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民间信仰?

什么是民间信仰?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土族人治病、祈雨求晴、护青苗、防雹灾、祈求平安、解决疑难都要去请这些神佛。土族崩康(三)民间祭神活动互助土族以村庄为单位,每年要举行若干祭祀活动,规模较大、较隆重的有跳“”“斯过拉”、龙王山祈雨等。
民间信仰_中国土族

第四节 民间信仰

除了萨满教、藏传佛教、道教信仰外,土族地区还有很多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明显受到了藏族多神信仰和汉族民间信仰的影响,而青海互助、民和、同仁等地的土族民间信仰也并不完全相同。

一、互助土族的民间信仰

(一)地方神信仰

青海互助土族村庄的喇嘛庙中除供奉藏传佛教佛像外,还供奉一些地方神,如德松桑吉佛(即三宝佛)、尼答克桑(三台护法佛)、柴俩布桑(山神)、丹木煎桑(羊头护法佛)、斯典贡保(救世佛)、路易加勒(老爷)、勒木(骑骡天王、也称娘娘)、齐尔加(牛头护法佛)、丹木陈(马王爷)、卓勒玛(绿脸菩萨)、卓勒卡尔(白脸菩萨)等。土族人认为这些神佛能保平安、降福祉,遇有疾病、灾难、疑难时,或经由“颠真”(或写作“什典真”,即巫师)向神佛祈祷,或将神佛神像抬到家中治病禳灾。

勒木、路易加勒、尼答克桑、柴俩布桑及丹木煎桑是土族地区常见的地方神img114,土族村庄大都供有这几尊神。新中国成立前,土族人治病、祈雨求晴、护青苗、防雹灾、祈求平安、解决疑难都要去请这些神佛。其中,勒木、路易加勒是供在村落小庙或喇嘛寺院中的白脸泥像。求神治病时,由患病人家找4个人到庙中去抬这两个神像中的任何一个。抬神像的这4个人必须是男子,又必须不是居父母之丧的,不是家中正有产妇的人。他们到庙中后,先在神像前点灯磕头,然后用小轿将神像抬到病人家中供起。病人家中要点灯、煨桑,然后磕头求问,例如问病是否能好,是什么病,是否请“苯伯子”念经或求药,或应该做些什么功德。问话都只用“是”或“否”来回答。他们认为如果回答“是”,神像便要向前倾,抬神像的4个人便也随神像向前动;如果是“否”,神像便要向后仰,抬神像的4个人便也向后退一步。当然,神像的前倾或后仰,抬神像的4个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勒木、路易加勒祈雨求晴时,也是由4人抬着神轿到河中或泉水处,在水中转几转,向神像磕头煨桑,问它要在这里坐几天,问法和答法与治病时相同,然后停放在水边,舀一瓶水放在佛像前,磕头煨桑,给泥神像盖上席子等遮雨物。

尼答克桑、柴俩布桑及丹木煎桑,都是供在庙中或某些人的家中,形状如铁矛,矛杆上点缀有许多布条。3位神的外形都相仿,作用也相同。这3位神只有“颠真”才能请来。将神请到家中后,必须由“颠真”两手抱着神矛,病人家中磕头点灯煨桑,然后才能问话,问的话与请勒木或路易加勒时相同。如果回答“是”,神矛便在“颠真”手中摇动起来;如是“否”便静止不动。问完话后病人家中便按其指示去处理。当然,神矛的摇动与否,“颠真”是起决定作用的,病人家中对“颠真”的报酬是留他吃一顿好饭,病人好时再送礼物致谢。

(二)村落宗教设施

在互助地区的土族村庄中,常见到一些人认为可以防灾挡雹的“拉什则”“崩康”和“苏克斗”等宗教设施。

“拉什则”又称“俄博”,是山神、土地神所在之地,多设在高山、山谷、路口等处。用鹅卵石垒成,设有四方木架,架上插许多木制刀、矛、剑、松柏枝等,同时还系有白羊毛、哈达、红彩绸等神物。“拉什则”在土族地区十分常见,土族人相信“拉什则”能阻挡恶风邪气,保佑地方平安。农历正月初一,所有村民都去“拉什则”祭祷,平时每月初一、十五也有人去煨桑、点灯、烧香致祭。每年庄稼收割后,一般有一次大型献牲酬祭活动。

img115

土族俄博

“崩康”意为十万佛像亭,是土族居住村落的标志。“崩康”是一个四方形的亭子,四周有许多根圆柱,中间是一个土砌的没有门窗的土屋,里面放着三四千个一寸大小的泥佛(土语叫“沙沙”)。土族人相信它既能挡住冰雹灾害,又可保佑一方平安,因此一般将其修建在大路旁、山坡上或村子中间。装“崩康”时,要请寺院的喇嘛来念经和主持仪式。每月的初一、十五,常有土族老人绕着它口诵六字真言。

