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

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执行标准GB175-1999,强度等级32.5,产品质量经省质检站对比检查,符合国家标准,产品销往临夏州内地区。有职工48名,其中固定工25名,劳动合同制工和计划内临时工23名。
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_和政县志(1986—2005)

第三节 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

一、县办国有工业企业

(一)县铜套有限责任公司

省二级企业、二级合格计量单位,临夏州10户重点企业之一,省机械工业总公司各种铜套的定点生产企业。驻县城沈家庄村,企业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面积989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87万元,资产总额746.7万元;有小客车1辆,货运汽车2辆。主要生产设备85台(套),其中金属设备53台(套)、锻压设备2台(套)、各种机床33台。机械总动力498千瓦。有化铜、铸工、钳工、维修、车工5个车间。厂部设有办公室、财务劳资部、生产部、销售部、技术室、质检室等管理机构,另设有维修组、水电站、锅炉房等附属机构。1986~1993年,先后投资181万元,进行3项技术改造,使企业的生产工艺逐步配套。1998年9月,按照“五个整体、一步到位”改革方案改制为县铜套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有职工12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人、管理人员12人、生产人员97人。公司主要生产用于潜水泵、电机、拖拉机、汽车、石油及矿山设备等机械所需的铅青铜、锌黄铜、锡青铜、紫铜等4大类300多个规格的铜套和铜轴瓦,3个品种、规格的铸铁烤箱,三行播种机、穴播机、地膜铺膜机等农机。其中HT牌柴油机连杆衬套和柴油机摇臂衬套等3种产品于1988年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1991年企业送检产品合格率达95%,2004年达到96%。铜套年销售量100多吨,播种机、烤箱年产销量达1万台。企业拥有先进的铸造及机械加工工艺,技术力量比较雄厚,质量保证系统健全,检测设备手段完善。生产的铜套由于化学成份稳定、物理机械性能好、无气孔、无砂眼,常年为沈阳潜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潜水泵厂、兰州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26家机械制造和维修企业提供产品。铜套产品已覆盖辽宁、黑龙江、河北、内蒙、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部分铜套随主机出口美国、法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1986~1995年,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铜套571.3吨,年均57.13吨,其中1995年生产铜套60.3吨,是历史最高年;生产铸铁烤箱累计57589台,年均5758台,其中1995年生产11143台,创最好成绩;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089万元,年均708.9万元;累计实现利润123万元,年均12.3万元;上缴利税159.9万元,年均15.99万元。1996~2005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961万元,年均496.1万元,其中2005年完成总产值276万元;累计实现利润43万元,年均4.3万元,其中2005年完成14.3万元;上缴利税326.2万元,年均32.62万元,其中2005年45.6万元;累计生产铜套465吨,年均46.5吨,其中2005年完成30吨;累计生产铸铁烤箱59131台,年均5913台,其中2005年完成2807台;累计生产三行播种机、穴播机、铺膜机6759台,年均676台。2005年,以企业内部职工整体购买资产形式改制,12月19日举行挂牌仪式。1989年民用铸铁烤箱在全省烤箱系列中被评为产品质量优秀奖,1994年被第四节中国艺术节筹委会评为“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参展产品优秀奖”。1993年在全州“十佳”、“十杯”评选中铜套厂被州精神文明办授予“效益杯”,1995~1996年连续获得甘肃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2000年铜套产品荣获“临夏州名牌产品”。

(二)县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原名水泥厂,厂址在买家集镇买家集行政村,县办建材工业。1998年8月改制为县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占地面积25308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资产总额736万元,职工154人。生产“太子山”牌普通硅酸盐水泥,有325号、425号、525号3个品种,具有早强性特点。执行标准GB175-1999,强度等级32.5,产品质量经省质检站对比检查,符合国家标准,产品销往临夏州内地区。1984年前年产水泥5000吨。1985年列入财政扭补项目,是年9月动工兴建,1987年扩建改造为2.2万吨水泥生产线,完成国家投资149.2万元。但因资金限制,生产工艺不配套,未能达产达标,年产量在7000~8000吨之间。1996年后,企业对部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年产量逐年增加,2003年生产水泥13500吨。2004年8月,企业因外欠货款大,难以收回,无力支付正常生产费用,加之管理混乱,经营不景气而被迫停产。为盘活资产,搞活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就业,发展水泥产业,县上通过招商引资,与临夏金德物业有限责任公司本着互利互惠原则,达成协议,2005年2月1日签定产权转让合同书,企业改称临夏金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太子山水泥厂,完成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和整体接收安置改制任务。改制后,金德物业公司投资38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建设年产20万吨水泥生产线。3月份开工建设,至2005年底,厂房全部建成,主要设备安装就绪,完成投资2600万元,按计划将于2006年投产运营。

