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赫哲族的历史历史

赫哲族的历史历史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清王朝对赫哲族的统治和历代王朝如出一辙,尽其所用,供其所使。这些被征服地区,均为赫哲族聚居地,包括使犬部乌苏里江的诺洛路、混同江的石拉忻路。
历史沿革_中国赫哲族

第三节 历史沿革

一、古代部分

(一)赫哲族先世在上古至隋唐时期都有记载

赫哲族历史悠久,追根溯源,赫哲族祖先早在上古帝舜时期就是“息慎”的组成部分,先秦时是“肃慎”或“稷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是“靺鞨”的一支。“靺鞨”分为七部,散居在牡丹江中游、上游、松花江中游的一支称“粟末靺鞨”,而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一支称“黑水靺鞨”。其中黑水部地处北方,是赫哲族先世最多的地方,这里的民族首领曾在很早以前就向中原王朝进贡地方宝物,顺服王朝。

上古文《竹书纪年》中记载:“虞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昔武王克商……肃慎氏贡楛矢石弩……故铭其楛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10]。这是公元前11世纪曾以楛矢石弩进贡周王朝时的记载。记载中可见,正值周武王伐商之时,肃慎氏贡献楛矢石弩恰好博得周王的欢心,因为周王朝很喜欢并重视东夷弓矢,不仅以大姬配虞胡公,还联婚搭亲,封为诸陈。”“肃慎”与周王朝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肃慎”与两汉、西晋、南北朝以及隋朝初建立时都有类似关系,不仅如此,东北边疆各族也与中原王朝关联密切,为的是各得一方平安与稳定。

即便这样献贡,到了盛唐时期还是有所变化。唐王朝对东北边疆和少数民族大批出兵,或时派使臣,宣喻诸民族,使之折服中原,并用了许多管辖办法。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朝在粟末地区,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公社所在地设置忽汗州,授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封其为渤海郡王,使其所辖为乌苏里江、绥芬河、松花江等流域以至东至大海出海港口的波谢特湾,其实在隋唐时期,在粟末靺鞨三地的大部分渤海人是满、朝鲜、赫哲等族的先世(近代称朝鲜、乌德哥或兀的改人的先世),他们散居辽、朝鲜、中原、金等地,管辖此地即是该部落的酋帅的共同首领大祚荣。

(二)赫哲族的“五国部”与辽、金朝关系

“五国之东接大海”,《新唐书》称“黑水靺鞨”,辽朝称五国部,是原居于最东北处组成靺鞨七部之一的黑水部。“五国部”是辽代五个大部落集团,地理位置分布很广,极东南达松花江中游、乌苏里江西岸和黑龙江下游,直至东海,西北达精奇里江口入黑龙江汇流处,西至嫩江流域,南至通河和牡丹江下游的广大地区。“五国部”有其各部之名称,名称的来源均与河流有关,各民族间语言各不相同,名称也随着不同时期而转变。

辽朝在统治方面逐渐加强对五国部的管辖,对封侯、出使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尽显辽朝统治阶级的权势。

“契丹欲得此鹰,恒驱女真人为先锋,以与五国部(今三姓依兰至乌苏里江一带)之土人战。土人战而败,则于土人之手攫得此鹰。故每每认之引起骚乱,为女真人所不堪。”[11]当时土人即是古代赫哲族先世。可见,辽朝统治者对五国部居民的压迫已显而见之。

赫哲族先世与金朝的关系是从12世纪初(1115年)女真人在中国东北建立起金朝开始的。“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瞳谋克地为边(火鲁火瞳谋克地即外兴安岭一带地方)”[12]。在当时,赫哲族的先世是女真人的一部分,赫哲族先世与金朝各族人民相处甚好,但不同时期也并未完全依附和归顺。

(三)赫哲族的“狗站”在元朝所处的重要地位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帝国。

由于地处寒地,元朝政府为使内地与偏远的黑龙江下游出海口和库页岛频繁往来,密切沟通,便由兀者、吉烈迷组成,在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的奴尔干和满泾之间设置了很多“狗站”,用于传递信息和交通运输

