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南亚小学教育

东南亚小学教育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出现在珞巴族地区前,珞巴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中代代传承下来的。本节以南伊乡为例,展现珞巴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趋势。珞巴民族现代教育,其时间段与全西藏自治区基本同步,其发展特点,也基本反应了全区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趋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南伊珞巴民族乡成立,学校又更名为“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并沿用至今。
民族教育发展_中国珞巴族

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出现在珞巴族地区前,珞巴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中代代传承下来的。珞巴族的历史和传说是民族历史的记忆,对于无文字的珞巴族而言,民族文化的传承只能通过口头的形式进行,这无疑增加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难度,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种口头传承的作用不容小觑,足见珞巴族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

珞巴族作为人口较少的民族,历史上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再加上没有本民族文字,民主改革以前学校教育无从说起。民主改革以后,珞巴族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传统教育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外,学校教育也逐渐普及开来。本节以南伊乡为例,展现珞巴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博嘎尔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真正意义上接受现代教育,发端于1959年民主改革后,为能更好的让经历民主改革后的博嘎尔人了解和掌握当时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博嘎尔人聚居的琼林、南伊、才召等村庄开办了扫盲夜校,培养出第一批能够掌握一定的藏语、汉语的学员,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珞巴、门巴等民族被国务院确认为单一民族,林芝军分区在林芝县专门设立少数民族青年培训班,后来称之为“青训班”,抽调高素质干部战士当教员,所学专业包括教师、公安、医护、行政等,培养65、68两届近40名珞巴族子弟,这些学员后来成为各个行业的骨干人才。这是珞巴族人接受现代教育的开端。而真正开始快速发展,则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珞巴民族现代教育,其时间段与全西藏自治区基本同步,其发展特点,也基本反应了全区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一、南伊乡学校地理位置及其发展演变

现代学校的建立,意味着教育从狭隘走向开放,从精英走向大众,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

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位于米林县城东南,距县城中心约3公里,最初由解放军米林56028部队于1975年创建,原名为“南伊公社军民共建小学”,当时一个年级由1名驻地部队战士兼职任教。1978年,移交米林县教育局管理,同时更名为“南伊公社小学”。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南伊珞巴民族乡成立,学校又更名为“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并沿用至今。南伊乡小学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上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1989年以来,在国家民委等上级部门和米林县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学校进行了整体规划建设,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南伊乡属于温带雨林气候,平均海拔2940米,自然条件优越,资源十分丰富。南伊乡小学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原有自然林木进行有效保护,这一做法使该校园内百年松柏林立,整体环境优美,成为该校一大特色。截至目前,南伊乡小学总占地面积为219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470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486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57平方米,生活用房927平方米.学校教职工总数为15人,专任教师13人,职工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小教高级职称2人,小教一级职称6人,小教二级职称4人。根据实际人数,目前学校共设5个年级,5个教学班,现有在校学生161名,珞巴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5%以上。因而,一直以来被称为珞巴族博嘎尔人才的摇篮。

学校下设有党支部、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室,少先队部等机构,日常事务工作由各机构分工协作,共同管理。学校软硬件条件基本保证了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表1:南伊乡小学2008~2009年在校生情况统计

img175

表2:南伊乡小学2008~2009年教职工情况统计

img176

二、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办学方针

改革开放后,南伊乡党委政府坚持贯彻国家教育政策,以培养人口较少民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宗旨,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明确提出了米林县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人口较少民族建设人才,全面提高人口较少民族整体素质,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要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方针。根据这一要求,南伊小学确立了“三个面向”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方针原则,有效指导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教育普及化程度

(一)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工作

米林县于1998年10月,通过自治区政府“普六”工作验收,成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工作合格县。“普六”当年米林县基础教育指标完成情况具体为:小学适龄儿童总数为213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8%;全县在校生总数为2456人,学校毛入学率为114.8%;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巩固率为99.37%。

(二)扫盲工作

2000年8月米林县通过了自治区扫盲验收,达到扫盲目标。

1999~2000学年,南伊珞巴民族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1%;13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4.3%。当年全县共有总人口15750人,其中15~45周岁青壮年非文盲人口总数5447人,非文盲率为86.8%;全县共开办扫盲学校或扫盲班78所(南伊乡为三所),1994年以来,全县脱盲人数共计1724人,其中1998年脱盲191人,1999年脱盲450人,2000年脱盲810人。1998~2000年,全县共组织了4次扫盲考试,参考人数1543名,合格人数1451名。其中,南伊乡珞巴族青壮年全部通过扫盲考试,南伊乡政府于1999年年底根据自治区扫盲达标任务,宣布完成全部的扫盲任务。

(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4年10月,米林县通过了自治区“普九”初次验收,正式成为自治区“普九”验收合格县。

“普九”当年基础教育指标完成情况具体为: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2004~2005学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1954人,其中三类残疾13人,全县小学在校生2390人(含在外借读58人,外来借读175人),小学适龄儿童在校生1933人(不含外来借读学生),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8%。

其中南伊乡当时全乡小学适龄儿童总数为5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南伊民族小学在校生总数为70人,学校毛入学率为129.6%;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巩固率为100%。