(三)县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原称县后寨子酒厂,驻城关镇后寨子村,1998年9月改制为县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设兴宁肉牛育肥厂和大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两个独立企业,是以生产白酒、销售为主兼营肉牛育肥的酿造工业企业。公司占地面积15825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资产总额337万元。有职工48名,其中固定工25名,劳动合同制工和计划内临时工23名。1985年列入财政扭补项目,1986年在年产50吨白酒基础上扩建年产400吨白酒生产线,是年7月扩建工程竣工投产,完成国家投资69万元,年实际生产白酒200吨左右。1998年与省轻工科研所进行技术协作,于1990年研制开发出浓香型“河州特曲”、清香型“滴珠山大曲”白酒新产品。其它系列白酒经省工艺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验收,达到国家标准。1995年研制开发出“醉春风”、“学士宴”、“九州春”、“参芪保健酒”等新产品,以新工艺、新包装、新口味赢得消费者青睐,其中“醉春风”白酒荣获199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新技术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1998年研制出“禹王”、“华夏禹王”精品新产品,使公司白酒系列档次得到提升。1986~1995年,累计生产白酒1659吨,年均165.9吨;销售收入888万元,年均88.8万元;实现利润12.9万元,年均1.61万元;上缴利税240.6万元,年均24万元。最好的1994年产量达到313吨,产值75万元,比1986年翻了一番。1996~2003年,累计生产白酒1108.6吨,年均138.6吨;实现利润11.6万元,年均1.45万元;上缴利税181.5万元,年均22.68万元。但由于生产规模小、设备落后、工艺老化、缺少生产周转资金等因素,企业连年亏损,难以维持生产经营,2004年申请破产,县企改领导小组决定以破产形式进行改制。2005年1月,县上与永靖炳灵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协议,将酒业公司破产财产转让给永靖炳灵酒业公司,双方签定转让合同书。企业改称甘肃大禹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职工由大禹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安置就业并续接养老保险金,以解除职工后顾之忧。大禹公司遂投资1200万元,于2005年11月建成1000吨白酒生产线,并投入生产运营。当年生产白酒210吨。

(四)县太子山清真食品厂

该厂是1986年建设的财政扭补项目,厂址在三合镇石虎家村。企业占地面积93.47亩,建筑总面积30070.95平方米,国家投资540万元。1986年8月开工建设,1987年竣工投入试生产,1994年通过正式竣工验收。主要产品为蚕豆系列粉丝、酱类及蚕豆类小食品。固定资产原值588.2万元,主要机械设备301台(套)。1995年有职工154人,2001年剩90人,其中干部2人、正式职工84人、计内工24人。1988~1994年6月,累计完成工业产值672.59万元,年均103.5万元;销售收入672.59万元,年均95.4万元;亏损362万元;最好的1991年完成产值151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上缴税金2.5万元。生产经营不善的主要原因是投产后没有铺底流动资金,靠银行贷款维持,生产处于间歇状态。产品纯蚕豆粉丝属国内首创,1990年被列为北京亚运会指定产品,并获得全省旅游产品特别奖;1991年被评为地区新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家SB78-81一级产品;产品远销广东、上海等60多个地区;1994年被评为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参展产品铜奖。1992年始,企业连年虚盈实亏,形成资不抵债,1994年被迫停产。1995年9月,被深圳甘肃农副土特产品工贸公司采用“承担债务式”形式兼并。两年后,兼并方无资金投入,至1997年又一次停产,兼并方放弃企业。2001年8月,依照《破产法》宣告破产。2005年4月县上引进华羚乳品集团公司重组企业破产资产,成立和政华龙乳制品有限公司。公司计划投资3409万元,新建日加工鲜奶100吨生产线,年加工量3万吨,年产无水黄油1015吨、鲜奶级干酪素950吨、脱盐乳清粉800吨、乳糖400吨,至2005年完成投资1349万元,计划2006年建成运营。

