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安徽省农机跨区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安徽省农机跨区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时间:2022-09-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从1997年的14.1万台迅速增加,到2008年已经有71万台,几乎全部归农民个人所有。在安徽省,农机跨区作业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7年,水稻机收价格每亩60元,安徽省机收水稻面积2500万亩,机手作业收入15亿元,纯收入6亿元。在农机跨区收割的初期,农业部迅速表态,大力支持这个新生事物,在政策上开绿灯,在具体问题上给予扶持。2009年安徽省给农民提供购置联合收割机的补贴6.1亿元。

谈及粮仓改革的细节,许多人忧心忡忡,仿佛有数不清的困难。当然,在推广现代化粮仓之前,需要仔细研究实施方案,可是,如果让几个学者和官员关起门来讨论,恐怕要贻误改革,枉费时间。

农民具有超凡的创造力。远的暂且不谈,近年来在大江南北出现的机械化收割就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学者和官员都担心,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太小,不利于实现机械化。可是,中国农民很快就创造了一个奇迹。在麦收季节,几十万台联合收割机浩浩荡荡,井然有序,从长江沿线开始,逐步向北推进,一直开到长城以外。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从1997年的14.1万台迅速增加,到2008年已经有71万台,几乎全部归农民个人所有。十多年间,农机跨区作业已发展壮大为一个行业,小麦机收水平由1997年的54%提高到2008年的82%,每亩可以比人工收割降低作业费用15元,每亩减少粮食收获损失9千克,约15元。

在安徽省,农机跨区作业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7年,水稻机收价格每亩60元,安徽省机收水稻面积2500万亩,机手作业收入15亿元,纯收入6亿元。小麦机收价格每亩45元,机收小麦3000万亩,机手作业收入13.5亿元,纯收入5.4亿元。农机跨区作业从小麦机收开始,逐步扩展到水稻、玉米。大中型拖拉机跨区耕地、整地、播种,跨区作业的领域不断延伸。[1]

2009年全国参加“三夏”小麦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到28万台;投入水稻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到14万台;跨区收获玉米的联合收割机达到2.4万台。[2]

这种大规模的会战是谁组织的?是农民,是市场,而在此之前,人们忧虑甚多,有几个问题似乎很难解决:

第一,一般农户只有一两亩地,怎么可能使用大型农业机械?

第二,由谁出资购买、操作、维护联合收割机?如何提供收割机机手的后勤保障

第三,如何调度?如果跨市、跨区甚至跨省收割,几乎不可能实现统一调度。

第四,如何计算跨省收割的费用?

至于大规模实现机械化收割的细节安排,更是有数不清的难题,例如,害怕不法分子垄断市场,强行或超标准收取中介费;收割机在夜间单机停放不安全,经常出现财物被盗事件;多台收割机集中停放相对安全,但没有适合场地;收割机如何维修,如何保障配件供应;有的地方欺负外来机手,趁机涨价,或销售假冒伪劣零配件;还有些地方借跨区作业之名乱罚款、乱收费;信息不畅通,在这个县没活干,那个县的收割机却不够,农民跑到马路上拦过路的收割机,等等。

如果把组织收割机的任务交给各省的发改委、农业局讨论,恐怕再过十年也拿不出方案来。可是,放开市场之后,农民很快就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办法,组织了蔚为壮观的大会战。许多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它们利用手机短信组织了收割机的作业计划,一站干完,立即转移到下一站。收割费用完全随行就市,双方协商,很快就形成了一套行规。农民欢迎,机手也获得合理的回报。

在农机跨区收割的初期,农业部迅速表态,大力支持这个新生事物,在政策上开绿灯,在具体问题上给予扶持。2009年安徽省给农民提供购置联合收割机的补贴6.1亿元。如果没有农业部门的支持,农机跨区收割很难达到如今的规模。

联合收割机的案例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朴实的道理:要相信农民,只要是合理的事情,他们一定会结合当地的实际,摸索出可行的办法。在这一点上,农民要比学者和官员聪明多了。

在粮食储运系统改革中,农民有哪些事情干不了?

农民没有资金,很难从银行贷款。

农民不知道什么是先进的现代化粮仓,也不知道如何制造这些现代化粮仓。

由于这些障碍,农民很难自发地改革粮食储运系统。从秦始皇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过去了,粮食储藏方式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如果不采取突破性改革措施的话,恐怕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农民还将使用原始的粮仓。人人都知道老鼠、蛀虫在吞噬着宝贵的粮食,可就是无能为力。

农民干不了的事情,必须由政府出头承担。粮仓改革要求政府完成的任务并不多:第一,提供资金帮助,把粮仓改革的金融支持任务交给新生的民营银行;第二,组织力量设计现代化粮仓,并且安排生产;第三,把这些粮仓直接交给农民。至于由哪些农民拥有粮仓,如何使用这些粮仓,如何组织粮食的储运资金流和物流等,统统交给农民和市场。

[1] 参见《安徽日报》,2009年9月24日。

[2] 参见人民网,2009年5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