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族丧葬礼仪中的宗教活动

土族丧葬礼仪中的宗教活动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土族日常生活和社交礼仪中,处处都体现出这种老少有序、长幼有别的美德。
交往礼仪_中国土族

第二节 交往礼仪

礼仪是土族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反映了土族社会生产、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土族的文明程度、文化素养和社会风尚。土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也是一个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崇尚礼仪的民族。土族人民非常重视社会公德,注意社交礼仪,讲求人与人之间论资排辈、大小有序、男女有别,彼此以礼相待。

一、敬老礼仪

尊敬老人是土族的传统美德。在土族日常生活和社交礼仪中,处处都体现出这种老少有序、长幼有别的美德。土族对一个人道德品质好坏的衡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他对老人是否尊敬和孝顺。反之则被认为是不能够信赖的人,而拒绝与其交往。

居家休息时,土族老人坐在堂屋炕里手的中心,其他人都按辈分年龄依次而坐,不得僭越。一日三餐都由媳妇、女儿将茶饭首先递到老人手里,斟茶、斟酒先从老人开始,盛饭时也是老人优先。年轻人和老年人说话时,要语气委婉,态度和蔼,专心诚恳,不顶撞老人,不随便叫老人的姓名。晚上,如长辈出外晚归,下辈坐等,不提前去睡。清晨,老人尚未起床时,媳妇或女儿就将滚烫的清茶奶茶端至枕边,名曰“空茶”,老人喝了空茶才起床。骑马走路,遇见老人或长辈,须下马问安,让老人或长辈过去后才能上马,如遇同路,又须先行,则先向老人或长辈告罪后才能上马或先行。老人有病,子女侍立炕边,端汤奉药,丝毫不会懈怠。家中大小事情,小辈更是不会私自做主,而是请教老人后再作定夺。

在日常生活中,土族群众都会把第一杯酒、第一碗菜等先敬给长者,而且在老人没有开始吃饭的时候,其他人一般不允许先吃。坐着的时候看到老人来了需要起来让座,或者是来人过去了以后才可以坐下。赴宴时,首先要让老人先进门,入席时须将老人让座于上位,先请老人动筷才可以开席。走的时候也要老人在前面走,年轻的走在后面,否则会被视为无礼。父子、岳婿、舅甥之间不猜拳、不弈棋,与旁系长辈或长者猜拳,须将左手撑于右肘下,表示尊重,等谦让后方可单手猜拳。平时无论在炕上或庭院,他人不许从老者近前横过,而要绕后走过去。晚辈见长者进门进屋都要起身让座。村里年老者有病或其他事故,子女亲属会精心照料,村人和亲戚也都前去探望。即使是以前曾结仇怨的老人,在患病或死亡后也要看望或吊丧,遵守“生不结仇,死不结冤”的世俗格言。

土族传统的敬老习俗还表现在给老年人贺寿上。旧时,一般家庭情况较好的都会给家中年过半百的长者准备“斡东”(即火葬时亡人的灵轿)或棺材、寿衣做寿,请活佛和喇嘛诵平安长寿经,禳解灾难,解除苦难。届时,众亲戚邻里都要前来祝寿,这种礼仪被称为喇嘛加拉。凡已行过此礼者,一般日后不再参加劳动,不料理家务,不问世事,只诵经和斋戒,专修来世,以表示超脱凡尘。近代以来,做寿者虽然也很普遍,但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凡做了寿材、斡东者都举行仪式,但贺寿的只有亲朋好友和邻里四坊,不一定举行宗教仪礼,旧时那种被称为活丧的礼仪已经逐渐减少,贺寿更多的是在轻松、喜庆的气氛中进行。在民和三川地区,有些土族人家依旧非常讲究给老者过七十三和八十四大寿,而且规模和场面都比较大。一般准备阶段需一周时间,而待客都会在三到四天之间,其中第一天是款待前来念经的喇嘛和嘛呢其(土语,相当于汉族的居士,为吟念经文的老者的俗称,多为女性,届时都身着长衫),第二天是款待亲朋好友,第三天是款待本家,第四天是谢厨。待客的具体情况视家庭条件而言,有的人家甚至会将这种宴请活动持续四五天以上。