“苏克斗”为挡雹台,多设在山顶、关隘、峡口等处,是高约五六尺到七八尺、直径四五尺的圆锥形土墩子。“苏克斗”由活佛设立,土族称之为“安镇”,有挡冰雹和保平安的功效。土墩子下面埋有镇邪之物,多为黑碗、黑盆、刀剑、黄刺橛、柏木桩、破褐烂毡片等凶器污物。若安大型镇,则用磨盘、水轮、车轴、缸碗盆、白狗、白公鸡、马头、蛇、各种粮食、百泉水、千家火及破褐烂毡片等,每种镇物都有其特殊的功能。

img116

土族崩康

(三)民间祭神活动

互助土族以村庄为单位,每年要举行若干祭祀活动,规模较大、较隆重的有跳“”“斯过拉”、龙王山祈雨等。

跳“”指法师做道场。互助土族一些村庄的村庙里供有龙王等从汉地传入的神img117,每年要请“波”(即法师)跳“”,祈求神灵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要举行3天,其主要仪式有升幡、请神、跳神舞、放幡、卜卦等。仪式由一位大法师(土族人称其为“完善”)主持,另有6名法师参与。届时,全体法师头戴女人假发,垂辫于背,身穿花裙,在神殿里击打单面扇形羊皮鼓颂经,庙倌在神像前点灯、煨桑、焚化香表、磕头,村民们在神殿前竖起一根粘挂着彩色纸旗、纸幡、长约10米的幡杆,露出地面三丈三尺,埋地一尺八深,寓意三十三天界和十八层地狱。据说,杆顶飘扬的彩色纸旗是用来招请众神的;杆顶部套着的圆圈叫“南天门”,是供众神出入的;“南天门”下有一纸旗叫“万神台”,是众神就座处;从“万神台”到殿内拉着一条挂满彩色小纸旗的细绳,是殿内神与外来众神往来的通道。另外,从杆上拉一绳于一旁,上挂三面纸旗,分别代表佛教、道教、神教。幡杆升起来后,举行迎神仪式,“完善”、法师左手持“响刀”,右手握“神鞭”,在前“驱邪”开路,村民们抬着神轿跟在后面,二位法师跟着神轿击鼓颂经。到选定地点后,点燃麦草堆,颂经化表,占卜,如卦象吉,则认为神灵已降临,整个队伍返回到庙内。迎神之后,天快黑时,举行“请亡”仪式,在庙门外立一粘有白纸旗花的杆子,供上亡魂牌位,然后法师击鼓颂经,请本村各家亡灵前来会场上受祭祀,看鼓舞。

“”的最后一天晚上,法师们要给众神敬献整猪、香烛、油灯、净水、食品、哈达、念珠等物,并向幡杆上各旗所代表的众神,禀报整个活动中献祭的物品,请众神享用,祈求众神赐福当地。然后,众法师击鼓跳神舞,或一人独舞,或双人对舞、或集体群舞,其动作主要有舞鼓、旋转、打尖脚、鸭子步等。大约跳两三个小时后,大法师等人到选定的某地去招魂,招魂时在方斗握把上置一小瓷瓶,瓶口插七炷香,法师作法,勾来一童男魂(瓶倒认为魂已勾来)酬神。为了避免自家孩子的魂被勾掉,跳“”期间,村民们都给男孩佩戴一个装有蒜、五色粮、五色布条的小红布袋。招魂之后,法师击鼓念经,将已经取下来的纸幡、纸旗在院中堆成“一”字形点燃,众人叩头,恭送众神归天,然后放倒幡杆。最后是送亡,大家在庙门外,朝自己家祖坟方向,焚纸叩头,请亡魂返回阴府。“”会结束时,有的村民请“完善”施法卜卦,凡求卦者都一一跪在法师前申述求卦原委,法师看卦象指点迷津,教禳解之法。

