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医学与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

传统医学与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氏回医正骨疗法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在回回医学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个新的契机。张氏回医正骨距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传承已历四代。张氏回医正骨在治疗骨伤时,依循祖训,又有自己的发展创新。张氏回医正骨传人世代居住在宁夏吴忠市。张氏回医正骨创始人是清朝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名闻吴忠甚至是宁夏一带的大阿訇张华坤。
张氏正骨_民间宁夏

张氏正骨

回族医学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卫生保健、医疗经验、理论知识等完整的医疗体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安史之乱的时候,阿拉伯人应唐朝之请派精兵支援。安史之乱平定后,阿拉伯人定居中国,其中大部分长期居住在长安一带,从事奇香异药的经营。到了唐末五代时,最负盛名的西域医药家李珣著成《海药本草》一书,对唐代海外药物临床应用的本草学做了一个总结。另外,还有郑虔的《胡本草》。与此同时,一些西方的药方也传入中国,如《千金翼方·养性》中所记载的悖散汤,本为波斯、大秦医方,曾在朝野间广为流传,对治疗气痢、一切气病、健运脾胃其效甚佳。

宋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大量进口的阿拉伯香药以及西域胡医方术传入中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药物制剂方法和中医医术的发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方和剂局的成药配本,书中以香药命名的医方不下三十种,其中有不少名方流传至今。

元代蒙古人统治时期,将人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穆斯林属色目人,当时与蒙古人享受同等待遇,这为阿拉伯医药的广泛深入传播与兴盛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元朝时期,继续奉行南宋时的海外贸易政策,推行少数民族医药共存的方针。由于元代统治者对阿拉伯药物高度重视,元代阿拉伯人在当时政府中的医药机构里占有极大势力,并设有专管回族医药的“广惠司”。

金元之际,西域技术之士,医家之流多入仕于元。医学文化领域学术活跃、百家争鸣,回族医药文化此时也发展到鼎盛时期,并涌现出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医药大型综合性医书《回回药方》等专著,标志着回族医药学的形成。

张氏回医正骨疗法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在回回医学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个新的契机。张氏回医正骨距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传承已历四代。远在清朝同治年间,张氏祖辈就背着药箱走街串巷在民间行医看病,以其良好的疗效,在民间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其治疗方法、外敷用药,在回族医药专著《海藻本草》(已失传,其他医学文献中可散见)、 《回回药方》中均有记载。

费孝通先生在民族社会学中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正如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道理一样,中医中药也是多元一体的,这里的多元,包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之“元”比如: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苗医药、回医药等,他们使用的都是在中华大地上生长的草药,其中,回回先民还将古代波斯高原、中亚、阿拉伯医学医药的优秀成果介绍入中医中药,并在回医回药中保存、传承、发展。《本草纲目》中对其有很明确的介绍。回族现有人口一千多万,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祖国各地。回医回药是阿拉伯古代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药学结合的结晶,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源流和历史。又吸收了各民族医药,在医学理论上,中国传统医学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也有相通之处,这也是中国乃至东方医学的相通点,就是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诊治。只是在具体解释上,有不同的医学理论说法和侧重点。

回医回药在元代的中央政府里设有“回回药物院”,列有“回回药”科目,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回回民族的地位下降,回医回药开始走向民间,加之回族大分散小聚集的情况,回医回药有的就失传,有的就凋亡了。比如回医的眼科,从强势走向弱势,只剩了几种眼药膏;又如回医正骨,从南京“千年接骨梁”的强势,在明清时期退向河南、西安、最终退向宁夏吴忠张氏回医正骨,成为后续百余年的民间医药的弱势。

img104

治疗患者

回回传统医学主张“四元素”与“四性”对人体的交互作用,决定人体“四体液”的平衡(健康)和失衡(疾病),针对不同疾病使用丸、散、膏、丹,并实施调擦、刮痧、养生、食疗等独特方法。张氏回医正骨在治疗骨伤时,依循祖训,又有自己的发展创新。他们采用手法复位与世传接骨法,以及祖传秘方配制的丸、散、膏、丹,并配合回族刮痧、养生、食疗等疗法,疗效良好。“张氏回医正骨”最大特点在于在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各类骨伤疾病时,以不破坏骨折部位的血运为原则,通过拔拉、接骨、复位、合位等传统正骨手法,采用世传回回接骨、金疮等自配秘方药剂,不伤元气、疗程短,使骨伤患者免受手术治疗痛苦。

