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观性群体结构现状及其特征

主观性群体结构现状及其特征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关于使用手机价位的调查发现,无论是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还是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使用3 000元以上手机的人较少。
主观性群体结构现状及其特征_青少年群体结构理论:社区青少年群体构性风险研究结构及其结

二、主观性群体结构现状及其特征

(一)个人需求结构

1.现状

综合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和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有关个人需求的调研数据,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中,明确表示“不需要帮助或服务”的只有10%左右。其余近90%均“需要帮助或服务”。在需要帮助的社区青少年中,优先选择“父母”的最多。不论是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还是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都有超过50%的人在其他选项中选择了“同学”、“朋友”、“亲戚”、“专业社工”、“居委会工作人员”、“街道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互联网和报纸、电视”等媒体等。社区青少年群体做出这种选择,一般基于“可以信任”、“有效果”、“接触方便”、“态度好”或“服务专业”等因素。另外,社区青少年目前最希望获得的帮助是“推荐工作”、“学习培训”,其余是“创业扶持”、“出国服务”、“社会救助金或低保金”、“心理支持”和其他等。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月收入平均为2 452.6元。[5]

2.特征

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对外界帮助(包括父母、同学、朋友、亲戚、社工、政府部门等)普遍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其需求度较高,而且渴望得到实质性(物质性)方面的直接帮助和服务居多。近九成社区青少年需要得到帮助或服务且会优先选择父母。值得注意的是,社区青少年群体实质性(物质性)层面的需求比较强烈,其中,“推荐工作”、“学习培训机会”、“直接经济支持”和“免费医疗”,是社区青少年群体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和服务。

(二)价值取向结构

1.现状

综合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和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有关道德观和价值观量表的调研数据,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普遍赞同“做人要讲信用”,认为“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美德,认为“劳动光荣”,也认为“金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关于使用手机价位的调查发现,无论是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还是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使用3 000元以上手机的人较少。[6]

2.特征

大多数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还是积极向上的,有比较完整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的道德观念已树立,对未来有期待,消费观念也比较理性和正常。但是,大部分常住社区青少年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安于现状,主动改变自己现状的愿望不强烈。值得注意的是,有极少数常住社区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偏差,需要对其进行引导。

(三)人际交往结构

1.现状

综合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和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有关人际交往的调研数据,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防范心理较强,主动融入社会、接纳他人的愿望不太强烈。数据显示,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和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都普遍表示“缺乏知心朋友”。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上:只有不到两成的社区青少年选择了“与朋友聚会”;经常聚会的地方大多是“免费公共场所”,“KTV、舞厅、酒吧、餐厅”等娱乐性经营场所和餐饮场所,“自己家和朋友家”也不少。但是,目前,“上网”是大多数社区青少年日常的主要活动和娱乐方式,九成以上的社区青少年表示会经常上网,虚拟世界已然成为了社区青少年的集结空间,部分社区青少年甚至出现了“与世隔绝”、“三天不说一句话”等问题。[7]

2.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区青少年群体往往缺少精神文化方面的有效引导,因而他们会因为失学、失业等原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自我防御意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人际交往结构普遍存在问题。有的表现为人际沟通障碍、缺乏知己朋友,有的表现为交友不良。但是,对比以往,社区青少年群体的人际交往结构从“不良交友”为主转变为了“自我封闭”为主。依赖网络已成为社区青少年与人正常交往的重要障碍。在社区青少年群体中,“宅男”、“宅女”现象要比一般青少年群体严重得多。一般来讲,“宅男”、“宅女”中的大多数人严重依赖网络生活,缺乏对社会的直接参与、不常也不愿与人直接交往。

(四)社会认同度和满意度结构

1.现状

综合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和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有关社会认同度和满意度的调研数据,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由于遭受失学、失业等多重打击,对社会和自我的认同度和满意度都普遍不高。在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中,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对青少年事务社工知晓度较高,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对青少年事务社工知晓度较低,当然,这与原来我们没有把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纳入工作范围有关。在针对社会认同度和满意度的调研发现,社区青少年群体普遍对社会问题缺乏足够的关心,不论是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还是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都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明确表示关心社会问题。对于社会上突发的公共事件,只有小部分社区青少年会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8]

2.特征

社区青少年群体对社会和自己的认同度和满意度较低,但对所生活的城市(上海市)和社区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却较高。这说明他们对生活还是有热情、有期待的。但是,他们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引导他们走向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帮助和支持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青少年事务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和具体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社区青少年群体走出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社区青少年群体和一般青少年群体一样,都希望与志趣相同的同伴结群,获得来自长辈的帮助,少走人生弯路,获得社会认同,并解决自我实现和社会融入等问题。因此,如何帮助社区青少年群体在良好的同伴群体和社会支持网络中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法律意识结构

1.现状

经过上海市社青办等相关政府部门和阳光中心等社会组织10年的努力,社区青少年群体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违法犯罪也得到有效控制。从近3年法院对上海市常住青少年犯罪判决数看,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占上海市犯罪总人数的比例,由2009年的39.1%下降到了2011年的34.0%,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占上海市犯罪总人数的比例,由2009年的6.6%下降到了2011年的4.5%(见表3‐5)。[9]

表3‐5 2009年与2011年上海市青少年犯罪法院判决数占上海市犯罪总数比对比

img18

应该说,上海市常住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在全市所有违法犯罪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对比较稳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相比其他年龄段,他们在每万名青少年中的违法犯罪比例却比较高。2011年和2012年,25周岁以下每万名青少年中违法犯罪人数分别为46.17名/万人和50.15名/万人,而全市每万名人员中违法犯罪人数为36.15名/万人和40.31名/万人,[10]分别高出了10名/万人和9.8名/万人(见表3‐6)。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上海市违法犯罪青少年中,社区青少年所占的比重可能较大。另外,较多社区青少年认为,引起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一时冲动”(平均61.9%)、“物质诱惑”(平均47.0%)和“缺乏法律知识”(平均32.2%)。然后是“寻求刺激”、“争强好胜”、“受人鼓动”、“不良环境影响”、“缺乏家庭温暖”、“报复他人”以及“社会不公”和“生活所迫”等。[11]

表3‐6 2011年与2012年上海市万人中违法犯罪人数比

img19

2.特征

虽然,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社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违法犯罪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上海市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占全市违法犯罪总数的比例一直处在高位,而其中,处于闲散状态的社区青少年群体很可能占较大比重。这说明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的法律意识结构是存在问题的,即法律知晓度提高但法律敬畏度却很低。社区青少年群体法律意识淡薄且属潜在的违法犯罪高发人群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从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常见活动范围来看,“网吧”、“游戏机房”、“酒吧”、“KTV”、“小饭馆”等场所是社区青少年经常聚集的场所。这些场所容易聚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而这些不良人员也常常会利用社区青少年辨别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冲动、猎奇心强等特点,引诱、威胁社区青少年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或直接以社区青少年为违法犯罪对象,这种情况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