img118

互助土族法师舞

“斯过拉”,土语,意为转山,是互助土族地区的村庄在每年农历五六月间举行的祈佑丰年的宗教活动。转山前,须先向村中诸神佛问是否可以转山及转山需要什么东西。有些村庄转山时每一家都要出一个男人,没有男人的人家也要找一个男人代替,而有些村庄男女皆可。转山需择吉日,届时,由从寺庙中请来的喇嘛为前导,众人随其后抬着护法神箭、龙王轿、娘娘轿、二郎轿,背着佛经,擎着五色彩旗和绘有佛案的大纛(土语叫“夏达尔”),敲锣、打鼓、吹海螺、唱道歌,绕本村或数村地界一周。“斯过拉”队每经主要山口、山峰时,以神物(如黑碗、柏木橛、刀等)安镇禳灾避煞。

龙王山,土语称“赤列布”,土族人视其为神山。过去,每逢旱年,互助、大通地区的土族群众便往龙王山祭祀龙神祈雨。届时,各地以村落为单位,抬着地方神神轿或护法神箭,擎着彩旗、柳条、巨纛等,排着长队,口诵祈雨道歌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向龙王山出发。途中遇清泉、湖泊,须化表焚香。到了龙王山神湖后,众人面朝神湖列队跪拜。主祭人煨桑、上香、化表、施食子,法师施法,众人齐声祷告。主祭人将系有绳子的瓶子浸入湖中,汲取湖水。返回后,将护法神箭和湖水一同供于村庙,点灯、上香、叩拜。

二、民和土族的民间信仰

民和土族的民间信仰比互助地区更为复杂,他们除了信仰众多的地方神外,还供奉各种家神,是典型的多神信仰。这些民间神在土族地区根基深厚,影响广泛,远远超过了制度化的传统宗教。

(一)地方神信仰

民和土族村庄基本上是由家族村落发展起来的单姓村,大多数村庄都修有一个共同的神庙,有些村庄还另建有喇嘛教寺院。村庙里供奉着庙神,当地百姓叫“方神”(即保佑村庄平安的地方神)。各村的“方神”数目不一样,有一个的,有两个的,也有三个的,其中有一个必然是本村庙中特有、其他村庄所没有的。如九天圣母娘娘、摩劫龙王、水草大王、四郎爷、黑池龙王、锁劫大帝、显圣大王、阿姑娘娘、黑虎大神、豆娃娘娘、文昌爷、寺主爷、五郎爷、坐神爷、青马督司、土神爷等,这些庙神一般又被本村的村民尊称为“老爷”。有的村庙除供奉“方神”外,还供本姓祖先,如秦家的“秦五十八老倌”,鲍家的“铁别帝帝”(藏族爷爷)等。

在各村落供奉的“方神”中,九天圣母娘娘、摩劫龙王、四郎爷等供奉的村庄较多,其信仰圈和祭祀圈较大,影响较为广泛。

九天圣母娘娘,全称为“九天威方太乙圣母元君”,当地百姓称之为“娘娘爷”,在前河、杏儿、官亭和中川等地多处供奉,其总庙是峡口的桑布拉庙(总庙与其他庙无隶属关系)。据说,九天圣母娘娘原本不是三川的神,而是从甘肃永靖县接唐寺“偷来”的。当地传说,峡口乡面草沟的麻布匠到永靖织麻布时,身披麻布(隐身),脚穿铁铧(消除脚印),才将神像偷到手。偷到面草沟后害怕人少保不住,就给了桑布拉。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九天圣母娘娘接唐寺来回走”的传说,桑布拉人把“接唐寺”视为九天圣母的娘家。九天圣母娘娘虽是一位女神,但在民间传说中,其道行、法术及威力却胜过其他神img119,其总庙的禁忌也相对较多,女人和身上不洁的人不得进入庙门。新中国成立前,骑马经过该庙宇时,必须下马牵马过去。

