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怒族乐器达比亚

怒族乐器达比亚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民间歌舞艺术怒族人民千百年来置身于大江大河之畔,生活在高山峡谷之中。“达比亚”是怒族民间乐器中的拨弹乐器,也是流行最广、最常见的怒族民间乐器。“库”的形式是歌与舞融为一体的又一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贡山怒族地区。在怒族的音乐艺术宝库中,“达比亚”乐曲是最具影响力的,它在怒族歌舞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歌曲不仅弘扬了怒族音乐艺术,而且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增添了光彩。
民间歌舞艺术_中国怒族

第八节 民间歌舞艺术

怒族人民千百年来置身于大江大河之畔,生活在高山峡谷之中。在大江和高山的滋养下,怒族人民热爱生活,能歌善舞,他们用歌声和舞蹈驱赶高山的险恶和凄凉,用歌声和舞蹈创造峡谷的文明和吉祥,用歌声和舞蹈描绘生活中的欢乐和幸福。如果你走进怒族山寨,就如同来到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9]

一、音乐

在怒族的艺术形态里,令人神往和迷恋的要数音乐和舞蹈了。怒族音乐可分为以下几种。

1.“牙扒可歌亚”,即火塘边的歌。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音乐,大都在节庆、婚嫁活动中,由一名男子领唱,众人合唱,且一面饮酒一面唱,甚至打官司时也用“牙扒可歌亚”形式进行说理诉讼。歌唱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家史、村史或所经历的事。其音乐旋律低沉、浑厚、朴素,极富感染力。

img69

“达比亚”弹唱表演  摄影:娅莎

2.“达比亚”弹唱。“达比亚”是怒族民间乐器中的拨弹乐器,也是流行最广、最常见的怒族民间乐器。其形近似汉族的琵琶。“达比亚”弹唱是歌、舞、乐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怒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相互表达感情时不可缺少的曲调之一。如在怒族间广为流传的《哦得得》就是其中之一。

3.“亏可恒歌亚”,属于喜歌类,其旋律流畅、喜悦、甜美、欢快,内容以祝福完婚的新人婚后幸福美满、孝顺父母为主。

4.“库”,即“歌舞”之意。“库”的形式是歌与舞融为一体的又一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贡山怒族地区。在节庆、婚嫁、盖房等活动中,都要以“库”的形式庆贺。其表演的场面热烈欢快,旋律优美动听。歌唱的内容以祝福、庆贺、说教、祈求为主,是中老年人酷爱的歌舞艺术。

5.“达比亚”乐曲。在怒族的音乐艺术宝库中,“达比亚”乐曲是最具影响力的,它在怒族歌舞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包含的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是怒族人表达喜、怒、哀、乐不可缺少,男女老少都喜爱的音乐之一。难怪人们常说“一日弹不着‘达比亚’,浑身上下如散架”“一天听不到琴声,身子就像得了病”。“达比亚”乐曲,如此深得人们的喜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旋律不仅流畅、欢快,而且乐曲中包含了语言。因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怒族人民以超凡的智慧,使“达比亚”乐曲音节与怒语语音融为一体,弹奏出不同凡响的绝唱,并以此记述和传授着本民族的历史。内行的听曲者都能从“达比亚”乐曲声中领悟到演奏者所表达的如诉如泣、如歌如诗的内在情感和心声,它可使听众为之动容和共鸣,达到最强烈的感染效果。这种用音乐代替语言的独特形式,毋庸置疑是怒族人民音乐艺术上的一大创举!

6.“习哦”。“习哦”是怒族举办丧葬活动时唱的哭丧歌。哭丧歌主要讲述死者一生的经历,表达人们对死者的怀念之情。其曲调忧伤悲哀,能使听者难以控制情感而声泪俱出。

img70

怒族合唱表演《哦得得》  摄影:娅莎

怒族音乐如此丰富,从它反映的内容看,不仅使我们领略到了怒族历史的发展过程,还给我们的语言学家、音乐史学家提供了极有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料,也为我们的音乐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民间音乐素材。新中国成立后,怒族音乐工作者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了许多优秀歌曲,如怒族音乐家李卫才以民间“达比亚”乐曲为素材创作的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歌曲《歌声飞出心窝窝》,其歌曲抒情欢快,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又如怒族“达比亚”弹唱家阿迪·范进良整理改编的“达比亚”弹唱《哦得得》,参加了“’95上海中国民族风”的展演和“’95云南春节联欢会”的演出,深受同行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与喜爱。这些歌曲不仅弘扬了怒族音乐艺术,而且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增添了光彩。

二、乐器

怒族乐器主要有弹拨、吹奏、打击乐三大类。

1.“达比亚”