(五)县大理石厂

财政扭补建设项目新建企业,1986年10月竣工投入试生产。厂址在三合镇周刘家村。厂区占地面积17073平方米,建筑面积1517平方米。国家投资107万元,建成年产6000平方米大理石板材生产线和年产1500吨水刷石生产线。主要生产大理石建筑装饰板材、茶几面、老板桌面、圆桌面及水刷石、水磨石等产品。1991年投资17万元,建成纸箱加工车间,制作各种规格纸箱。1999年底有职工28人,其中固定工16人、合同制工人1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3.47万元,资产总额90万元。有大理石、纸箱、水刷石3个车间。主要生产设备21台(套),小客车1辆,装机容量为3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1座,装水容量为40吨的水塔1座。1987~1995年,累计生产大理石板材6599平方米,年均733平方米;实现利润4.8万元,上缴税金8.57万元。1991~1995年,生产五层瓦楞纸120平方米、三层瓦楞纸22平方米。1995年工业产值42.1万元,上缴利税11.53万元,年产大理石板材418平方米,三层、五层瓦楞纸14.3平方米,当年发生亏损18.20万元。1996年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至1998年底企业停产。建厂初期由于对原材料矿山结构论证不足,企业投产后矿山大理石原料裂隙大,不能加工大理石板材,只能从山东、东北地区进料加工,生产成本增大,并因内部管理等因素连年亏损,资不抵债。2000年8月,依照《破产法》宣告破产。

(六)县铁沟矿产开发公司

地址新营乡铁沟,小型国有矿山开采企业。企业占地面积39960平方米,矿区房屋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4万元,资产总额32万元。2004年有职工16名,其中干部1名、固定工11名、合同制工人4名。公司以开采铁矿粉为主,作为生产水泥配料销往临夏、甘南等地建材企业。据探测3号矿体铁矿粉储量18.89万吨,至1995年已开采16.99万吨。公司主要生产设备16台(套),有装机容量为2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1座。1986~1995年,累计生产铁矿粉17381吨,销售收入116.2万元,实现利润25.1万元,上缴利税5.5万元。1996~2000年,累计生产铁矿粉14000吨,年均2800吨;销售收入70万元,年均14万元;实现利润3万元,年均0.6万元。2000年,1号矿体已采完,企业为继续生产经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金200万元,开采4号矿体成功,维持生产经营。1999年企业实行租赁承包责任制。2004年,县上将公司整体转让给原公司经理马栋,签定转让合同书,职工妥善安置。

(七)县旭东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原为县粮食局所属粮油加工厂,厂址在县城南关街23号。1997年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占地面积10亩,建筑总面积11654.85平方米,其中车间10763平方米,仓库容量150吨、油罐容量60吨,有制粉、榨油、粉条3个车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2.3万元,资产总额188.7万元。粮油加工设备有“双福”牌15型磨粉机6台、附属配套设备21台,日产面粉2万公斤,日加工油料5吨。1986~1995年,累计加工面粉4751.97吨,年均475.2吨;加工油品502.94吨,年均50.3吨;生产粉条50.4吨,年均5吨。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1万元,销售收入9.61万元,实现利润1.28万元,上缴税金1.34万元。1996年后,由于粮食市场开放,面粉加工逐年萎缩,至1998年基本停工,主要经营油品加工。2000年公司研制开发出“华沁牌”双低保健食用油,投放市场深受用户青睐。2002年生产油品59吨,完成工业产值44万元,销售收入30万元,实现利润0.3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1万元,上缴税金0.4万元。但因缺少生产周转资金等原因,2003年停产。2005年8月将产权整体转让给县兰和粮油贸易公司,签定转让合同书,职工整体接收安置。兰和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投资900万元,建设年产8000吨“双低”油菜烹调食用油和2000吨脱壳蚕豆生产线,2005年8月30日开工建设,计划2006年竣工投产。

(八)县饲料公司

驻址在县城沈家庄新村3号,占地面积2922平方米,建筑面积1132平方米。有饲料加工车间3幢441平方米,仓库1幢307平方米,办公室兼职工宿舍楼2幢384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9万元,资产总额66.6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粉碎机2台、饲料加工机2台。2003年有职工8名,其中管理人员3名。主要生产雏鸡、蛋鸡、育肥猪、奶牛等4个品种食用饲料。1986年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至1995年累计生产各种饲料4478.3吨,上缴利税32.3万元。1989年生产652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95年生产各种饲料423吨,工业产值42.3万元。1996年饲料市场疲软,生产下降。至2003年基本处于停产状态。2004年县上决定将饲料公司以整体公开挂牌出让形式改制。最终以97万元价格转让给康乐县民营企业家范效彩。范效彩接管后,投资建设面粉加工生产线,于2005年投入使用,经营良好。

