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最简短的侗族传说故事

最简短的侗族传说故事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没有本民族创制的文字,对于侗族人民来说,民间文学不仅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传承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丽奇葩。《狗渡海取谷种》主要流传于侗族北部方言区。
民间文学_中国侗族

第三节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即口承民俗,它是各民族群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没有本民族创制的文字,对于侗族人民来说,民间文学不仅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传承了他们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丽奇葩。侗族口承民俗绚丽多彩,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可以分为神话、民间传说故事、诗歌、款词、谚语和谜语等。

一、神话传说

侗族的神话反映了古代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的解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顽强斗争,歌颂了英雄们的业绩,表现了他们面对大自然不屈不挠的大无畏气概,以及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赞美和自豪感。从现今流传的神话来看,主题以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为主,如有人类、事物起源神话,开天辟地神话,救太阳神话等。在这些神话中,不少是以古歌的形式流唱下来的。

流传在湖北宣恩侗族的人类起源神话说,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世界上一片荒凉,渺无人烟,只有一个小姑娘。一天,她在野桃树上摘了一个桃子。把桃子切成7片,对着桃子吹了一口气,桃片就变成了小孩。这7个小孩出世后,天降大雨,洪水齐天,其他5个小孩都淹死了,只剩下章良和章妹两人传人烟。

《起源之歌》中还讲到了事物的起源。传说星郎为事物之源,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是由星郎的身体部分变成的。话说星郎体格粗壮,食量惊人,声音如雷,异于常人。父母为之叹息,亲友视之如怪物,星郎终于被砍杀。死后,他的肝变成游鱼,脾变成芋头,骨变成螃蟹,脑变成地蜂,眼睛变成鹞鹰,鼻子变成狗,苦胆变成酒,手指变成辣椒等。又说火生长在神仙境界,是由雌雄两性结合产生的,章良将火引到了人间。马从天上掉进海中,有一个叫吹脱的人将它救起,并驯化为人服务。杉树则是燕子到南海拿来的树种。

流传在从江的《章良章妹衍人类》神话说,章良、章妹不仅是人类的祖先,也是事物之源。话说章良、章妹将肉团撒进山林后,肉变成侗人,肠变成汉人,骨变成苗人,心变成瑶人,脚变成壮人,发变成青苔,牙变成老鼠,血变成溪河,嘴变成老虎,两眼变成星星和月亮,两耳变成香菌和木耳

开天辟地神话流传较广的是《盘古开天地》。流传在贵州三穗一带的神话说,天地原来是一大团滚烫的浓浆状物体,后来慢慢地变凉、变干、变硬,但仍然是一个大团。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这团又大又干又硬的东西上渐渐有了人。人们在上面生活着,觉得太空荡了,盼望上面有个盖的东西。当时有两个巨人,一个叫张古,一个叫盘古,都力大无穷。他们听了人们的议论就到处查看,发现这团东西上有条裂缝,就把它撕成了两半。张古用头顶住一大块,盘古将撕下的一半提起四角撑住。人们于是把上面的叫天,下面的叫地。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发现天太宽,地太窄,很闷。于是,张古和盘古又来挤天挤地,挤成了天地一样宽,也挤出了大大小小的包,这就是山坡。本来,张古和盘古打算将这些包整平,结果鸡一叫,他们只得上天,留下了世间众多的山坡。