二、待客礼仪

土族热情好客,土族民间常以“客来了,福来了”称誉自己民族好客的良好风尚。如果去土族人家做客,不论相识与否,都会受到热情招待。家中来了客人,不问“你来干啥?”或者“有什么事?”也不问“吃了没有?吃不吃饭?”他们认为这样是缺乏教养和没有礼貌的,而是热情地让客人坐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大炕的上位,用碗倒上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锅馍馍”。不论客人吃与不吃,都要手脚麻利地上茶上馍,并一再热情地让客人吃喝。给客人敬饭时要用双手端碗,举至与眼相平,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在款待客人时,不用带有裂纹的碗碟、长短不齐的筷子和掰开的馍,凡事特别讲究一个圆满如意。在举行各种仪式时,说话之前要先向对方敬三杯酒。迎送客人要躬身作揖。客人告辞时,主人则送到大门外,让客人先出门,主人随后跟上告别。酒宴上排位定坐,亲戚间阿舅为大,家族间以辈分高者为尊,乡邻朋友则以年长者为上,同辈间要尊重未婚姑娘和弟媳妇。

在一些土族地区,若来客为贵宾,桌上还要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吃羊肉时,羊尾巴朝着贵客,羊的五岔骨要让给最尊贵的客人。吃猪头、羊头时,眼睛和舌头都要敬给长辈。喝酒时,要从长至幼依次向客人敬吉祥如意的三杯酒,客人接过酒后,用右手的无名指蘸起酒向空中弹三次,意思是敬天、地和祖先,然后喝干。喝酒除用唱酒曲敬酒外,还可划拳。在可以划拳的范围内,晚辈在划拳前要向长辈敬一杯,以示歉意,划拳时始终手心向上,手背向上被认为不敬。平辈之间则不讲究,可以随意。每次喝酒,主人都要让客人喝醉才算尽了心,他们想方设法要客人吃好喝好,酒醉的客人越多他们越高兴。

三、互助施舍礼仪

土族群众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自谦互尊,视如同胞。若遇一家有事,全村都会相帮。如婚丧喜庆大事,需接礼宴客,在前几日,便有亲邻不请自来帮助张罗。有打庄廓、盖房、上房泥等这些较大型的劳动时,邻里也都会自动前来帮忙,绝不讲报酬。有人生病或遭不幸,邻里亲友都会带着礼物前来探望,说些宽心安慰的话,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家中杀猪宰羊时,也要请邻居来家吃肉,对不能来的老人,还要送去熟肉。“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在土族群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些土族村庄,至今还保留着从春耕到秋收的整个农事由全村人自觉凑到一起去协力完成的古俗。土族对处在困境中的人乐于相助和施舍,对上门讨乞者一定会施舍饭菜或留其住宿,并告诫家中小孩不许对过路人或乞丐进行谩骂或欺辱。

四、调解礼仪

1949年以前,土族地区若发生家庭不和睦、邻里不团结或村民因生产、生活、债务等争吵和打架斗殴时,一般由家长或家族长者进行调解处理。理亏的一方须向对方赔情、赔罪。轻者携一两瓶酒到对方家中互相喝一杯和解酒,称之为“拉和喜”或“拿酒上门”。情节较重的,除带一两瓶酒外,还需搭一条哈达或一条毛红褡(宽约15厘米,长4米的红布)。情节再重的,则需“拉羊搭红”,即一条毛红褡在羊背上,外加两瓶酒,去对方家赔罪,通常也叫做“拉羊磕头”。如伤人较重,则需“拉马搭缎,说理赔情”,即拉一匹马,上搭一匹缎,由一位在远近村子里都很有威望的老者带上前往受害者家叩头认罪,请求对方原谅,以求息事宁人。在一般的纠纷调解中,老者所发挥的作用是引人注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没有他们不能调解的矛盾。他们处事的技巧似乎建立在长期的经验和能够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上。而土族尊重老人的文化也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这使被调解的双方都对他充满了信任与尊重。这种调解礼仪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维护社会公德和秩序的作用。至今,这种由第三方进行调解的礼仪,还在土族群众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于一般纠纷经常能起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作用,对于和睦邻里关系起到了很大作用。

土族人重礼好客的心灵之美,尊友重情的人情之美,团结互助的行为之美以及尊老敬老的习俗之美,使其加强了家庭、民族内部的团结,美化了社会环境。这些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传统美德,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繁荣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