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羊皮筏子渡黄河

羊皮筏子渡黄河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羊皮筏子渡黄河羊皮筏子,也叫黄河羊皮筏子,仅在宁夏、青海、甘肃境内的黄河沿岸使用,至今已有几千年。羊皮筏子自然而然就成为童家在黄河上往返的最好的运输工具。如今,羊皮筏子虽已失去了当年黄河水上运输的主导地位,但作为旅游工具仍不失为一道风景,它与现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同生共存,已成为一种典型的黄河民俗文化现象。
羊皮筏子渡黄河_话说宁夏

羊皮筏子渡黄河

羊皮筏子,也叫黄河羊皮筏子,仅在宁夏、青海、甘肃境内的黄河沿岸使用,至今已有几千年。

宁夏沙坡头,黄河漂流的故乡。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一个童姓的家族为躲避战乱,将1000多只羊皮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上行宫,家族中的所有人、畜乘坐羊皮筏子顺黄河漂流而下,最后,在沙坡头的黄河之北扎下了根,在此繁衍生息。女人在黄河边上种果木,男人则到河对面挖煤。羊皮筏子自然而然就成为童家在黄河上往返的最好的运输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童家这一独有的羊皮筏子曾一度被淘汰。现在,随着宁夏中卫沙坡头旅游业的兴旺又把羊皮筏子给带了回来。故事无从考究,但看得见摸得到的羊皮筏子却真真切切。黄河弄筏也成为了中卫的古景之一。

自古黄河上漂着2种皮筏子,一种为牛皮筏,编圆木为排,下拴十几个牛皮囊,载重可达数10吨,多用于货运,到达目的地后,不仅将货物卖出,而且连架船的圆木也卖掉。筏客子(划筏人)雇骆驼驮牛皮囊返回,以备下次再用。另一种是羊皮筏,形制小,负重轻,以客运为主。摆渡时,皮筏基本是顺流而下,返回原地时,则由筏客子扛着,运到上游处,再放筏急划过来。乘羊皮筏子的要诀是筏子要保持平衡,不管乘筏人或坐或蹲,都必须排列均匀,不得站立或乱动,以免皮筏翻倾。

做好羊皮筏子的关键在于剥好一张完整的羊皮,如不小心将皮子捅破,这张羊皮就算完了。所以,剥皮子时都十分谨慎,一般情况下很少用刀,而多用撕、压、拉、捶、捅等手法进行剥离。剥下的羊皮须经过去毛、去脂肪、熟皮、灌油等工序后,一只成品的羊皮囊就算做好了。一般做一只羊皮筏子需要9~12个羊皮囊。

羊皮筏子的扎制比较简单,先将数10根3~4公分粗的圆木棍用绳子扎成约6尺宽、1丈长的由许多方格子组成的长方形框架,再把制好的皮囊整齐地排列,一并拴于架下,一只完整的羊皮筏子就做成了。

为了能多拉些东西,筏客子常常将数个单只羊皮筏子拴在一起,形成一只大筏子,这样就可以多拉货,最多能达10余吨,大筏子在黄河中抗急流能力强,既快又稳。这种由十几只或几十只筏子组成的“大船”,就是享誉黄河两岸的“羊皮筏子军舰”。

旧时,黄河河道既无水文资料又无导航设备,羊皮筏子能否将乘客与货物安全送达,全凭筏客子们的经验与胆识。

每次开筏漂流前,筏客子们都要沐浴净身,选好“黄道吉日”,然后杀鸡宰羊,祭祀河神或龙王。他们十分忌讳讲“破”“沉”“撞”“没”等字眼,只许乘客称呼他们“掌柜的”或“把式”,不许称呼“筏客子”或“船家”。

筏客子的禁忌虽多,但“神灵”并没给他们带来多少平安与幸福。新中国成立前,筏客子的地位十分低下,清朝时,子女连入学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民国时,地位虽有了些改变,从以前的“单帮漂流”到有了统一组织,但随之而来的是数不尽的苛捐杂税。

img77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浮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成为了黄河上的一大景观。自宋夏以来,皮筏一直是宁夏的重要水上交通运输工具,且经久不衰。到了近代,黄河上游皮筏运输曾相当繁荣,进入黄金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长途运货的皮筏才逐渐在黄河上消失,但过渡用的皮筏却一直在使用。近代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描述了他曾在20世纪30年代乘坐羊皮筏途经中卫沙坡头的情景。其中就有闯荡急流峡谷时,专请水性好、熟暗礁、识水性的“峡把式”指点过关的情景。

随着黄河上的桥梁越修越多,大小船只往来穿梭,羊皮筏子这盛极一时的交通工具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羊皮筏子虽已失去了当年黄河水上运输的主导地位,但作为旅游工具仍不失为一道风景,它与现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同生共存,已成为一种典型的黄河民俗文化现象。

古老的羊皮筏子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和游客。游客们坐上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感受激越与粗犷,体会弄筏人在黄河上搏击风浪的坦荡胸怀。

黄河的泥沙为我们堆积出了这块亘古不变的土地,羊皮筏子却记载了祖先征服黄河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