流传于三江侗族地区的《救太阳》,以优美、富于幻想的词句,诉说了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反映了侗族先民战胜残暴势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说很古的时候,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太阳是不落的,一年四季日夜普照大地,抚育万物,年年十倍收成。可是,地下有个恶鬼商朱,专靠吃人养命。他怕见太阳,一见太阳就浑身发软,两眼发黑。他恨透了太阳,就打了根大铁棍,从肯亚山下伸出来把太阳的金钩打断了。太阳坠落地下,顿时天昏地暗,凄凉万状。恶鬼就更猖狂地喝着人血,吃着人肉。它的笑声在哪里,哪里就有人们的哭声,哪里就听到死亡的惨叫。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对勇敢的兄妹挺身而出。兄名叫广,妹名叫扪。他俩带领人们造了990丈的天梯,搓了3330丈的麻绳,然后两人分头去寻找太阳和挂太阳的金钩。广在天上找,扪在地上摸。当扪摸到了太阳,并用麻绳套住时,却被恶鬼商朱发现吃掉了。广在天上找到了金钩,把麻绳套在金钩上,乡亲们同心协力终于把太阳重新挂到了天上。可是太阳已经失去了明亮的光辉。广又背上风水炉到天上去炼太阳。在他的努力下,太阳又恢复了它的光辉。在阳光的照射下,恶鬼商朱捂着眼睛到处乱蹬,被人们你一拳我一脚地打死了。从此,人们又恢复了宁静安乐的生活。[8]

二、民间传说故事

侗族的民间传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有事物来源的传说故事、历史人物传说故事、风物传说故事、爱情传说故事和动植物传说故事等。

(一)稻谷来源传说故事

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几千年的种稻历史,不仅使他们掌握了高超的育稻、植稻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其中有关稻谷来源的传说故事就是表现之一。《青蛙南海取稻种》和《狗渡海取谷种》是两则流传较广的有关稻种来源的传说故事。

《青蛙南海取稻种》主要流传于南部侗族方言区。相传燕子和青蛙不知从哪儿听来南海边有稻种的消息,都争着要去取稻种。燕子自恃有飞高去远的本领,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取来稻种,根本看不起青蛙。青蛙想:我有四条腿,不怕风雨,只要坚持,总能取到。它们结伴同行。头一二天天气晴朗,燕子展翅高飞,远远超过青蛙。它不耐烦地对青蛙说:“明天你先走吧!让你先爬3个月,我在后面赶你,免得老是等你,真烦人。”第3天天下起了雨,燕子真的停下来安心睡大觉,心想:反正总是我先到南海。青蛙却冒雨出发,真是:任凭它风吹雨打,一心一意南海行。半路上它经过芋头地,计上心来,摘下一片芋叶放进河里水面上,自己跳到上面。芋叶随着急流飞驰而去,一天一夜就漂到了南海,取到了稻种。回来的路上,靠狗的帮助,将稻种泅过河;又靠蚂蟥的协助,将不慎掉进深渊中的稻种拿上来。等到它回到一个多月前和燕子分手的那个地方时,燕子还以为青蛙知难而退。当它看到青蛙取回的谷种时,羞得满脸通红,内心也不得不暗暗称赞青蛙。

《狗渡海取谷种》主要流传于侗族北部方言区。话说遥远的古代,当洪水退后,世上只剩下章良和章妹两兄妹。他们结婚后,人烟渐密,但却找不到谷种。一天,从东方飞来一只鸟,落在寨边的树上叫,告诉人们东方可以找到谷种。这只鸟就是后来催春的布谷鸟。于是,大家决定要狗去东方取谷种,因为狗走得快,会游泳,又耐饿。狗跋山涉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又走了八八六十四天,再走了九九八十一天,走到了一个大海边。他向打鱼人打听,打鱼人告诉它:谷种在大海那边,不仅守得很严,就是拿到手,海水茫茫也难拿过来。别人试了很多次,还死了几个人,也没有取到。

狗听说后,没有被吓倒,毅然下海泅渡。经过几个日日夜夜,终于游到了对岸。它趁看守人不注意,在谷子堆里打了几个滚,浑身沾满了谷子,站起来就跑。这时,后面有人追上来了。跑到海边,它急中生智,翘起尾巴跳入海中,又拼命游了几天几夜,才回到这边岸上。可是,除了尾巴外,身上的谷子全被海水冲洗掉了。

在回来的路上,见到它的人都要求分谷种。狗每人都送一粒。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八八六十四天,九九八十一天走回家乡时,只剩尾巴尖上的那点儿谷子了。侗乡的谷子就是那条狗辛苦找来的。从那以后,每年过尝新节时,人们总是要把尚未成熟的鲜嫩谷穗和饭拌在一起让狗先尝,以表示对狗的感谢。

