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彝族民居建筑的功能

彝族民居建筑的功能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居住形式,是保安族在战乱时期相互团结的历史见证,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保安族地区还可以见到。典型的保安族民居多为挑檐房。保安族的居住特点是灶房与卧室分设,并且设置堂屋。
居住习俗_中国保安

第四节 居住习俗

保安族人口较少,居住相对集中,早期在青海同仁居住的时候就与当地的藏族、土族一同务农杂居,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结构土房为主。现居住在甘肃临夏境内的积石山一带的保安族,民居习俗与周围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有相似之处,一般是整村围着清真寺而住,相互连接,错落有序,颇具特色。

一、村落布局

保安族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从青海迁徙到甘肃大河家。由于地貌差别较大,自然条件悬殊,所以保安族人一般都选择山巅、山腰、山脚和沿川一带的平坦而向阳的地方作为村落,举族而居。有的则同回族、东乡族、撒拉族杂居,久而久之,就逐渐趋向于大聚居、小杂居的格局。大的村落有大墩、梅坡、甘河滩、高李等,有几百户人家,小的村庄如肖家、斜套、难民湾等也有近五六十户。村庄民居的一个特点是墙连墙,房挨房的形式,即绝大多数人家都将自家庭院与别家庭院相连,每个庭院的房子都挨在一起。这种房连房、墙连墙的居住结构是旧社会战乱、冲突的产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一旦遭遇侵犯,不出院门,上了屋顶全村就可以迅速联络,也可以借别人家的屋顶迅速进行转移。另外,户与户的房屋屋顶相连,一家有事请人帮忙,不出院门而是上屋顶便可以了。这种居住形式,是保安族在战乱时期相互团结的历史见证,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保安族地区还可以见到。一座保安族村落可以说是一座城堡,这种居住模式最大程度上调动了集体的力量,也是其内部团结互助的见证。

img34

村巷

二、房屋格局

保安族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错落有序,颇具特色。过去,房屋多为低矮的平房泥屋,房屋四周围是下宽上窄的土墙,墙高4米左右,一家一院,俗称“庄廓”。庄廓多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分为出檐和挑檐两种类型。前者较为简陋,平顶无瓦;后者较为复杂,起脊两面流水,有瓦。典型的保安族民居多为挑檐房。每个庄廓大都由堂屋、灶房、客厅、圈舍组成。

img35

传统的保安族民居

img36

保安族人使用过的家具

img37

灯盏

旧时房屋一律为土木结构,即以木料构架,泥土筑墙,后墙高于前檐约尺许,便于房顶上的雨水流淌。房顶或用木板,或用树枝,或用芦苇铺盖,上涂半尺厚的草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保安族群众的居住条件有了巨大变化,新建的庄廓以青砖房为主,新式门窗使房屋变得宽敞明亮,沙发、衣柜、电视、冰箱等现代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保安族群众的生活。

保安族的居住特点是灶房与卧室分设,并且设置堂屋。堂屋为庄廓的主体建筑,也是家中长辈的住室,屋体高大宽敞,三间相连,处于庭院正中上首,多是坐北向南,也有坐西向东的。一般是北房为堂屋,俗称上房,是三间组成的双檐瓦房,由家中的老人居住。老人要是去世了,如果家中宽余,就不住人,专门接待客人或请阿訇念经时使用。为了显示对老人的无限尊敬,上房比其他任何房屋都要好。老人的住房同时也是招待客人用的客房,凡是有客人来,都要招呼到上房来,同老人见面。堂屋中间设置八仙桌子,两边出檐的地方建两个土炕。堂屋两边为西房、东房,单檐瓦房,由儿媳妇以及子女居住。这里的布置要比上房的差许多。已婚子女多住在房屋的套间。作为公公或大伯对儿媳妇或弟妹要避嫌,轻易不能随便进入她们的房间,尤其忌讳单独相处。

厨房设在上房与西房或东房相连的角落里,与住的地方分开,只在房顶开有天窗,没有其他窗户。锅台以土坯或泥土筑成,高约二尺,紧靠墙壁,有烟囱排烟。客厅或称客房为一般家庭备用房,平时用来储藏、存放东西,幼辈客人来时,用以招待住宿,若为长辈客人则须留住堂屋。

圈舍多建在院庭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圈舍内砌有牲畜的食槽,其构造比较简单。南房一般是圈牛羊或放柴火的地方。庭院中间种有果树以及花草等。

三、民居建造与礼仪

修建新居是保安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盖房时邻居和亲友会前来相助,等新居建好之日,会有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保安族修建新居一般包括三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破土动工。保安族盖房没有特别的看风水选址仪式,只是在自家田地的地址,并尽可能选择与本民族聚居的地方。开工的时间一般选在主麻日,开工前要请阿訇念经,以讨平顺。