“达比亚”是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又称“嗒标”或“达标”,当地汉族人称“怒族琵琶”,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伴奏,是怒族男子随身携带的喜爱之物,也是怒族的吉祥物之一,流行于怒江州的贡山、碧江、福贡、兰坪等地。“达比亚”形如古琵琶,音箱有椭圆形、三角形和圆形3种。以四根钢丝为弦,采用三度或五度定音法。演奏时,将共鸣箱置于胸前,琴头斜向左方,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弦,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弹拨琴弦发音。弹奏时按弦的手指不可将弦按死,而是按下弦后很快弹回,才能奏出“达比亚”特有的乐曲效果。用“达比亚”演奏出的乐曲,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泉水叮咚。如《怀念调》演奏出的效果则如诉如泣,让人悲伤哀思;而那令人神酣心醉的《百鸟啼鸣》曲,又让听者有种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感觉。其演奏技巧之高,被业内专家评为民间乐器拨弹技巧之最。”

2.“颜都”

即怒族自制的二胡,属弦乐器。演奏起来琴声悠扬、娓娓动听。主要用于怒族舞蹈的伴奏,也可自奏自乐。在婚嫁或节庆酒席场合,“颜都”会大显身手。

3.“那”

即唢呐,主要流传于澜沧江沿岸的怒族地区。大都在节庆、婚宴或治丧场合吹奏,通常习惯是一对唢呐手同时出场吹奏,有喜庆调和悲伤调两大类。因唢呐吹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一般需投师学习方可掌握,无师自通者较少,优秀的唢呐手在怒族民间十分受尊敬。

4.“佳汪”(或“叽味”)。

即口弦,用生长多年的金竹片制作而成。“佳汪”分“佳汪”“登点”和“球曲”3种。“佳汪”为单片,分有拉线和弹拨支点两种,发出“6”的声音。演奏时,用左手执片尾,右手弹拉线或弹拨支点,将弦片有簧部位靠近口腔,用气流使簧片产生共鸣而发声,音的高低及其他变化全凭口中气流和弹奏者手拉或弹拨来控制。口弦制作精巧,携带方便,是怒族女子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她们经常把“佳汪”装在一个表面饰有美丽花纹的弦筒里,并挂在胸前作为装饰。“佳汪”声音低沉,婉转而悠扬,娓娓动听,是怒族男女用来倾诉衷肠、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最重要、最常见的音乐语言。除了“佳汪”以外,还有三片合奏的“登点”“球曲”,“登点”乐声清脆,发出“126”之音,偏重于抒情,倾吐内心喜悦的情感;“球曲”乐声低哑,发出“226”之音,宜于表达悲哀伤感的情怀。这种口弦既可以男弹女听、女弹男听,又可以男女对弹、男问女答、女问男答,形式多种多样,欢乐活泼,还可与琵琶合奏。

img71

吹螺号的怒族男子  摄影:彭义良

5.“娥里娥玛”

又称“独独丽丽亚”,它与“匹丽丽亚”都是怒族妇女心爱的娱乐性吹奏乐器,类似短笛。“独独丽丽亚”和“匹丽丽亚”长约3寸,分别有4个孔和6个孔,这种乐器既可单独演奏,又可与琵琶合奏。音色柔和婉转,曲调优美动人,表现了善良优雅的怒族女子恬静、平和的心境。《蚕豆豌豆开花》是以这种乐器通过音乐语言弹奏出的一首优美的民歌,它描写蚕豆、豌豆花的美丽,反映种植蚕豆、豌豆的艰辛,讴歌了怒族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独独丽丽亚”和“匹丽丽亚”其音色极富感染力,当从放牧丛林中传出的笛声与满坡牛羊融为一体时,那广阔的山野仿佛也在歌唱。

6.“能贡里姆”

即用金竹或芦苇制成的口笛。虽然只能奏出一些简单的乐曲,但音乐富有独特效果。其制作极为简单,方法为:将金竹或芦苇锯成2~3寸长,在中间钻一个孔便成。吹奏时竹管内装进一根较轻的小木棍,让小木棍在管内转动,并用两手大拇指将两头竹管孔按住,而以两端拇指按的松与紧的不同来控制音调变化。

7.“得姆日里姆”

即用老鹰翅膀的骨头做成的骨笛,约15厘米长,有6个音孔,属短直笛。吹出的音色明亮而高亢,通常在狩猎时吹,怒族人认为“得姆日里姆”是“神笛”,它能呼风唤雨,召集兽类。

8.“里姆”

“里姆”是怒族吹奏乐器中制作极为独特的6个音孔的直笛。制作材料为峡谷中盛产的金竹,制作方法是:将音孔尾部的竹节钻孔或锯去,音孔上端留一竹节,在竹节两头钻两个对口斜孔,并用黄蜡在竹节下孔朝上开口处粘成一个接气口。这样从上端一吹,气从竹节上孔传出,再通过接气口转入竹节下孔内发出声,其吹奏出的声音如箫声。