img120

土族地方神殿

四郎神,全称为“积石山佐保护社稷四郎通雨大王”,当地百姓称之为“四郎爷”“阿热帝帝”(意为河滩爷爷),主要供奉在官亭镇、喇家、吾石、结龙等村庙,以及甘沟、前河、中川等地的个别村庙。据说四郎神的本庙在黄河南岸积石关口(现今关门村),也是清朝中期被一个吕姓人偷来的。土族民间关于四郎神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说是明代一位皇帝的四皇子,因犯罪被贬到积石关,死后被封为神,享受百姓香火;另一说是明代一位镇关将军,在任时为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好事,死后被人们奉为地方神。

img121

四郎神

摩劫龙王,全称为“红石宝山摩劫威灵龙王”,在中川、赵木川等地多处供奉。当地传说,很早以前,摩劫龙王管辖的地方遭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摩劫龙王为拯救百姓,上天庭向玉皇大帝要雨,玉皇大帝不答应,龙王情急之下扳倒了南天门的水缸。顿时,天降倾盆大雨,百姓得救了,摩劫龙王却被倒下的水缸压瘸了腿。因此,百姓称他为“没脚龙王”,“摩劫”二字就是由“没脚”同音转化而来。至今,摩劫龙王的替身“法拉”在纳顿会上发神时,都要瘸着一条腿,以突出摩劫龙王的形象特征。

民和各土族村庄的“方神”,男神多戴金冠或纱帽,着龙袍,蹬朝靴,脸谱为红、黑两种,留须,穿绿袍或红袍,神态威严。女神戴凤冠,饰霞帔、云肩,娥眉杏眼,神态庄重慈善。各村“方神”的职司十分广泛,以驱雹、赐雨、治病、赐福、保平安为主,村民们常就吉凶、祸福、盈亏、丰歉、平安、求财、疾病等事向其问询、许愿,祈求护佑。

(二)家神信仰

土族称家神为“切康”,意为“家中供奉的神堂”,是家族保护神。土族家神的种类很多,大多数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部分是家族中出家为僧的先祖请来的,其过世后该护法神成为家神。绝大多数土族人家将家神供奉在祖屋的上房、或少有人进出的北房与西房之间的隔屋。土族家神有黑马祖师、骡子天王、羊头护法、牛头护法、白马天将、丹煎他母爷、他母爷等。其中,丹煎他母爷与他母爷据说是喇嘛神,必须家中有人当喇嘛方可供奉,每年农历除夕至正月十五日展开,其他时间卷起。

黑马祖师,土语叫“个尔尼帝帝”,意为“家里的爷爷”,是中川乡辛家、安家等一些家族供奉的家神。其像为条幅式的画,画中有一武将骑着黑马昂首站立,武将面目清秀,有三绺长须,披发过肩,身穿长袍,手持双刃利剑。马前有一武士打着狻猊战旗,马后有武士10人,皆穿盔甲,手持兵器。

骡子天王,藏语称“贝丹拉莫”,在汉文佛经中译为吉祥天女。部分土族将其作为家神供在祖房的佛堂中。骡子天王的画像多绣在唐卡上,其形象为头戴五头骷髅冠,面如蓝靛,双眼暴突,右边耳环为狮子,左边耳环为蛇,口中咬着夜叉,右手执两头饰以金刚的短棒,左手托脑盖骨,脐上画有太阳,骑一匹健骡,是一位形象可怖、法力高强的女神。

羊头护法,土族称为“枯虏丹箭”神,据说原来是官亭悟释寺的护法神,其形象为愤怒羊首,舌头伸在外面,骑着山羊。该神在中川乡文家自然村文家、铁弓自然村王家、杨家自然村张家等家族中供奉。

土族人认为,祭祀好家神,能保护家庭财产和家人平安。因此,除了每月农历初一、十五烧香点灯,年节上供外,每隔若干年还要举行一次大祭。届时,须请法师跳舞请神,点香烛,烧黄表纸。这时可向家神求问一些问题,如年成如何、家宅人口平安与否等。

除了上述家神外,土族还有狗神信仰。乐天《青海之土人》一文记载:“土人信佛,每家必有神龛,尤信奉狗头精,所以若到土人家去,主人不愿给你的东西,不敢随便拿去,因为拿去主人不愿意给的东西,他们的神狗头精必跟上去作祟,使你生病,或家中闹鬼,以致你拿去的东西送回去后,才得安然。”此外,极少数土族人家还养有家鬼,土语叫“都古里”,据说养家鬼的人原是羌人。

