,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引导机制、转化机制、协同机制等三个方面(如图5-11所示)的共同推进。

图5-11

第一,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引导机制——生态资源转化视角下生态价值取向的渐次生成与循环演进。笔者在对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包括区域特征、资源分布、趋势判断),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从生产、生活、发展等资源分配的多个角度,从财政收支、基层党组织、社会保障、地方政府治理功能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思想引导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加以构建:(1)追根溯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树立生态意识。(2)他山之石:借鉴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注重生态批评,加强生态教育。(3)渐次生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开放性特征,不断完善和拓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外延。(4)循环演进:实践与理论交相推进,以生态价值取向的现实性、辩证性、整体性特征为基础,不断拓展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思想引导机制的时代内涵。

第二,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转化机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现实及其实现为例。笔者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现实背景与时代意义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国内外将生态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成功案例或者基本经验,并在此前提下着重分析了美丽中国价值取向下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生态资源转化模式。笔者以为,以建设美丽中国基本理念为核心依据,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和谐共生,构建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转化机制,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具体实际为依据,紧扣民生问题,找准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现实基点。(2)以生态文化为基本价值导向,以群众力量为主要动力,积极探索,着力实现贫困地区的绿色崛起。(3)以生态经济为主要动力,将贫困治理与生态治理结合起来,依据地方优势,推进生态资源转化。(4)以生态制度为根本保障,加快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三,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协同机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赣南不是看客。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江西省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离不开赣南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建设美丽中国,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结合点,也是现阶段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关键环节。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需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护航”,需要赣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支持。从生态地位、经济地位和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等方面来看,赣南地区的协调发展对江西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日益推进,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开启了江西省域经济发展绿色崛起的新篇章,这对赣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因此,从江西省域经济发展层面上来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赣南应有所作为。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原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体现出违背自然规律的巨大缺陷,同时,这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中国贫困地区一直沿用以资源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与经济发展的扩张趋势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以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为代价所赢得的短期经济增长,非但投入和产出效率低下,而且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使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累积性效应日益严峻,极大地制约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发展。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加速升级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随着“绿色都市”成为一种生存向往和价值诉求,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转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成效显著。然而,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可替代”产业、资源、空间有限,产业升级难、转型难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其城市转型则相对落后,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而严重影响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转型与绿色崛起已成为实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当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消除经济贫困蔓延,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生态问题、社会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79]在国内,有许多地区已经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11年赣州市政府在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80]2012年6月,正式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苏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81]

总之,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生态资源转换,必须具有宏观的视野。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增强、绿色崛起的加快、城市转型的推进都可以刺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同样,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也可以反作用于城市;绿色崛起可以推进城市转型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增强城市竞争力,同时加快城市的绿色崛起;而城市转型与城市竞争力可以相互促进(如图5-12所示)。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除了依靠本地区自身努力之外,还要借助外部力量,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文章”做在苏区之外;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除了依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自身努力之外,还要自觉主动加速转移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把贫困农村脱贫致富的“文章”做在农村之外。同时,还应当做到全面协调,综合推进,整合有利于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各类资源。

图5-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