9.“比变”

即麦管笛,它除了用麦管制作外,还可以用类似麦管的其他植物管来制作。其制作方法简单,是儿童喜欢吹奏的乐器。制作时先将抽出的麦管切成所需长短,然后在麦管的一端用刀向上斜切作为簧片。吹奏时将切口含入口内,两手合掌将管尾包住,并用手掌的开合来掌握音的高低变化,其音色独具一格。

10.“独”

“独”是一种用树枝制作、能上下抽动的吹奏乐器。其制作方法是:用能抽出树心的枝干,锯成所用的长度,将尾端10厘米左右的树皮剥去,然后一手握住去皮的树心,一手握住另一端,两手相反来回慢慢转动,达到杆、皮脱离能上下抽动为止,其制作工序即算完成。吹奏时上下抽动杆控制音量变化。这一乐器通常在放牧、打柴时就地取材制作,自娱吹奏。

img72

怒族男子吹奏乐器  摄影:罗金合

11.“布利亚”

又称“竹号”,是怒族民间的一种类似竖笛的乐器,也是怒族报丧时专用的吹奏乐器。“布利亚”由吹管和共鸣筒组成。吹管由长25~35厘米、直径2~2.5厘米的细竹制成。吹管一端留节,另一端敞口,在留节一端斜削管身、露出管的内腔为吹孔,吹孔内径1.5~2厘米。共鸣筒是用一段长30~40厘米、直径7~10厘米的较为粗大的龙竹制成。共鸣管也是一端留节,另一端敞口。演奏时,左手持共鸣筒,右手执吹管,将吹管敞口一端插入共鸣筒内,吹孔置于唇间吹奏。只发一音,其音为“嘟嘟”声,无固定音高。音色浑厚,音量较大,传播甚远。移动共鸣筒,可使竹号发出下滑音,其声更有悲伤之感。据怒族民间习俗,凡已婚有嗣男性病故,均吹竹号报丧,但未婚及凶死者不吹。根据死者年龄和身份的不同,吹奏“布利亚”的数量也有区别,青壮年去世吹1支,6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吹3支,村寨头人去世则要吹5~7支。吹奏者一般也多为双亲去世的男子,如父母健在则忌讳吹奏。怒族实行土葬,死者掩埋后,所用竹号要与死者生前用过的弩弓等物一起作为祭品供于坟前,以示陪葬。“布利亚”平时既不留存,又禁止吹奏,只在丧礼之前才临时砍竹制作。

12.“若登”

“若登”是流传于澜沧江流域兰坪县兔峨乡怒族村寨中的自制小三弦。用“若登”可演奏反映旧社会怒族人民悲惨生活的“若登调”,其音乐旋律如诉如泣地描绘了往昔的黑暗和苦难。“若登”是怒族人民泣诉内心情感时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怒族的鼓、img73、铜铃属祭祀时祭师使用的祭具,使用范围仅限于祭祀场合,忌讳在其他场合中使用。

乐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演进。

怒族民间的这些古老的传统乐器,已伴随着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它作为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迄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三、舞蹈

img74

怒族古战舞  摄影:娅莎

来到怒族地区,就如同走进了舞蹈的海洋。独具匠心的舞蹈和不可胜数的舞种共同构成了怒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凡怒族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以舞蹈的形式得到了保存和再现。怒族舞蹈把枯燥、单调的历史、图腾、信仰、哲学、语言以及辛苦的劳作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解读,这是怒族人民的一个独创。以怒族舞蹈的类别划分,有自弹自跳的“达比亚舞”,有粗犷刚劲而无音乐伴奏的“嘎舞”,有热烈欢快、歌与舞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苦怒舞”,有以驱邪撵鬼为主旨的“祭祀舞”,有讴歌、颂扬新社会、新生活的“新编舞”,等等。

从具体内容划分:“达比亚舞”反映生产方面的有“狩猎舞”“找野菜舞”“找野麻叶舞”“找土地舞”“走路舞”“放羊舞”“劳作舞”“劳动邀约舞”“挖地舞”“栽秧舞”“割小米舞”“搓籼米舞”“掰包谷舞”“洗麻舞”“洗衣舞”“盖房舞”“植树舞”“割漆舞”等;反映军事生活方面的有“赛弩舞”“古战舞”等;反映动物习性方面的有“鸡刨食舞”“小鸡啄食蚯蚓舞”“鸡喝水舞”“鸡找窝舞”“母鸡下蛋舞”“鸡抖脚舞”“斑鸠寻食舞”“斑鸠喂食舞”“斑鸠吃漆籽舞”“斑鸠喝水舞”“乌鸦喝水舞”“野鸡啄食扁桃果舞”“山鸟啄食炭渣舞”“山鸟啄食小板栗舞”“江边阳雀舞”“鹦鹉舞”“狗撒尿舞”等;反映婚俗方面的有“接亲舞”“婚礼舞”“掰胯舞”等;反映生活方面的有“欢聚舞”“饮酒舞”“快乐舞”“访亲舞”“我看你你看我”“生育舞”“摇篮舞”等;反映恋爱方面的有“哦得得”“怀念舞”“找情人舞”“情人相约逃婚舞”等;反映娱乐方面的有“儿童赛打核桃舞”“青年朋友们”“追赶舞”“转身舞”“双人达比亚舞”“反弹达比亚舞”“跪舞”“抖泥舞”“驾车舞”“逗趣舞”“高兴舞”“尊敬舞”等;反映悲伤情绪方面的有“哭泣舞”“穷人受压”“饥饿舞”“穷人啃够了骨头”“交租舞”“白人舞”“斗羊舞”等。