《辍耕录》中曾有记载:“狗站”,在高丽以北,名称“别十八”,即汉话的五国城。流放罪人于奴尔干必经此地。这个地方最冷,海水也结冰,自八月即封冻,到次年的四五月方可解冻,人在冰上行走,如同走在平地上。征东行中书省每年要派官吏到奴儿干,给流放犯人散囚粮时,必须用狗站的狗拉橇(赫哲语“拖日乞”),每个雪橇套四只狗做脚力,狗听从赶雪橇人的指使,跑起来急驰如飞,赶雪橇的人用‘栲力’(指挥棍)交叉阻地,即可停止雪橇。这些狗站的确切数字,根据传递任务的繁减,每个时期都有不同。《无经世大典》的狗站记载较详。元朝在1295年,“元贞元年六月九日丞相完泽奏哈尔滨(芬)地界,旧立狗站有十二所,前者当地粮食出于百姓,然其地不事耕稼。数年以后,站狗多死,至站无以交换,又赴前站,转致损之,站户苦之,每户乞赈钞十定。闻其俗用青珠,宜相兼与之。奉旨准奏”①,狗站受灾,及时赈济。不难看出,赫哲族的狗站在元朝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元朝对狗站的作用是非常重视的。

(四)“野人”女真在明朝

1368年朱元璋起义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从此“野人”女真在此历史舞台上演绎着重要角色。

女真人在明朝有三大系,一是“海西”女真,二是“建州”女真,三是“野人”女真。“野人”女真即为赫哲先世(“野人”女真又是乌德哥、费雅喀、库页等族的先世)。

明朝初期,“野人”女真在忽剌温处充当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头人,忽剌温等处地域广阔,在今哈尔滨北呼兰河流域,北至今梧桐河上游,抵松花江与黑龙江合流后,至伯力之间的“野人”——女真头目与明朝的关系很是融洽。

明永乐二年(1404年),“野人”女真头目温勉赤等为千百户等官,此后,在依兰附近的巴澜河(即八浪河)设撒力卫,以卯义为指挥佥事。

二、近代部分

(一)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赫哲族被称为“渥集部”和“使犬部”。大清王朝对赫哲族的统治和历代王朝如出一辙,尽其所用,供其所使。努尔哈赤登基后为巩固权势实施兼并本部又征服其他民族,属于“使犬部”的“野人”女真的赫哲族也无一例外。1616年春,努尔哈赤称汗建元定此年为天命元年,国号为后金。时隔数月,努尔哈赤派安费扬古、扈尔汉率兵两千征服萨哈连部(“萨哈连”部即当时称“野人”女真的一部分赫哲族),“萨哈连”部位于赫哲族人民的聚居区乌尔简河(亦称乌拉简河、富尔间河)。元兵取其河南北古十六寨,战舟三百,水陆并进,经“使犬”部、取萨哈连十一寨。这些被征服地区,均为赫哲族聚居地,包括使犬部乌苏里江的诺洛路、混同江的石拉忻路。天命元年,大臣安费扬古、扈尔汉自黑龙江出师,招服“锡喇忻”路,当即在此[13]。“石拉忻”是“锡喇忻”的同语异写,为今同江市勤得利农场,至今仍为赫哲族居住地。

努尔哈赤征服黑龙江流域各部落的同时,使用了镇压群众、利用头人的手段,一是武力进取,实施镇压;二是收拢部落头人封官赏赐。对赫哲族也是如此,努尔哈赤与历代统治者一样,进行无休止的纳贡收贡,使得百姓辛劳一生,艰苦一世,叫苦连天。

清朝时期,在反抗沙俄入侵的斗争中,赫哲族勇抵外寇,为保卫祖国疆土不懈的斗争,“乌扎拉村之战”就是其中一例。然而,清朝政府的腐朽和无能,使得中国大片的土地被沙俄掠夺,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中俄瑷珲条约》的签定成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使得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里的中国领土被沙俄割去。同时,黑龙江把赫哲族分割为两半,一半是江北的那乃族(今俄罗斯境内),一半是黑龙江南岸的赫哲族,这一割,割断了亲情,割断了血脉,成为赫哲族永远的痛。

(二)民国时期

民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结束了几千年来封建帝王的统治,清王朝随着辛亥革命的炮声一去不复返了。民国初年,赫哲族人民以捕鱼、狩猎、烧木炭、打木样子和务农为生。街津的村里有一户人家坐俄国轮船来往于街津口村的黑龙江上,以土产、山货、江鱼以物易物,如用鱼换些小米,用炭换些布匹等等。