初中入学率:2004~2005学年,南伊珞巴民族乡13~15周岁适龄少年16人,初中在校生16人,初中入学率达100%。

初中在校生辍学率:2003~2004学年,学年初全县初中在校生579人,学年末辍学17人,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2.93%。

15周岁人口小学教育完成率:2004年,全县15周岁人口数为292人,其中残疾2人,完成小学教育278人,15周岁人口小学教育完成率为95.86%,南伊乡则完成98%。

南伊珞巴民族乡15周岁人口文盲率:2004年,全乡15周岁人口数为22人,完成小学教育22人,完成初中教育21人,15周岁人口中文盲率为0.1%。

15~50周岁人口文盲率:2004年,全乡15~50周岁人口348人,其中残疾3人,非文盲人口344人,15~50周岁人口文盲率为1.8%。

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条件。西藏自治区开展“两基”攻坚工作,主观和客观上都确实起到了推进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享有的受教育这一基本权利。南伊珞巴民族乡现代教育,乘着这股劲风,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四)学校教育

1.基础课程设置的演变

根据相关要求,1990年以前,南伊乡小学学制为5年,开设课程有汉语文、数学藏文、体育、音乐和美术自然。1990年(含当年)以后,学制6年,开设科目为汉语文、藏文、藏数、汉数、自然、社会(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同时在随后的几年中三年级以上开设了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南伊乡珞巴族学生学习和接受外界新生事物的能力和特点,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多个新颖的教学方式。

2.学校教育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法 该教学方法与“填鸭式”教学方法相对,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

引导发现法 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认识水平,将教材划分为单个发现过程,然后遵照学生认知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固有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主动去研究问题、总结规律,进而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

演示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配合讲授、谈话,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者通过幻灯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欣赏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科学态度以及缜密的思考能力。

通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总结和改变,南伊珞巴民族小学的教学质量近年来一直名列各乡镇教学之首,为珞巴族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特殊教育

政治思想教育 学校开设有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除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还开展西藏历史教育,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从小掌握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常识,使学生认识到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

法制教育 西藏自治区教委下发了《转发国家教育委员会、司法部〈关于加强小学法制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藏教普字〔1985〕120号),要求各校要重视和切实加强小学法制教育。此后,南伊乡小学随之开设了法律常识课,加强了在校学生守则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同时,学校聘请了县公安局的同志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通过请其定期到学校讲座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一般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体育教育 为做好学校体育教育,学校长期坚持做到“两操一课”,即坚持做好广播操和眼保健操,并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开足体育课时。体育教学以田径、球类为主,同时掺杂组织适合学生特点的一些游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体育基本常识。2007年以后,学校坚持按照国家提出的“阳光体育”活动要求,经常性组织体育活动,尽量做到使在校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

劳动教育 南伊小学建有3亩劳动实习基地,同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每星期2节劳动课列入课表,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开设以劳动技能课为主的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学校还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打扫街道、修整道路、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

远程教育 自2002年正式启动远教项目以来,南伊乡小学电教远教工作不断深入发展,从最初的一片空白,到现在学校成为全县7个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之一;“班班通”项目建设点之一;2007年,地区教育局及县财政共同投资,为学校配备电脑25台,建成模式三计算机教室1间。电教远教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拓了学校师生视野,缩短了边远地区学校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4.课外活动

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科技、文艺等。

社会政治活动在具有政治历史纪念意义的节日举行纪念活动,坚持开展升国旗、唱国歌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坚持民族团结、反对分裂。

科技活动 组织开展百科知识竞赛活动,小制作、小发明竞赛,开展自然、社会实践活动。

文艺活动 通过组织兴趣小组的形式,如绘画、舞蹈、音乐等,发现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加以侧重培养教育,并组织学生在一些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等进行文艺演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自2005年开始,学校响应教育部门号召,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

(五)特殊政策

1.“三包”政策

所谓“三包”是指国家在西藏自治区施行的,为在校农牧民子女提供的“包吃、包住、包穿”的特殊优待政策。

1985年,西藏自治区开始在部分公办重点中学试行包吃、包住、包穿的“三包”政策。199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我区中小学生享受“三包”和助学金暂行规定的通知》,米林县开始实施“三包”政策,适用范围为全县农牧民子女,南伊乡小学学生也随之享受“三包”等优惠政策。具体实行过程中,严格执行县教育局相关要求,以上级政策为根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采取国家补贴和学生自带粮食相结合的方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十几年来,随着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三包”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初的每生每月70元,提高到目前的小学每生每月135元。三包生范围也从最初的部分品学兼优学生惠及到了全体农牧民子女,有效解决了珞巴族子女因家庭经济上学难的问题。

2.内地西藏班招生考试

内地西藏班招生考试,是指对口支援西藏的省市面向西藏初中阶段学生开办的升学招生考试,其方式是通过升学就读,将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吸收到内地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城市,接受较为开放的教育的一种形式。

1985年,根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落实在内地十六省市办西藏班培养民族人才的通知》,米林县学校开始参加内地西藏班考试,在政策上,在招生过程中,对珞巴、门巴等民族子弟予以10分的优惠,因此南伊乡每年均有学生就读内地西藏班,到2008年,内地各级各类西藏班为珞巴族培养了数十位各级各行业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