(三)村落、家庭的宗教设施

插牌,土族村落用来阻挡冰雹、保佑禾田与地面平安的宗教设施。土族居住的地方多在山谷间,耕地也多半是山地,庄稼收成受气候影响较大。所以,有些村庄在较高的山头上常立一个土堆来镇压地方,阻挡暴雨。具体做法是请阴阳师将一块画有道教符文和狗头的柏木牌,连同一个画有符文的碗,并伴有砖、羊毛、五金、杂粮、各种花、茶叶、棉花等物一起埋在地下。上面堆成土堆,插上十字形草把,草把中间挂一写有“勒令封山神把守地界”的牌子。这个牌子,土族人认为可阻挡暴雨、冰雹,保佑禾苗成长。

民和土族地区也有“俄博”和嘛呢堆,大多在土族居住地方的三岔路口或山豁口处。“俄博”的立法、效能与插牌相仿,在地下埋与插牌同样的事物,上面堆满石块,石块上插着柳条、矛、弓箭和写有经文的布条。“俄博”有阴阳师立或喇嘛立的两种,据说效力相仿。

img122

插牌

雷台,在土族村落的村口或个别土族村民的住宅门口,有时能见到一个小土台,土族人称为“雷台”,认为它能镇压邪魔鬼怪,保佑家宅或全村平安。立台时须请阴阳师,立台的方法与插牌、“俄博”等相似。

“崩巴”,土族家庭的镇宅神物,主要保佑家宅平安,镇避地方邪气。它是用一个没有上彩釉的陶罐,里面装有青蛙、蜈蚣、槟榔、穿山甲、石燕等五腥,麦、豆、青稞等12种粮食,12种药料,10样大补的药材。埋“崩巴”时要选好日子,上香、点烛、烧黄表,由喇嘛或阴阳师念经,埋在院中,埋着“崩巴”的地方不许人踩。因此,许多人家的“崩巴”上面修有一个小土台,台上种花。每逢迁居新宅院时,必须请喇嘛或阴阳师埋一个新“崩巴”。据说经过相当年后成道的“崩巴”可以化为一罐清油,没成道的便一无所有。

(四)民间祭祀活动

民和土族也是以村庄为单位,每年举行很多酬神祈福、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如每月初一、十五,嘛呢其们要到村庙念嘛呢经;春季要举行祭神农仪式;按照规定年限给庙神“装脏’;纳顿会期间要隆重祭神;农历九月要举行安神活动等。其中,庙神“装脏”、纳顿会期间的祭神及九月安神活动是当地规模和影响较大的祭祀活动。

1.“装脏”仪式

为了保持众庙神的神性与灵气,民和土族村庄按照各自的年限旧例为本村的庙神定期举行“装脏”仪式。“装脏”就是把神像原来所装的旧脏腑去掉,换上新的。各个村庙为庙神举行“装脏”的时间不一样,“装脏”用的物品也不一致,主要分“臭脏”和“香脏”两种。臭脏指用动物装脏,主要用马蜂、喜鹊、蛇、麻雀等动物。香脏指素脏,主要用佛经、香油、五谷粮食等物品。在地方神“装脏”中,二郎神、四郎爷、摩劫龙王等是臭脏,黑池龙王、娘娘爷则是香脏。

img123

宝盖

“装脏”活动由法师主持,法拉、阴阳师(简称阴阳)和派头们与其相配合,包括装脏、开光、坐洞等仪式。“装脏”时,先由专门邀请的画匠将神像开膛,取出上一次的“装脏”物品,将事先准备好的马蜂、蛇、喜鹊、麻雀等物装入神像内,这些动物必须是活物。装法是头部装马蜂或者马蚊,腹部装石燕、太极石、十二精药、七种明香、竹子24节(代表24节气)、蜈蚣、海龙、海马等,下腹装一条蛇、一只喜鹊和一只黄雀。在画匠“装脏”的过程中,法师在一边敲着神鼓,一边唱《三教明主歌》《三光四带五苗》《二十八宿》等土族传统古歌。