(二)历史人物和机智人物传说故事

侗族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多与保卫和开发家园有关。机智人物故事则多与反压迫、反剥削有关,这些人物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讽刺、嘲笑和惩罚了某些上层人物的代表,揭示了他们贪婪、吝啬、狠毒、愚蠢无知的丑恶嘴脸。流传较广的主要有《杨太公救飞山》《杨应天收云雾》《李元华》《吴勉的故事》《吴勉王赶石》《雒神砍日》《姜应芳的故事》《陆大汉的故事》《甫贯的故事》《陆本松算账》《开甲的故事》《撒谢》《晚崽舅的故事》《哥旦的故事》《九秀的故事》《婆娘退乱匪》《杨玉山》《聪明的长工》《长工戏财主》《南洞司风云》《红袍后生》《独女选夫》《癞蛤蟆与长工》《杨聪龙》《卖柴汉》《长工的故事》《开神哥的故事》等。

《杨太公救飞山》约产生于唐朝末年宋朝初年,广泛流传于靖州绥宁、通道、三江、黎平、芷江、新晃等县的侗族地区。相传古代叙州有四位豪杰杨太公(杨再思)、潘大虎(潘金盛)、杨神雷(杨承磊)、姜士奇(姜师益),个个武艺高强,主持公道。后来,四人结拜为兄弟,并通过比武推举杨太公为大哥。不久,他们各奔东西创家立业,很快成为各方首领。潘大虎居住的飞山洞由于歉收,人民生活艰难。潘大虎听说武冈州官员搜刮民财,据有金洞银库和碧玉簪,便率兵攻打武冈州,想夺取财宝,赈济百姓。不想久攻不下。过了一年,他又邀杨神雷一起攻打,也没有成功。朝廷闻讯,遣吕师周带兵剿杀,血洗飞山洞。潘大虎和杨神雷在抗击官兵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杨太公闻讯,飞兵营救,吓跑了吕师周。飞山洞人民才免受更大的灾难。从此,飞山洞在杨太公的保护下,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开甲的故事》主要流传于北部侗族地区,开甲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物,他的故事较多,不愿帮财主干农活就是其中之一。话说有个财主对长工特别苛刻,许多人都不愿到他家干活。一天,财主找开甲去给他干一年的活。开甲答应了,并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件,退屁股走路我不干;第二件,四方帽子我不戴;第三件,三人同走我不走。财主想:哪有退屁股走路和戴四方帽子的?不三人同走也无关紧要,就满口答应了。转眼到了插秧季节,财主叫开甲去插秧,开甲说:“我讲过,退屁股走路我不干!”财主哑口了。到了打谷子的时候,财主叫开甲扛谷桶去打谷子。开甲说:“不是说过了吗?四方帽子我不戴!”财主又哑口了,只好改口说:那你去把谷子挑回来。开甲说:“老板,你答应的条件又怎么忘啦?我说过,三人同走我不走嘛!”财主说不过他,只好按协定办事。

(三)风物传说故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侗族人民依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习俗,赋予许多事物以美好的遐想,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文化事项,风物传说故事再现了侗族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风物传说故事主要有:关于民族建筑的《鼓楼的来历》《风雨桥的来历》《凉亭的由来》;关于民族器物的《铜鼓的传说》《玉屏箫的传说》《芦笙的由来》;关于民族信仰的《圣母和圣母祠》《吃牯脏的传说》《十八杉》;关于山川地名的《双凤斗龙》《玉屏留龙》《白米崖》《犀牛岩》《岜扒》《信坎洞》《三定》《官山得名》《八仙桥的来历》《回龙桥的传说》;关于民族风情的《关于“耶”的来源》《侗歌的来历》《尹郎美道》《犀牛塘的传说》《斗牛节的来历》《斗牛场的来历》《吃黑米饭的来历》《清明祭祖》《春节鸡笼插花的由来》《报京三月三的来历》《迟婚的传说》《赶歌会的来历》《土王节的兴起》《大雾梁歌会的由来》《赶坳的由来》《培已寨的传说》《带鲤鱼迎亲的传说》《从前嫁男不嫁女》《大林山“七十二”歌场的由来》《“永定风规”的由来》等等。

