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优化撒拉族文化结构

优化撒拉族文化结构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总是眉飞色舞地说:“谁说我们撒拉族没有文化?我们撒拉族有的是文化,我们撒拉族的文化就是‘花儿’,就是《尕撒拉》。”
优化撒拉族文化结构_中国撒拉族

第三节 优化撒拉族文化结构

以往人们在谈到撒拉族文化时,往往把撒拉族文化的内涵理解得很狭窄,外延也限制得太死。有人总是眉飞色舞地说:“谁说我们撒拉族没有文化?我们撒拉族有的是文化,我们撒拉族的文化就是‘花儿’,就是《尕撒拉》。”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太偏,以偏概全,怎能概括撒拉族文化的全部?

其实,撒拉族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十分独特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花儿”是其中一小部分)、语言文字、民族教育以及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医学、地质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等,撒拉族人民在其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些能够在本书相关章节中看得到。

文化的结构就像洋葱,有三层:表层、中层、核心层。

文化结构的表层是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东西。比如你去日本看见他们的服装与我们不同,他们的音乐恬静悠远,听起来也不一样。他们吃生鱼片,喝清酒,晚上下班不回家,与同事去酒吧。然后你又看见他们的寺庙外观也与我们的不同,显得更方、棱角更鲜明。其他建筑物有的外观相似,但里面的装修和布置却不一样,颜色清淡素雅。吃饭的饭桌,睡觉的床铺也与我们的很不相同。于是我们知道自己进入了另一种文化。再比如你去印度,发现那儿的建筑很少有方顶的,而以圆形为主。街头人们的服装和其他装饰都色彩艳丽浓烈。音乐不仅到处都是,而且节奏强烈,令人忍不住翩翩起舞。于是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在一种陌生的文化中。这些由表层文化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常常给人以强烈的直接的冲击,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力量。

文化结构的中层是一个社会的规范和规矩,比如中国社会的一般规范是在家里不应与父母顶嘴,客人来访应该请坐倒茶,出门访客则应穿戴整齐,手提礼物。撒拉族社会中,人们见面互道“色俩目”问候,入席吃饭、讲话,长辈优先等都属这一范畴。

文化结构的核心涉及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领域,它触及到该社会中人们最根深蒂固、不容置疑的东西,比如人生的意义,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人存在的价值,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美国的核心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人人平等,是个体的独立和自由。这些理念在美国是不需多思考的,是他们所有生活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社会存在的基础。相反,在其他社会,比如印度,人生来不平等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从这个社会长期存在的种姓等级制度中反映出来了。涉及到一个社会核心文化的理念这类问题,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往往很少关注,他们视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却很难被生活在另一个社会类型中的人所完全理解。

因此,文化的洋葱比喻事实上将文化分为三层,而三层之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核心层驱动影响中间层,中间层驱动又影响表层文化。

如果说文化是个圆形的磁场的话,那么精神文化就是整个文化的核心,也就是核心价值观,而制度文化,则是精神文化辐射的轨道,用磁场的说法,叫磁力线。磁力线,也就是核心价值观向外辐射的程序。对程序的规范,就是制度。最外层的,是行为文化,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程序的规范,转化为人们的行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根据这一基本的认识,可以把文化的复杂系统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物质生产的层面,指人改造自然的存在物而构成的现实生产力及其生产成果,它是文化的物质形态,因而被称做物质文化。第二是制度行为的层面,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政治、经济制度、道德、法律以及人们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这种文化构成人们社会交往的规范,因而被称做制度文化或规范文化。第三是精神心理的层面,主要指人们的价值观念、心理模式、宗教信仰等,这一层面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它常常表现为指导人们思想行为和确立思维方式的一些原理、理论体系,被称做精神文化。

在文化的自我系统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反映并受制于精神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折射,是它的表面化和具体表现,是它的附属品,其中物质文化要靠精神文化去推动,制度文化还要靠精神文化去建构、去评价。而精神文化体现着各种不同文化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是系统中最深层、最具稳定性和最有决定力的东西,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然而,精神文化不能独立存在,它需要一定的载体,它只能通过物质和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折射出来。这些物质和制度正因为体现着人的精神心理和精神世界,因而才成为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们对精神文化的体现越多,内涵越丰富,其文化价值就越大。正因为如此,精神文化就决定着整个文化的特质,并且代表着文化的层次。

换一种角度看,宗教、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社会伦理学(包括民俗学)是基本的文化要素,它们都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和哲学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花朵,伦理学是人类对善的追求,文学艺术则是人类对美的追求,这四者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尚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因而都是有限的相对知识。

近代有些中国学者有以美育(文学艺术)或德育(伦理学)代替宗教的想法,但是,文化的宗教、哲学、科学、美学、伦理学五大要素,各有各的价值和作用,是不能互相取代的。撒拉族文化结构非常独特,由里到外,不断延展,由外到内,层层深入,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表层到内核,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各自处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位置,最终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审美、娱乐以及许多文化的功利性功能等无疑都是撒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撒拉族也是一个具有艺术天赋的民族,劳动工作之余,遣性怡情,歌者以歌言志,引吭高歌;舞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画者纵横挥洒,恣情笔墨,由此产生了撒拉族的歌舞,如“花儿”“玉日”“阿丽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或赏心或悦目或悦耳,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官的愉悦。100多年前,法国艺术家罗丹面对资本主义的贪婪说:“我们这个时代是技师和工厂主的时代,而绝不是艺术家的时代。在现代生活中,追求的是功利。”他说:“心灵、思想、美梦,再也没人提了。艺术是死了。”而我们这个时代,艺术不能死,如果没有艺术,那生活变得乏味无趣,甚至会成为一种苦役,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广场和街道设计里如果没有艺术含量,那顶多就是一处水泥森林。装修豪华的住宅和办公室里,如果没有诗文书画,那就缺少灵气。

撒拉族的文学,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作家文学,都反映跌宕起伏的生活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启迪心灵,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如果没有文学,世界就失去光彩,生活就会变得苍白、暗淡。3000多年前,中国的西周王朝派人到各诸侯国去采集民间歌谣,也鼓励官员和有文化的人创作诗歌,那是很把文学艺术当宝贝的——比青铜器更重要的宝贝!就是这个道理。

撒拉族的风俗习惯,是千百年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有利于大多数人的一种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际交往就会乱套。

撒拉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则是撒拉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最核心的部分,它给整个民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没有这个动力和支撑,撒拉族这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走不到今天,恐怕早已成为历史故事,同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一样,只能到历史书上找寻其踪迹了。伊斯兰教还给民族成员提供了行为规范,没有这个规范,这个民族的社会就会失序,家庭就会乱套,人伦关系就会颠倒,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撒拉族文化内涵丰富,各部分紧密相连,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抑此扬彼,各部分只有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