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挂上笊篱了

挂上笊篱了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挂上笊篱了——石家庄市农民服务所散记挂上笊篱了——石家庄市农民服务所散记石家庄农民服务所的大门上,最近挂起了一个崭新的“笊篱”,“笊篱”下面飘着一缕大红色的布条,随风招展,招呼着每个从门口经过的老乡。挂“笊篱”照一般的习惯,它只能标志着可以食住与草料俱全,这对农民服务所并不能介绍出全部的业务。夏景凡:《挂上笊篱了——石家庄市农民服务所散记》,《人民日报》,1949年4月8日。
挂上笊篱了_石家庄市农民服务所散记_传统府县社会经济环境史料

挂上笊篱了——石家庄市农民服务所散记

挂上笊篱了——石家庄市农民服务所散记(1)

石家庄农民服务所的大门上,最近挂起了一个崭新的“笊篱”,“笊篱”下面飘着一缕大红色的布条,随风招展,招呼着每个从门口经过的老乡。

这种被乡镇里的“起火店”常用的形式是老乡们最为熟悉的。它不但标志着这是人们可以歇脚、吃饭、住宿的地方,就是经过这里的牲口也会停住脚探着头向里探望,要求主人给它进去休息,因此乡村里有“牲口认笊篱”的俗话。这种大众化的形式是车马行人都最为习惯和欢迎的。

在该所没有挂上“笊篱”前,被照顾的老乡进到门来,总不免有几分迟疑,尤其看着都是穿着制服的同志在那里作招待,因而问长问短:“你们这里吃住可以吗?”“你们这里能喂牲口吗?”这必须经过一番解释后,才能使他们放心。但这也都是口头允许的,当他们被殷勤招待中,还不免使他们有点特殊的感觉,因为这里没有使他看到有应该招待他们的标志,虽然到处已有广告贴出,但内容还不够十分通俗明了和多样化。

挂“笊篱”照一般的习惯,它只能标志着可以食住与草料俱全,这对农民服务所并不能介绍出全部的业务。可是当老乡只为食住而进来时,再进一步说明其他业务内容和了解他们的困难予以解决,这在工作上已减去许多周折了。

在本市一般大车店住宿的店钱每人每夜为五元,住宿服务所则是免费的。老乡们在街上吃饭,一顿细粮平均至少要四十元以上,粗粮平均至少要二十五元以上(小米面饼每个三元)。而服务所的饭也是粗粮细粮具备的,并照成本收费,不图赚钱。吃细粮的有馒头面条随便点,每顿二十五元管饱;粗粮有米饭、饼子随便吃,每顿十五元管饱;一个老乡一顿吃了十二个饼子,还是收他十五元,他满意地说:“我进城在街上吃饭就没有敢吃饱过,今天在这里我像在家一样的吃饭,你们不会笑我吧?”说着他自己就笑起来了。

老乡在服务所吃饭,吃完了再添,不够了再做,总叫吃饱。因此来往的老乡进出于服务所的一天多一天了,这几天每天只在该所吃饭的,已将近百人,有些是进城卖布的老乡,自己到市上去卖,到他该吃饭的时候,男的女的都回到服务所,晚上也有回来住的。另外也有进城办点小事的老乡,他像到服务所走亲戚一样,只吃一顿饭就去办自己的事了。由于老乡惯于俭省,在这里吃饭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吃的粗粮,还有些老乡是自备干粮,借火自做,该所不收分文火钱。因此老乡们一致反映说:“过去我们进城吃饭就没有敢吃饱过,服务所这样做很好,这就解决了我们进城来的一个最大困难了!”

入晚,该所几个屋子的炕上和地下,甚至院里的车下都睡上人了,他们越来越显得自然了,都像在家一样差什么就自动的要。他们大部分是附近各县农村来的,他们在老解放区的民主生活过得久了,所以聚在这里交换农情,拉家常,谈买卖,看不出彼此间有什么生疏,虽然是来自不同县不同村的人们。

他们也常谈到城里有些商人捉弄他们的事实。一个赵县的老乡在中山路一家电磨厂里买了四百斤谷糠,要了他一元五角一斤。来到服务所一问,同是一样的谷糠,服务所只说七角一斤就行,他一听上了这人的当,气极了,像受了很大的刺激似的,坐立不安,逢人便诉说。我走近访问他,他拉上我的衣服说:“同志,这算不算剥削?我去找他!”另一个老乡安慰他说:“这里人看不起咱乡下人,那是他的脑筋还没有转过来……”

到服务所来来往往的老乡,有的已经来过两三次了。这些来过的老乡一进门总要打招呼:“我又来了。”并且还给工作同志说:“我回去宣传了,村上的人都很赞成你们。”有的拉着同路来的人去给工作同志介绍说:“这几个人是我叫来的,还有几辆车。”

【注释】

(1)夏景凡:《挂上笊篱了——石家庄市农民服务所散记》,《人民日报》,1949年4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