(一)“达比亚舞”

img75

怒族群众表演“反弹达比亚舞”  摄影:叶世富

“达比亚舞”是怒族人民最为喜爱的一种流传较广、独具风格、历史悠久的古老舞种。舞蹈以“达比亚”“叽味”为伴奏乐器,以自弹自跳的形式进行,由一人或集体表演,也可男女老少同跳。其动作以脚的步法变换为主,性格内向的舞蹈者,跳出的动作宛如小溪流水,细腻而优美;性格开朗的舞者,所做的动作则诙谐夸张。特别是在舞蹈时,因“达比亚”演奏姿势的不断变换,更形成各种优美的舞蹈姿态。如民间舞蹈“反弹达比亚舞”“双人达比亚舞”体态优美而奔放;再如“追赶舞”,那平弹跨步的追赶,退步高弹和扭身低弹躲让,更是千姿百态,让人眼花缭乱。怒族民间舞蹈不仅内容丰富,风格独具,而且每个舞蹈都各有统一的步法和规范的动作。如此统一规范的程度在众多民族舞蹈中也属少见。形成怒族民间舞蹈规范的前提因素有三种:一是民族舞蹈历史悠久;二是怒族生活环境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三是怒语语音、音节与“达比亚”音乐的音律之间有着紧密的语、音相连关系。

(二)嘎舞

嘎舞是怒族最古老的舞蹈之一,它源于无音乐时代怒族先民祭祀猎神的仪式,反映狩猎生活与情景。嘎舞无音乐伴奏,主要以跺脚为节奏进行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易跳,但刚强有力,粗犷雄浑,感染力极强,节庆气氛热烈。其舞蹈节奏为“达谷 光│达谷 光│达谷 达谷 光│达谷 达谷 光│达谷 达谷 光│达谷 达谷│光 光│达谷 达谷│光 光│光光 0 光光│秀 秀│秀 秀‖。嘎舞有23种,即“祭猎神舞”“猴子舞”“猴子打架舞”“猴子掰包谷舞”“乌鸦跳舞”“割小米舞”“鬼跳舞”“咒骂舞”“迎亲舞”“婚礼舞”“摇篮舞”“跺跺楼板舞”“侧退舞”“追赶舞”“趣乐舞”“逗趣舞”“回扫舞”“扫地舞”“先先舞”等。

(三)库怒舞

库怒舞,流传在怒江北部的怒族地区。参与跳库怒舞者围圈手拉手地进行。库怒舞舞步变化无穷,舞场充满生机,最大的特点是歌、舞、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清丽、悠扬的音乐,使人们不禁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流连忘返。库怒舞主要有“新房舞”“锅柱舞”“点水雀舞”“兔跳舞”等。

(四)祭祀舞

祭祀是怒族地区的重要文化现象。祭祀舞把祭祀活动与音乐舞蹈天衣无缝地胶合在一起,舞蹈往往由祭师独立完成,舞者严肃、虔诚,舞步稳健,风格独特。祭祀舞主要有“祭猎神舞”“祭祀舞”“驱鬼舞”“翻太阳山”“驱邪舞”“跺棍追思舞”“驱魔开路舞”“阿楼西杯舞”等。

img76

怒族少女表演舞蹈  摄影:潘文海

(五)新编舞

新编舞是怒族舞蹈家在继承怒族民间舞蹈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编创的新作,它为怒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如今,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培养下,一代又一代新的怒族文艺人才茁壮成长,昔日“刻木、结绳记事”的弱小民族,如今有了自己的作家、民间文艺家、音乐家和舞蹈家。沙四益、怒学文等怒族舞蹈家们凭着过硬的功底,怀着无比的激情,编创了许多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赞美新时代、新生活的新舞,如“琵琶欢歌”“割漆”“达比亚舞”“铃鼓舞”“阿怒汉子”“心连心”“看稀奇”“哦得得”“迎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