(三)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主义的政策,使敌人侵略气焰更加嚣张,迅速侵占了东北全境。在长达14年的沦陷中,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三江流域的赫哲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同样遭到了极端残暴和野蛮的统治,受尽了非人的奴役和摧残,企图灭绝赫哲族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赫哲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为保卫伟大的祖国,同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他们与东北抗日联军一起并肩作战,使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加紧了隔绝赫哲人与抗日联军的联系。日本人在得勒乞山崖上架起数挺机枪,昼夜严密控制封锁着悬崖下宽阔的黑龙江江面。1941年6月的一个夜晚,两个穿便衣的抗日联军手拎着匣子枪来到得勒乞山脚下江边柳毛子里的一户孙木恩氏族的“撮罗子”里,要求过江,他们大概是虎林或七星岗战役中失利的抗日联军,不知道头顶的悬崖上有日本鬼子的数挺机枪虎视眈眈,就大声说话,被这家女主人摆手制止,并小声告知,还派两个儿子划着轻快的桦皮船悄悄地在日本鬼子的枪口下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地把两个抗日联军护送到江北苏联红军和抗日联军的大本营。在大本营,苏联红军指挥官和抗日联军的首长让这“孙”姓的哥俩也参加抗日联军,并指示他们回江南秘密收集日本鬼子的兵力部署、碉堡工事的方位及火力的配备等情况,送到江北指挥部。“孙”姓哥俩经常秘密收集日本鬼子的军事情报,他们不知有多少次怀揣情报在黑夜里划着桦皮船悄无声息地向江北划去,稍一有声响,山崖上的机枪就会齐发,身上就会被打成筛子眼,但他们为了祖国为了解放全中国,不怕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将情报送到江北抗日联军大本营,抗日联军根据这兄弟俩(抗日联军战士)提供的情报,成功灭敌,打了很多大胜仗。

1945年8月15日,苏联红军根据这两位抗日联军战士提供的关于日本鬼子的军事情报,从江北突然向江南的日本鬼子军营万炮齐发,准确地将山上的日本鬼子营房、碉堡工事炸开花,以摧枯拉朽、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日本侵略者发起了最后进攻,打得敌人血肉横飞,魂飞魄散,随后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一道似秋风扫落叶般迅速解放了三江流域和东北全境直至全中国。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

赫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第53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佳木斯等地,其中以同江市最为集中,全国赫哲族行政建制的“三乡五村”,同江就辖3个民族乡,一个是八岔赫哲族乡,另外两个分别是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四排民族乡。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族人口为624人,不仅是赫哲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乡,而且还是全国赫哲族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中心,是国家各级电视新闻媒体报道赫哲族的窗口。

街津口赫哲族乡坐落在黑龙江、松花江汇合处“三江口”的同江市下游45千米处的黑龙江南岸,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是山水相依,风景秀丽,旖旎独特的旅游胜地,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边境线上的“中国十大著名乡村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公益、社会等诸多方面给予了赫哲族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赫哲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幸福生活,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祖国各地各民族一样,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在党的领导和扶持下,赫哲族人民奋发图强,勤劳致富,各项事业繁荣兴盛,蓬勃发展。