“装脏”结束后,法师用箭、毛笔、钢针、火种、一杆秤、一面镜、毛巾、木梳、红线等为庙神开光点珠。开光时,法师问一句,阴阳师和画匠即挥笔点珠,众人在旁附和。晚上,大派头或庙倌悄悄背上“装脏”后的庙神,将其藏到山洞里。土族人认为,新“装脏”的庙神需坐洞修炼,才能获得法力。庙神坐洞期满后,派头和村民们请来法师、法拉和阴阳师(简称阴阳),在村庙前竖立一杆二三丈的木杆,杆顶上升起两条各一丈长的黄白色“宝盖”(纸幡),村民们向帐房香案的神轿磕头祷告,法师敲着羊皮鼓,边唱边跳,阴阳也开始念经。此时,法拉开始“发神”,他手持法器,身穿法衣,双腮插钢钎,又舞又跳,奔向山沟寻找神像。据说法拉一般都能准确地找到藏神像的地方。找到神像后,村民们敲锣打鼓,虔诚地用神轿将神像请回来,供在神庙外预先准备好的香案上。神像被请回后,村民们磕头点香,放鞭炮,烧黄表纸,供献蒸饼、清水、鲜花等物品,举行献牲仪式,然后焚烧宝盖、钱粮,将神像抬回庙内供奉。至此,神秘而繁缛的“装脏”仪式全部结束。

2.纳顿节祭神

纳顿节是为报答神恩、酬谢神灵而举行的,其祭神活动十分隆重。一般来说,各村纳顿节小会那天,村民们就要请“老爷下庙”,将二郎神和本村的庙神迎请到纳顿会场中。在迎请二郎神时,每经过一个村庄时,虔诚的村民们都要在路旁设香案迎接,点香烧纸,燃放爆竹。有病的人还跪伏在路中央,让二郎神轿从他们头顶经过,希望借助神的庇护,能早日康复。二郎神轿到达会场后,众人拈香烧纸,放鞭炮,将神轿供在香案的正中央。然后,各户人家陆续来到会场,烧香磕头,敬献大蒸饼、清油、酒、宝盖和钱粮等供品。

img124

许愿

在小会这一天,村民们还要就祛病驱灾、求子、祈福等,在二郎神和庙神前许愿或还愿,祈求神灵的护佑。纳顿会上许愿的祭品,必须是健壮无缺陷的大公鸡或羯羊。仪式也比较简单,许愿者既可在神帐前烧香磕头,默默祈祷,也可以提前带大公鸡和羯羊前来许愿。许愿时,一般由庙倌或大派头代言,向神传达许愿人的心愿。如果许的愿望实现了,就需还愿,还愿的祭品一般也是大公鸡或羯羊。许愿或还愿时,大派头要在鸡或羊的头上倒酒,如活牲摇头,就表示神已喜纳,如多次倒酒仍不摇头,就需另换一只。许愿的村民将大公鸡或羯羊在神前供献之后,便带回家宰杀煮熟,将鸡心或羊心拿来“破盘”。大派头拿刀将鸡心或羊心剖成两半,扔到盘里,如两瓣心一正一反,就说明神喜纳,如不是,就再扔,直到扔出一正一反的情形为止。除此外,供献人还要带羊蹄、肝、肺或鸡头、爪,还有一些肉汤来向神献祭,肉汤往往泼洒在神案前,其余食物则由在场的人分享。

此外,有些村庄要在小会这一天举行嘛呢会,嘛呢会由村里男女老人组成,以老年妇女为主。整整一天,他们要在村庙内念诵整本的《麻尼干本》《地母经》《太阳经》《太阴经》等,磕一百单八个长头,以示对神的虔诚。

3.九月安神

纳顿会结束后,有些村庄要在本村村庙内将庙神重新安置就位。届时,请法师来作法安神(有的村庄请阴阳师布醮安神)。如桑布拉村在农历九月初九安神,辛家村在农历九月十六日安神。

img125

民和土族法师舞

安神仪式分为请神、飨神、送神三个步骤。届时,法师要在神殿前立幡杆,扎神棚。幡杆高约七八米,顶端插着鲜花,下面套着白纸剪成的小圆轮,接着系一条画有七星图的白纸条,其旁系彩色布条,拴一小水瓶,七星图下挂一条长三四米的白色大宝盖。幡杆上的每一样东西都有象征意义,如七星图象征天界,小圆轮象征万民伞,小水瓶里的水象征给神敬的茶,彩布条象征五色,长纸幡象征到天界的路等。神棚是用木棍扎起来的一个方形木架,长约三四米,宽约二三米,顶上铺着树枝,四边贴着法师剪的中间为梅花、骆驼、鸟、车子等各种图案的纸花。