《关于“耶”的来源》主要流传于南侗地区,有的又叫《找歌的传说》等。相传侗族本来没有踩歌堂,过节时没有歌唱,没有舞跳,大家感到就像请客吃饭没有酒一样乏味。听说天上有歌声,就推金必去天上讨。金必来到天门,用粗大木头做成的栅门紧紧闭着。声音如雷的金必连喊三声“开门”。第一声远远的地方响起了回音,第二声震得门前尘土飞扬,第三声震得木栅门频频晃动,这才惊动了看守天门的雷婆前来应门。雷婆闻知地上的金必来讨歌,就打开了大门。此时,仙女们正在踩歌堂,又唱又跳,非常热闹。金必看呆了,看得连日子都忘了。7个月过去了,金必还没回来,大家于是又派相金、相银和苗家的古赛到天上找金必。金必学了6天,也没学会踩堂舞。于是,他们4人就一起向天上的老人讨,并答应出300两银子修天上的鼓楼。经过重重磨难,他们终于把“耶”讨回人间。从此,侗族苗族过年过节的时候,就聚在一起踩歌堂。

《赶坳的由来》,传说很久以前,新晃龙家寨有个姑娘名叫腊妹,长得像仙女一样,她心灵手巧,非常能干。田家寨有个小伙子叫田郎,与腊妹家只隔一个坳。他俩从小在一起放牛、砍柴、割草,就像鱼和水一样分不开。可是,腊妹的爹早已将她许配给很远的舅爷家。不管腊妹愿不愿意,舅爷家要来接亲了。就在舅爷家来接亲的那天晚上,腊妹和田郎正打算私逃,可是没有逃脱,腊妹被舅爷家来的人抢走了。

路上,腊妹知道田郎会去找她,每走到有岔路的地方,就悄悄丢下东西做记号,给田郎引路。后面,田郎根据记号紧紧相追,终于找到了腊妹。他俩生死相爱,感动了神仙。神仙告诉他俩,“过坳时遇到鸡叫就不能讲话,不然就会拐场(将事情弄坏)。”他俩于是连夜往前奔,奔到离家最近的那个坳时,腊妹失脚滚到了沟里,田郎转眼不见她,急地忍不住喊了声“腊妹”。这时,恰巧鸡叫头遍。两人于是化成了岩石。后来,附近寨子的小伙子、姑娘为了纪念这对情人,常在民间节日里聚集到坳上唱歌,并相沿成习。

(四)动植物故事

侗族居住的地区林木繁盛,花草奇丽,山清水秀,是许多动物理想的栖息地。千百年来,侗族人民在与它们的接触过程中,也赋予了这些生灵人格化的想象,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以及人类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动植物故事。

动植物故事有的解释了动物的特征、习性,有的借以反映人类社会的生活,有的则通过故事教育启示人,其寓意深刻。主要有:《水乡风波》《鲍鱼嘴为什么那么大》《黄牛笑掉了牙》《布谷鸟和金丝雀》《蚂蚱和猴子打仗》《螃蟹牵水牛》《智斗变婆》《小公鸡斗狐狸》《狗犁田》《花蚊子的来历》《羊角为什么是弯的》《猫和狗怎么成了冤家》《田里泥鳅哪里来》《老虎怕“屋漏”》《猫为什么捉老鼠》《老虎和螃蟹》等。