(一)赫哲人踏上幸福路及《乌苏里船歌》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在中国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赫哲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赫哲族人民的政治地位提高了,实现了当家做主的平等权利。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和人民政府机构中都有本民族的代表。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赫哲族的经济也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文化教育也开始普及,医疗卫生事业也发展起来,渔猎业在发展中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赫哲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参加了政权管理,1956年成立了乡级政府,而且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中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参加,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党的建设方面,大力发展赫哲族党员,这些党员在生产建设中,在抗美援朝、保卫国家等重大事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党和政府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尤为重视。中央指出一定要培养出各民族的干部,要通过各种方法培养他们成为建设祖国的一支力量。20世纪50年代,国家无数次组织赫哲族先进党员、团员、妇联成员等组成团,到祖国各地参观考察学习,目睹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使参观者回乡后更好地带领赫哲人民建设祖国。赫哲族代表多次参加国庆观礼团,每个赫哲族乡都有赫哲族代表,他们到沈阳、北京受到了开国领袖毛泽东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很大一部分人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将赫哲族历史载入史册,派大量专家、研究员到社会各方面进行研究,为今后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赫哲族地区生产生活,挖掘整理、抢救保护赫哲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延续并繁荣发展。风靡世界的《乌苏里船歌》的编创作者们带着对艺术的追求和青春的激情,乘坐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每年白露到千里之外的乌苏里江捕大马哈鱼的船到乌苏里江体验生活,回乡后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想情郎》编创了《乌苏里船歌》,在赫哲族群众中反复试唱,受到了赫哲人民的赞扬和喜爱,街津口乡因此也成为了《乌苏里船歌》诞生的故乡。从此以后,《乌苏里船歌》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全国各族人民对此家喻户晓。《乌苏里船歌》不仅发掘了赫哲族文化遗产,而且使这个民族在世界唱响,民族文化遗产这块金色闪光的瑰宝没有被埋在土里,最终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二)大集体时代后期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值大集体时代,赫哲族渔业村处于集体捕鱼劳动状况,整个滩地的赫哲渔民,同宿一栋房,同吃一锅饭,依次出船,井然有序,所有船只捕到的鱼儿都交到国家水产船,有风天时,渔船用帆,无风天时,把头和小伙子各执双桨从淌到下游20里处奋力逆水划上来,延续着古老的人力划船。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缓缓春风吹到了街津口赫哲族公社赫哲渔民的心里,人们心花怒放了,赫哲渔民的心里泛起了春天的绿意。开始顺心遂愿地晃开膀子一心一意地撒网捕鱼,经营自己的家庭致富,同时出现了“父子船”“夫妻船”“姐妹船”。党和国家在这个时候无偿拨给每户赫哲渔民一只崭新的木船和配套的渔船小型动力机器,赫哲渔民从此结束了从古老沿袭下来的人力划船的历史,开始了开天辟地的机动渔船捕鱼的时代,不仅大大减轻了捕鱼劳动强度,而且加快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致富的建设,从而大大提高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的家庭盖起了砖瓦房,有的家里骑上了摩托车,还有的家庭看上了电视……

1983年国家又无偿拨给每户赫哲渔民较先进的渔船上的动力机器。1985年国家又无偿拨给每户赫哲渔民更为先进的渔船上的动力机器——大马力“175”型全自动卡机,大大方便和快捷了渔民撒网、起网和驾船行进速度。赫哲渔民做梦都没想到坐在渔船上渔船自个儿会行,这不是像伊玛堪里的神诺知吗?赫哲渔民驾驶着当今最先进的机动渔船,心里简直乐开了花!祖国母亲的扶持与鼓励使赫哲渔民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道路上致富的干劲越来越高涨。

党和国家又领引一部分赫哲族渔民带头开荒种地,打破单一的生产方式,广开致富之路,先后无偿拨给每个赫哲渔业村大型“丰收”康拜因收割机一台,“75型”和“60型”东方红拖拉机各一台及全部配套农具、油料等。于是,青年们驾驶着拖拉机开垦着黑龙江边广阔无垠的草原。

(三)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赫哲族人民一部分走下渔船发展多种经营

1990年,由于江河污染严重,加之过量的捕捞,鱼类资源日益枯竭,受自然条件影响,水产资源逐年减少,赫哲族渔业生产出现了萎缩现象。1994年渔业总产量只有5万千克,人均收入380元,生产陷入低谷,有近1/2的渔民处于贫困状态,赫哲族生产生活水平下降,引起了国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于是,国家各级政府领导多次来赫哲族乡调查研究,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是赫哲族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国家为兴边富民,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鼓励赫哲渔民走下渔船,实行多种经营。国家向街津口乡、八岔乡、四排乡陆续投资2665万元,用于发展养鱼、养牛、养羊、养蜂,种植大豆、木耳、山药等。为避免黑龙江沿岸大片农田被水淹没,确保丰收,修筑了围堤。

img1

街津口赫哲族渔业村  摄影:孙玉民

1995年赫哲族渔业村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5%,人均收入达到500元;1996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8.7%,人均收入达到650元;1997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4%,人均收入达到900元;1998年虽然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侵袭,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损失,但由于几年来转产效益使赫哲族渔民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加上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呵护,1999年春国家又投资65万元,保证了受灾后的赫哲族渔民种上地、种好地,保证了受灾后的赫哲人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获得了农业大丰收。与此同时,国家又投资60万元用于修复堤坝,使赫哲族群众农业生产得到了保证。1999年总收入47.8万元,人均收入1140元,其中农业32万元,其他各业15.8万元。1999年收入47.7万元,是转产前的3倍。