第二,上大梁。是盖房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上梁的日子一般也是主麻日,给堂屋上大梁的时候,先要在红绸布和麻钱袋里装上银圆,然后在梁上裹系红绸布和麻钱袋,由木匠拿着斧头站在梁边,敲一下大梁,说一些吉祥的话,如“家和万事兴”“恭喜发财”等,以示家事兴旺。上梁后,主人要撒喜糖,众人拥抢,抢到者为吉利。

第三,讨喜。房子盖好后,亲戚朋友们都带着布匹、镜框、茶、糖等礼品前来贺喜。主人要宰鸡宰羊款待前来贺喜的客人,同时还要请阿訇诵《古兰经》,以示祝贺、祈福。

四、奇石镇邪

走进保安三庄,无论你走进哪一家保安族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便是在保安人家的高高的四方四正的围墙上的每一个犄角顶上,都竖立着一块大鹅卵石,有青色的、白色的、蓝色的和红色的,个别人家则将其矗立在大门两侧。这些色彩纷呈的石头,有些如椭圆状,有些呈奇形怪样,千姿百态,为院落增添了几分特色。

保安人为什么要在院墙四周和大院门口安放这些石头呢?根据调查,这是由祖先传袭下来的习惯,为的是镇妖驱邪。据一些以前经常跑藏区的保安老人讲,这一古老的习俗与藏族同胞有关,因为在青海同仁地区的藏族聚居区许多人家院墙四角也安放着各种奇石用以镇邪。藏族人的这一习俗,有人认为是藏族图腾崇拜的遗迹,保安人则认为它源于与藏族人有关的一个民间传说,其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一个古老的年代,藏族聚居地区,有一个神通广大而又心狠手辣的魔鬼,它日夜不停地骚扰着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抢走人们辛苦一年打下的青稞,吃掉人们畜养的牛羊。它还经常呼风唤雨,毁坏藏族人的帐篷,抓走妇女和儿童。人们不堪其扰,恨透了这个无恶不作的恶魔,就采取各种方法和它斗争,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和代价。可是,由于这个恶魔魔法无边,一时竟难以降服。后来,有一位藏族青年决心铲除恶魔,他只身离家,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位神仙,经这位神仙的指点,藏族青年用一个奇异的鹅卵石终于降服了恶魔,从此以后藏族人重建家园,过上了牛羊满山、五谷丰登的和平生活。藏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也为了表达今后不再受恶魔破坏和干扰的美好愿望,逐渐开始在院落内竖立起一些奇石,以镇家院,祝愿美好的生活天长地久,于是这些石头便有了保护生活平安的功能。在藏族文化中,石头具有神奇魔力的功能,而且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石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比如白石,它具有保护人们吉祥平安和惩凶除恶、攘灾祛祸的功能,充当了保护神的角色;黑石则被视为邪恶、污秽。在有些藏族地区,石头还具有土地神、农业神、长寿之神的功能。但保安族奇石镇邪风俗中的石头则没有形状、颜色上的区别和意义,而仅仅是“镇邪”,或如一些保安人所言,是美观、别致的院落装饰,不管怎么讲,它都与藏族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保安族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灾难和忧患,尤其是长年辗转迁徙、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渴望和平安定,因而在定居保安三庄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藏族人“竖石镇邪”的习俗,并最终演变成为本民族的传统习俗,这在民族历史长河中是非常自然的事,也是两个民族间文化相互交流、彼此渗透的结果。[3]

综上所述,保安族民居作为保安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保安族文化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变迁的特征。

现在保安族的民居,一般都独家独院,室内陈设结构简单明了,利用火炕取暖,炕上铺着毛毡,可供人坐卧,炕墙周围多贴墙纸或挂围布。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保安族人家室内不贴人或动物的图像,房中也多挂阿拉伯文字画或“克尔白”图,以显示自己的穆斯林身份。他们喜欢把被褥横叠着放在炕角的板箱上,几乎每家都有炕桌,供吃饭、喝茶、待客用。保安族是一个非常讲究清洁的民族,厕所一般建在不显眼旮旯里,许多人家还建有专门的沐浴房,供洗“大净”时用。保安族院落的大门大多高大素雅,单檐起瓦,檐下雕刻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大门多木制双扇门,立柱用青砖砌成,并饰以砖雕。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民居的影响,保安族民居的风格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现在砖混结构的平顶房、二层小楼房也逐渐增多,装潢也逐步趋向时尚。

img38

传统的保安族土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