(五)爱情传说故事

由于传统婚姻习俗和旧制度的影响,许多真心相爱的青年男女不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侗族民间,因之而产生的许多反映青年男女反抗旧制度、恶势力,追求自由美好爱情婚姻的传说故事广为群众传播。如《珠郎娘美》《蝴蝶姑娘》《榴美》《金汉列妹》《琵琶泉》《锁妹与丙郎》《秀银与吉妹》《岂汉与梅化》《相思泉》《九郎坡》《毛宏玉英》《一对画眉》《索美》《善郎俄美》等,这些故事有力地鞭笞了旧制度、恶势力对人性的束缚,歌颂了纯洁、忠贞的爱情。

《珠郎娘美》说的是榕江三宝一带,有一对相亲相爱的青年男女——珠郎和娘美,他俩破铜钱订终身。后娘却强逼娘美嫁给自己的侄儿。娘美不从,和珠郎一同逃到从江贯洞,在财主银宜家帮工。银宜见娘美年轻漂亮,欲夺为妻。银宜买通乡老蛮松,在一次“吃枪尖肉”的款会上杀死了珠郎,娘美从讨蕨菜的小女孩口中得知珠郎被害,并在珠郎的尸体上找到了另一半铜钱。娘美决定为珠郎报仇。她假意答应嫁给银宜,要银宜亲手埋了珠郎,才可成亲。银宜随娘美来到荒坟坡,给珠郎挖坑。当坑挖至一半时,娘美举起镰刀砍死银宜,替珠郎报了仇。

(六)红军故事

侗族居住的许多地区曾是当年红军所经之地,红军爱民、严格遵守纪律、坚定顽强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给侗族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也产生了大量和红军有关的传说故事,如《红军过锦屏》《锐不可当》《智能寨石坳》《激战五里桥》《高洋之战》《红军侦察兵助战樟树坳》《后卫连的一次战斗》《脸村突围》《红军是飞来的》《稀饭钱》《红军过侗寨》《朱总司令住过草坪村》《赔偿损失》《一张告示》《八块银圆》《一只难忘的破碗》《一把铜锁》《烈火中救人》《侗家山寨鱼水情》《重见光明》《红军关心月婆子》《满公的眼睛》《天兵天将送粮来》等。通过与红军的相处,侗族群众也切身体会到红军是一支真正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军队,是侗家人的希望。于是,敬重红军、拥护红军、以实际行动来支持红军的事迹也不断涌现,如《帮红军舂米》《补鞋》《勇救伤员》《卖猪卖牛赎红军》《骨肉情》《台老爷义释红军》《山寨屯的怒吼》《周明贵救小红军》《龟膏》等传说故事即表现了侗族群众对红军的支持,生动再现了侗族人民和红军的鱼水之情。[9]

此外,在侗族民间还有一些揭露和批评自私、落后、嫌贫爱富、喜新厌旧、谋害他人必遭报应的传说故事,如《丁郎龙女》《陆姣》《兄弟俩吃鱼》等。

三、诗歌

以诗言志,以歌抒情,诗与歌在侗族民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民间流传说:“侗家人人会唱歌,侗家山寨善唱歌,年长的教歌,年幼的学歌。侗乡是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歌唱道:“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过去侗族由于没有文字,为便于流传,其历史、文化等多被编成诗歌的形式传唱,世世代代,从而形成了侗族民间文学中这颗璀璨的明珠。侗族诗歌有和谐的韵律,它既可一首首地念诵,又能一首首地演唱。人们常说:“没有图案不成侗锦,没有韵律不成侗歌。”侗歌用韵不好,就是“唱歌没有味,炒菜没有盐”。流传民间的侗族诗歌篇幅长短不一,通常以四行至一二十行的短歌居多,最短的仅有两行,而长的可达数千行。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诗行的音节数比较自由,有3个音节的短句,也有10个音节以上的长句。虽然篇幅长短和音节不一,但并不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构成了侗族诗歌的特有格律。一般来说,一首诗的句数须成偶数,而每句的音节则成奇数。传统诗、新诗均如此,只有古老的祭祀歌、琵琶歌、酒歌例外。[10]

侗族诗歌的题材广泛,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叙事诗、大歌、小歌、礼俗歌等,其短诗习惯上又称为民歌。