国家宏观调控引导和扶持投资给赫哲族人民带来了实惠,赫哲族人民致富的干劲没有辜负祖国母亲的期待,结出了丰硕成果,有50%的赫哲渔民盖起了砖瓦房,家家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冰箱、洗衣机,安装了电话,喝上了自来水,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民族特色旅游业前景广阔

2000年世纪之交,全国跨入了旅游经济时代,赫哲族人民响应党的号召“打民族牌,走特色路,念旅游经”,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以旅游为龙头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进行家庭致富,建设美好的赫哲家园。

为了赫哲族人民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国家和各级政府进行了各行各业相关的旅游设施的建设及相关产业的开发。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民族学家费孝通来到街津口赫哲族乡考察街津口赫哲族旅游规划,他指出:“我很支持这个规划并建议上级政府,特别是民委系统要重视这个措施,帮助小民族发展它自己的特点,成为经济增长点,达到自力更生建设民族的目的。”国家在2000年投资2190万元,建设了具有浓郁赫哲风情的集展览表演、民族手工业的经济、饮食文化、住宅文化为一体的赫哲民族文化村。在此之后又有许多国家和省领导人来赫哲乡视察、研究,逐步在赫哲乡兴建了旅游的各项基础设施及其相匹配的小城镇建设和桥梁道路等设施。

1995年以来,国家先后投资150万元修建了两条通往同江市的水泥公路(一条绕山路,一条直通路),改变了过去上路难行的条件,接通了两条未来旅游大动脉。1999年,国家又投资1600万元建成了街津口莲花河大桥,真正接通了街津口通往市区的道路,圆了赫哲族人民久已梦想渴盼的愿望,解决了过河难,有粮运不出去的问题。2000年国家投资80万元修建街津口环型街路4100米,同年又投资100万元兴建街津口莲花河550米的护岸及河岸休闲广场。同年里,国家又投资200万元将街津口的旧草房翻建成砖瓦式住宅小区,给街津口披上美丽的新装,改善了赫哲族人民的居住条件,使赫哲人民喜在眉梢,乐在心里。白天,宽敞洁净的街路旁镶嵌着姹紫嫣红、鲜花灿漫的花边,红墙碧瓦的渔民住宅整齐地排在其间,在绿树浓荫的掩映里,让人有如在画图中的美感,夜晚,璀璨的街道路灯勾勒出灯光辉煌的天街。莲花河大桥像一道悬挂在天上的朦胧的彩虹,给美丽的街津口又增添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风景如画的街津口每到春夏秋三季便游人如云,山水不仅醉了赫哲族人,而且也倾倒了众多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游客,每天游人几千人,每年都有几十万人次。

随着旅游经济腾飞的发展,赫哲渔民先后开办了民族旅游公司,赫哲族纯手工艺品经销,赫哲族特色美食餐饮文化,仿古“撮罗子”旅店、渔民水上游乐中心、异国风情游等几百种致富项目和途径。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文件法规,减免了赫哲族人旅游经商的税费,确保了赫哲族人民充分发挥地理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和边境观光、渔猎文化等旅游特色资源。

“旅游牵百业,滚滚财源来”,这是每年国家组织召开的旅游节宣传的结果,也是赫哲族人民勤劳致富的具体体现。在党的指引扶持下,赫哲渔民用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住上了花园式的赫哲住宅小区,有的家庭置办了电脑,利用新型高科技经营系列旅游,有的购置了小汽车营运旅游生意,赫哲族人民步入了一个崭新的科技致富的历史阶段。

旅游产业给赫哲族人民带来了无限生机,也拉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国家为赫哲渔民创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机遇的同时,又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公益事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据2005年统计,街津口赫哲族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国电联网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99%,住房砖瓦化率达95%,卫生事业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乡卫生院舍404平方米,配备了心电图、X光、B超等先进医疗设备,使地处偏远的赫哲族人民及时得到治疗保障,提高了医疗水平。在教育方面,国家先后为赫哲族乡投资120万元发展教育事业,建中心校舍1600平方米,购买了40台计算机,在先进的教学条件下,当地学生有的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有的考入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大院校。毕业后的赫哲族大学生,有的在科学领域里为祖国作贡献,有的在艺术界里为广大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更多的在国家各级领导岗位上为群众办事,为百姓谋福。

大江东去浪淘沙,祖国抱春在赫乡。赫哲族人民在党的春晖下,一步步走向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赫哲人民感恩祖国母亲的扶持和引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