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变法之勇

改革变法之勇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鞅说服了秦孝公,计划成功了一半。公元前365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一些秦国的旧贵族代表如甘龙、杜挚等人对变法并不买账,他们认为商鞅来自外国,对秦国的实际情况根本不了解,他只不过是用花言巧语迷惑了秦孝公。秦国的土地制度变化了,治安管理加强了,粮食产量增加了,以战功受爵,秦国的军队变成了虎狼之师。
改革变法之勇_五德——忠孝节勇和

第六节 商鞅:改革变法之勇

说到中国历史上变法流血第一人,你会想到谁呢?没错,就是商鞅。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当时他29岁,而此时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只有22岁,刚刚登基。在秦孝公登基之前,秦国在战国诸国中,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韩、魏这个大国,七国争雄,秦国只能算是二流国家。商鞅入秦后,三见孝公。第一次见面时,商鞅还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于是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说完,孝公就打起了瞌睡。商鞅很高兴,因为他确定了孝公的志向不在帝道。第二次见面时,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孝公的兴致虽比前一次好了点,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哈欠连天。商鞅更高兴了,因为孝公的志向也不在王道。于是,第三次见面,商鞅劈头就问:“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秦孝公立刻精神来了,他要的就是霸道!听着听着,他不由自主地向商鞅靠拢。最后,秦孝公不再矜持,激动地握住商鞅的手:“请先生教我。”于是,商鞅开始了他的变法大计。商鞅说服了秦孝公,计划成功了一半。

img61

公元前365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一些秦国的旧贵族代表如甘龙、杜挚等人对变法并不买账,他们认为商鞅来自外国,对秦国的实际情况根本不了解,他只不过是用花言巧语迷惑了秦孝公。此刻,商鞅站了出来,和群臣展开了一场著名的“答辩会”,这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战群臣”。史书上记载只有秦孝公、商鞅、甘龙、杜挚4人发言,商鞅一方,甘、杜一方,秦孝公是评委。“舌战”的中心问题是“变法”还是“不变法”。甘龙认为现行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则反驳说“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引自《商君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根据时代变化制定新法,按目前实际情况制定礼节。杜挚认为,用古人的法令没错,要效仿先圣。商鞅就历数那些成败君主,“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王”,凡是有作为的必有所创造,有所超越,陈守旧规导致衰亡,顺应时势才能大展宏图。一番滔滔雄辩,把对方驳斥得哑口无言。说服了大臣,商鞅的变法在朝廷站住了脚跟,接下来商鞅也让百姓相信了他是守承诺的,就这样,秦国进行了彻底而系统的改革。秦国的土地制度变化了,治安管理加强了,粮食产量增加了,以战功受爵,秦国的军队变成了虎狼之师。秦国由此强大起来,夺取了魏国河西之地,迫使魏国迁都大梁。甚至,那个名义上的皇帝周天子,也要如同诸侯一样向秦国祝贺。普天之下,秦国之外,已无强国。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更是如此。由于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孝公死后,继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对商鞅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告发商鞅谋反,且对他施以车裂之刑,商鞅虽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成了顺应历史潮流的不可逆转之势,对秦朝的统一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mg62

在那个诸侯割据争霸的年代,要推行自己的主张需要足够的智慧、自信与勇气。而商鞅做到了这些,他够智慧,能说服秦国上上下下;他够自信,他的变法措施在秦国实行,使秦国国富人强;他够勇气,面对旧贵族的指责毫不妥协,义正辞严,与之舌战。更重要的是,商鞅在政治上改革的这份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后人也是应该学习借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