侗族叙事诗歌[11]以叙事长诗为著。主要有:

叙述人类起源的长诗,多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如《棉婆孵蛋》《洪水滔天》《章良章妹》等古歌。

img118

演唱叙事歌《龙门》  供图:龙耀宏

赞颂侗族民族英雄或历史人物的诗歌,如《萨之歌》《吴勉之歌》《林宽之歌》《姜映芳之歌》《金银王歌》《抗石官刘官歌》《歌师传》等。

叙述侗族来源及迁徙的长诗,如《祖公上河》《祖源》《侗族祖先哪里来》《九十九头人》《我们的祖先怎样落在这个寨子》等。

《婚姻之原》主要叙述了侗族婚姻习俗从开创“为耶”“行歌坐月”等社交活动到因古礼古规只能异姓婚配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描述生动细致,反映了侗族婚姻发展的简要历史。

叙述侗族历史沿革以及重大事件的诗歌,如《咸丰五年天下乱》《辛亥歌》《红军长征过朗洞》等。

叙述侗族重要风俗习惯来源与变革的诗歌,如《尹郎美道》《妹道》等。

叙述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爱情、争取婚姻自由的诗歌,如《覃宝与引妹》《秀银与吉妹》《锁妹与丙郎》《善郎俄美》《十三岁抗婚歌》《十四岁少女抗嫁歌》等。

叙述勤劳善良的人必然兴旺发达、投机取巧和谋害他人必遭报应的诗歌,如《懒人莫当家》《嘎八方》等。

叙述群众在地主压迫剥削下和天灾人祸之下过着痛苦生活的诗歌,如《卯年不好》《嘎志太》《卖女歌》《挑担歌》《长工之歌》等。

还有从汉族民间故事移植改编的叙事诗歌,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丁郎龙女》《孟姜女》《李旦凤姣》《门龙绍女》《毛红玉英》《陈世美》《刘知远》《陈光蕊》《韩朋》,以及以“酒歌”形式传唱的《三国歌》《洛阳歌》《幼学歌》《封神歌》等。1986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侗族叙事歌》一书,收录了10篇叙事歌。

(七)童谣

主要流行于南侗地区,它以生动的形象和通俗的言语,引导孩子们对大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螃蟹歌》《小米歌》《挖荒歌》《老老少少笑哈哈》《做个好朋友》《砍木做琵琶》等。

(八)新歌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侗族人民饱含着深情厚谊,谱写了一曲曲反映新时代的诗歌,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产党,歌颂新生活,歌颂党的民族政策。20世纪50年代土改运动时,为了启发和提高广大侗族人民的阶级觉悟,在侗族地区广泛开展了忆苦思甜活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许多忆苦歌,如《封建压迫去当兵》《旧社会的苦处说不完》《翻身歌》《旧的世界苦穷人》等。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相继去世,全国人民处于深深的悲痛之中。侗族人民也以诚挚的感情,用歌倾诉了他们心中的悲哀和怀念之情,主要作品有:《缅怀毛主席》《缅怀周总理》《想念朱德委员长》《侗家怀念周总理》《永远怀念毛主席》《歌颂革命老前辈》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极大变化,侗族人民在新时期,怀着极大的热情谱写了一首首赞扬歌,如《侗乡人民喜四化》《侗寨四化春风来》《三中全会传佳音》《民歌展翅飞起来》《“四个坚持”好得很》《侗乡蝉儿歌声多》《放宽政策好》《造林好》等等。[12]

四、款词

款是侗族民间的社会组织,款词本为款中的条文,即习惯法,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法律的规约,而形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款词的内容极为广泛,反映了款约所涉及的内容,如《款坪款》《约法款》《创世款》《族源款》《习俗款》《英雄款》《出征款》《祝赞款》《请神款》《祭祀款》等。《从前我们做大款》是侗族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款词,在侗族地区影响颇深。