法师请神时须唱《五色莲花曲》,此曲共分5段,分别唱青、红、皂、白、黄五色莲花。青为“请”的谐音,唱莲花,即请神。青莲曲的歌词与红、皂、白、黄莲曲歌词基本一致,只需改换颜色即可。《五色莲花曲》唱毕,法师开始吟唱另一请神曲,众人在旁应答。

请神完毕后,举行献牲活动,将事先准备好的健壮无缺陷的白色羯羊牵进来,给羊搭红。其中年长者跪在最前,手握木卦占卜,同时小派头向羊背上倒清水,如卦象吉,祭祀羊浑身一抖,表示神已悦纳,羊被拉去宰杀,煮时不能放任何调味品,煮熟后敬神,意为飨神。飨神之后,大派头将肉和汤分给众人食用。众人食用结束后,送神仪式开始,法师甩动长鞭将请神前挂在神棚边的纸花、纸幡一一击落。村民们将打下来的纸花和纸幡拾起来,并取下所有的纸幡、钱粮焚化。打完纸花后,法师站在幡杆下,唱送神曲。然后降幡杆,焚烧钱粮黄表纸,祈求平安。村民们在立幡杆的地方挖一小坑,法师往坑里扔一块砖头,一边扔一边说:“病痛灾难都压下去了。”村民们在旁应和:“压下去了。”然后将坑填满,以示安土。安神活动就此结束。

阴阳师(简称阴阳)安神的仪式与以上大同小异,只是阴阳师请神时在纸上写满所请的各神的名号,然后诵念《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一部》《大圣母孔圣王尊经一部》《玉清无极尊真文章大洞仙境一部》等各种经文,飨神仪式结束后将写满神号的纸与宝盖焚化。

三、同仁土族的民间信仰

同仁年都乎、吾屯土族除了信仰藏传佛教外,还信仰苯教。各村有数名至数十名“苯伯子”,他们留发辫,念经时不穿裤,穿大裙,忌吸烟,可以娶妻生子。平时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应群众之邀去各家念经驱邪。每年集中诵经8天,以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吾屯土族还尊崇“拉哇”(即法师),“拉哇”敲击龙鼓驱鬼逐魔,参与并主持“六月会”和跳“於菟”活动。各村高坡山冈均设有木架的“拉什则”,凡遇吉日,信仰者多去煨桑、放禄马等。

img126

画好的於菟与法师

在同仁土族中,年都乎村的民间信仰活动较为丰富和独特,具有典型性。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年都乎村要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包括念经、“邦”、跳“於菟”等。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初七,年都乎村的法师在苯教寺庙中念平安经,感谢神佛在本年度保佑村里平安、丰收,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从初九到二十,年都乎寺的僧侣们在活佛主持下念平安经,而村里也要将六字真言经和平安经平均摊派到各家各户,除了学生和干部外,所有人都要参加。

农历十一月初八、十二、十四、十九日,年都乎村的村民们要举行4次“邦”活动。初八早晨,头年选的人家要将山神庙中的二郎神塑像请回家中供奉。法师预先剪裁了很多“克特日”(符纸幡),在制作“克特日”的同时,还派几个人去村里收取“邦馍馍”。“邦馍馍”是用穹锅做的,先将和好的面在家人尤其是病人身上粘吸,然后放入锅中烤制成中间有孔的馍馍,堆放在二郎神像前的净台上,再把“克特日”插在馍馍上,在神前供奉一夜。晚上,村内青年男女携带着馍馍、哈达、酒等物集中到举行“邦”的人家,将所带物品放到佛像前的供桌上,然后按性别分坐在两边。法师挑选6名男子,分持奶茶、酒、线香、“邦馍馍”、酥油灯等6种物品,围圈站立,依次回答法师的问话,如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你汉语说的好还是藏语说的好、你有没有相好的等。十二日、十四日和十九日的“邦”活动与初八日的大体雷同,只是十四日的“邦”在主持法师家举行,十九日的“邦”在山上的二郎神庙中举行,只许村中男子参加,女人不得上山。十九日的“邦”除了问答、唱拉伊外,还确定第二天跳“於菟”的7名人选。届时,青年男子们到法师前报名,法师根据年龄、体质等状况选择人员。“邦”活动结束后,法师宣布人选名单,7名“於菟”人选向二郎神磕头,与法师一起留在庙里。