“张氏回医正骨”的精髓是张氏家传正骨手法和祖制正骨秘方,融入了中医传统优秀遗产、西医骨科理论,摆脱了西医“骨折治疗上不靠药物只靠时间”观念的羁绊,崇尚自然养生。

张氏回医正骨传人世代居住在宁夏吴忠市。祖辈们背着药箱走街串巷在民间行医看病,由于正骨技术疗效好、损伤小、治疗成本低廉,行医范围遍及宁夏及周边地区,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有着很高的声望。

张氏回医正骨创始人是清朝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名闻吴忠甚至是宁夏一带的大阿訇张华坤。在传教的同时,他潜心研究回族民间医药,常常凭借熟知的大拱北医术为周边各族群众治病疗疾,负起救死扶伤的义务,为人称道。

第二代传人张成仁,从十六岁起就跟随父亲张华坤学习回族传统医学,并走村串巷行医看病。他一生专心致力于回族正骨医学,以诊治跌打损伤及各类外科疮疡杂症为主,采用正骨手法与药物兼施,尤其善于处理各种顽疾,逐步形成张氏回医正骨的医学框架。

第三代传人张宝玉,1946年出生于宁夏吴忠。自幼酷爱回族医学,从小就随父亲张成仁学习回族医学正骨术,并得到父亲的真传。十六岁时张宝玉就独立行医,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和道德风尚赢得了“接骨神医”、“妙手医师”、“马莲渠张接骨”的称号,声名远播。在四十年的行医过程中,张宝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骨折病人他只要在骨折处一摸,伤情便了然于心,治疗方法也很快显现于脑海之中。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他还总结出了许多检查、治疗手法,并形成了一整套治疗方法,包括手模法、提拉法、推倒法、对接法、按压法等。结合自己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骨伤外用膏“活血化瘀回药膏”与“接骨续筋回药膏”等药物,已被自治区药监局批准注册,并投入医院制剂生产,用于临床,对促进骨折愈合、消肿止痛有良好的效果,也使民族药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提高了回药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有“接骨神医”等称颂。

20世纪80年代,张宝玉在宁夏吴忠市马莲渠创建了“张宝玉回医正骨医院”。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2003年在银川创建“张宝玉传统回医骨伤专科医院”,这是中国西部唯一的回族医学骨伤专科医疗实体,填补了中国西部没有回医回药骨伤医院的历史空白,为回族骨伤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搭建了平台。第二年,经吴忠市卫生局批准在宁夏吴忠市新区建立“张宝玉传统回医骨伤专科医院”吴忠分院。张宝玉被自治区卫生厅、人事厅确定为自治区级第一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如今,张宝玉的3个儿子张金东、张金海、张金垒都已继承祖业,成为张氏回医正骨的第四代传人。

张氏回医正骨是张氏几代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骨伤临床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结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确切的医疗效果,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和地域性,可以说是回回医药传承与发展的一个典范。

由于回族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建设长期滞后,制约了应有的发展,只在民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许多的治疗经验和药方都得不到系统的发掘和整理,更得不到文字上的总结和归纳,以至逐渐失传。保护和发展张氏回医正骨,对于建立健全祖国回族医学体系,以传统的民间医药技术服务于大众尤其是广大农村群众,提高大众健康水平,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社会影响。

张氏回医正骨医术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宝玉成为国家级非遗“张氏回医正骨疗法”传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