款词语言简练、生动,比喻贴切,修辞巧妙,比喻、借代、排比、夸张等手法广泛运用,说理步步深入,让人读唱起来朗朗上口。下面这一段是对“行歌坐月”习俗的描述,从中我们也可窥见款词的艺术魅力。

养女坐夜搓麻,养男走寨弹琵琶。

我儿走到你家,老人睡在床上莫讲话。

你儿到我家,我也一样闭嘴巴。

少男少女,你赞我夸。

痴言恋语,山歌对答。

火堂边排坐,月光下嬉打。

男的头插鸟羽,女的耳挂银花。

轻声话语随溪水,细细歌声伴琵琶。

五、谚语

侗族谚语简练,结构严整,比喻含蓄,通俗易懂,具有侗歌的韵律形式。侗语称之为Lixwapyaeml(道理深刻的话)、Lixjiue(条理话)、Lixnyene laox(老人话)、Lixwagxxangh(大众话)。侗族谚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人生、社会、自然、历史、民俗民风、时令等等。如:教育人们要团结互助:“饭同甑,话同心”“共住一条江,有事大家帮”。关于侗族规约:“乡有乡规,洞有洞理”“古树保村寨,老人管地方”“龙管天上,款管人间”“侗人不进衙门”等。反映侗族人与封建统治者关系的:“侗人种田,官兵吃粮”“谷进仓,粮给官”“生铁进袋烂袋子,官兵进寨烂寨子”“官不知穷人苦,鬼不知六月天”等。反映汉侗人民关系的:“遵循侗族习俗,追求汉族风尚”“侗族的东西不破,汉族的东西不销”“唱侗歌,邀伴来;讲侗话,杂汉语”“刀不离鞘,侗不离汉”等。反映民俗民风:“一家起屋,阖族相助”“一寨有难,百寨给吃”等。关于人生的哲理:“老树保根,老竹保笋”“砍根竹,换个笋;老辈去,换下代”“不到源头,不知山高;不到河口,不知海宽”等等。

六、歌师

侗族喜歌善唱,在歌的传承过程中,产生了作歌传唱的歌师(侗语称为“匠嘎”)。反过来,歌师的产生,又促进了侗歌的创作和发展。歌师不仅知识渊博、品德高尚,且能歌善唱,编歌教人传唱,在侗族民间享有较高的声誉。

img119

榕江宰荡歌师乃珍珠和她的歌班  供图:龙耀宏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侗族民间流传下来的歌师姓名并不多。不过,随着汉字记侗音的流行,有的歌师在用汉字创作和传抄侗歌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在歌后署上自己的姓名;还有的叙事歌专门叙述了一些歌师的生平和事迹,保存了一些歌师的资料,如《歌师传》就是其中之一。

《歌师传》全歌116行,叙述了14位歌师以及他们创作演唱的19部作品,主要有:杨信斌的《二度梅》《罗凤英》,银宣的《十二月歌》《陈光蕊的故事》,魁仙的《刘孝文》,记个的《茶妹与铁郎》《孟姜女和万杞良》,阿旺、尚甲、华隆、万基的《张艾》《兰梯苏》《忠林和忠树》《王氏受苦在磨房》《龙生的苦情》,满禾、满全的《受尽磨难的陈中三》《九宝大山》,吴银龙的《陈世美》,吴行积、吴富浩的《凤姣与李旦》,吴朝堂的《松梁歌》《添粮歌》等。这些歌师所作的歌,目前流传下来的仅有几部,绝大多数已散失。

除了《歌师传》中所记歌师外,在侗族民间还有不少著名歌师,如黎平肇洞寨的陆大用、宰拱寨的吴朝向(别号“万麻”)、坪寨的吴堂应;榕江车寨的乃告化、杨志太;湖南通道中步寨的杨发林,甘溪寨的吴昌盛,高步寨的吴国宝、杨盛斌、杨成旺,牙寨的石银万;从江龙图宰门寨的梁维安、曹利寨的吴金随、贯洞寨的张讽干;龙胜蕨境寨石戒福;三江匡里寨的李发马等等,都是侗寨有名的歌师。[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