年都乎村的人们认为,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日是“黑日”,是疾病流行、野兽出没的日子,因此在这一天要跳“於菟”,驱邪逐疫,求得全村平安。“於菟”仪式大约在下午两点开始。跳“於菟”的7名小伙子脱去上衣卷起裤腿,裸露上身及大腿,用庙内积攒下来的香灰涂抹全身,再由村内画师用墨汁(以前用锅底烟垢)在其脸部、上身和腿部绘以虎豹斑纹,并用白纸条扎起头发,向上竖立。化完妆后,法师头顶五佛冠,手执羊皮鼓,其助手执锣,“於菟”们面向二郎神排成两列单膝下跪于殿前,两手竖持一根约2米长、插有“克特日”的柏树枝。当年庙倌则给“於菟”口中灌酒,法师和助手在殿前下跪击鼓敲锣诵经,之后起身拜四方位,法师出殿门后用酒瓶向“於菟”灌酒,“於菟”饮酒后与法师、助手一起不再说话。饮酒后,众“於菟”起身随鼓点在殿前垫步吸腿跳舞片刻,接着出庙,在庙外场地沿顺时针方向绕一周。等跳到路口,鞭炮及枪声鸣响,五个小“於菟”沿便道跑下山丘,两个大“於菟”和法师、助手随鼓点缓缓跳着舞步下山。小“於菟”则跑到年都乎古城的西北角,攀墙而上,上到城内人家屋顶,分南北两路,从墙上翻越进入城内人家,在人家中单腿蹦跳。如果家中有病人,他们一定要从病人身上反复跨越几次,表示祛病除邪。他们将人家预先预备好的羊肠、羊肉等用嘴叼住,并用柏树枝将“邦馍馍”串起来,再翻墙进入下一家。由于串的“邦馍馍”太多,有专人提着布袋跟在小“於菟”后边,串满柏枝就收集到袋子中。在临近法师家时,小“於菟”们要有意绕行,绝对不可进去。即将接近东城门时,小“於菟”和大“於菟”、法师等会合,并列为纵队。此时,村民们又鸣枪放炮,齐声高喊,“於菟”们像受惊一样飞速冲出城门,跑到年都乎河边,将柏枝和所串的邦馍馍都扔进河里,用河水洗去斑纹,然后开口说话,将衣服穿戴整齐后回村。村民们在沿途燃起火堆,参加跳“於菟”的人从火堆上跃过,法师和助手则在城外另一地点燃火烧符,亦开始说话。之后,众人回家,整个“於菟”仪式就此结束。

img127

从二郎神殿出发的众“於菟”

四、甘肃土族的民间信仰

甘肃土族地区的山顶、山垭壑也立有俄博,其俄博分为木头俄博和石头俄博两种。祭俄博的主要内容是煨桑、插箭和献牲。“插箭”俗称“插俄博杆子”,做法是砍一根一丈多高的幼树,剥去树皮,在杆上涂上红色或黑色斜纹,拴白羊毛或红布,祭祀时插在俄博的杆丛中。献牲是将活羊、活鸡拉到俄博前放生,有的将钱币丢进俄博,以示虔诚。石俄博用石头堆起,凡行路之人,从不远处捡起石头垒在俄博上便算祭奠。

农历六月初六,土族地区有向山神、龙王献羊,祈求保佑庄稼免遭雹灾、平安丰收的习俗。届时,以村庄为单位出一只羊,村民们牵着许给神的羊,到附近高山上煨桑祷告。先将羊清洗一遍,然后用冷水淋羊,若羊打颤,便认为神悦纳了,将羊宰杀,用大锅煮,开锅后将羊的心、肝、肺、血块、小部分肉块及肉汤向四面泼洒敬神。献羊时,有时要请寺院喇嘛念经。

土族家庭佛堂的侧墙上供有“央巴日”,它是一根二尺来长的木棒,上系哈达、红布、如意结等。家中每出售一头牲畜,都要从这头牲畜身上扯下一缕毛,如鬃毛、尾毛,在牲畜头上、口中缠一下后,系在“央巴日”上。平时或节日并不祭祀,只有嫁姑娘时用做“留阿样”的仪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