(九)县88果品系列加工厂

1996年10月建成投产,厂址在三合经济开发园区,原为县农委创办的经济实体,后改造为县属国有企业。占地面积5002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765万元。2005年有职工8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名、中层管理人员12名、营销人员10名、生产工人58名。有生产车间、发酵车间、储存库、成品库、杀菌室、锅炉房等设施和主要机械设备42台(套)。以和政乡土果品“啤特果”、“果牛”等鲜果为原料,加工生产果汁、果酒、果露、果干、果酱、果罐头、黄酒等产品。1995年生产黄酒45吨、啤特果汁4吨,完成产值20万元,实现利润7万元。至1999年生产规模达到年产果汁400吨,产品以245ML马口铁三片罐、245ML精装三旋瓶、345ML普通瓶啤特果汁、果牛果汁、冬果果汁为主要产品,系列黄酒有黄酒、啤特果酒等,产品销售覆盖临夏、甘南两州,并销往兰州、西宁、拉萨等省内外市场。2000年被州、县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投资1273万元,进行扩建改造。2001年建成2000吨果汁生产线,同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先后研发寓营养性、健康性为一体的“松鸣岩牌”系列果品饮料2大系列13个品种纯天然饮品,畅销省内外市场,受到用户好评。主导产品“啤特果汁”荣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0年获临夏州“全州十大名牌产品”,2002年荣获“甘肃省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2003年被列为全省百户重点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和推介。1997~2004年,累计生产果汁2950.5吨,年均368.8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740万元,年均217.5万元;完成销售收入1622万元,年均202.75万元;实现利润84万元,年均10.5万元;上缴税金101万元,年均12.62万元。2004年8月,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005年5月,被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中国农业银行列入“国家扶贫龙头企业”。是年生产果汁720吨,完成工业产值367万元,销售收入302万元,工业增加值118万元,上缴利税39万元,实现利润4万元,产销两旺。

(十)县副食品加工厂

驻县城南关街,属县食品公司主管的食品加工小型企业。1986年实行产品、产量、产值、利润“四定”承包责任制,由3名职工承包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要设备有红外线烤箱1台,冷冻机1台;全部固定资产原值2.28万元,有生产车间190平方米,宿舍26平方米。产品有饼干、蛋糕、脆酥、清真点心等5种。1986~1995年,生产各种糕点124吨,产值41万元,年均4.1万元。最好的1986年生产糕点20吨,产值5万元,上缴税金1.09万元。1996年后企业连年亏损,1999年停止生产经营。企业资产由食品公司收回,职工妥善安置。

二、城镇集体工业企业

(一)县振和鞋业有限责任公司

原为民族制鞋厂,厂址在县城西街4号,属二轻城镇集体企业。1998年改制为振和鞋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占地面积487平方米,生产和营业用房等建筑面积394平方米。1987年进行扩建改造,修建砖混结构生产车间及办公楼房1幢,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3.6万元,资产总额87万元,主要设备22台(套)。2005年有职工23人,其中干部1人、固定工人10人、合同制工人9人、临时工人2人。主要产品有线缝皮鞋、胶粘皮鞋、布底鞋、套缝鞋及塑料明绱鞋4大类200多个花色品种,年生产能力为2万双。产品远销北京、青海、宁波、新疆等省区。1986年开始由集体承包经营,至1995年累计生产各种鞋13.11万双,年均1.31万双;完成销售收入263.7万元,年均26.37万元;实现利润5.7万元,上缴税金13.02万元。1989年生产的套缝鞋被省民委、省轻纺工业厅评为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1992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轻工业博览会上套缝鞋获优秀参展奖。1996年后鞋业市场竞争激烈,公司由于生产规模小、设备简单、产品档次低等因素制约和市场冲击,产销量逐年下降,经济效益下滑。2001年生产布鞋4000双,完成工业产值6.5万元,完成销售收入6.6万元,实现利润0.3万元。2002年后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2003年逐步转向第三产业。2005年生产布鞋2200双,完成产值4.4万元,完成销售收入4.6万元,实现利润0.3万元,上缴税金0.4万元。

(二)县五金厂

厂址在县城西关,有职工17名。1986年由本厂1名职工承包经营。1988年从省轻纺厅争取“拨改贷”资金10万元,改造原有厂房,新建砖混结构2层楼房1幢,建筑面积490.35平方米,继续生产镔铁制品和防火福利板。1995年4月县上对五金厂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由县体改委、经委、手管局组成改革试点领导小组,进行清产核资、审计和财产评估。但因主承包人病故,遗属生活待遇及丧葬费无法解决暂停。1997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搞活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经县体改委、经委、手管局研究,整体承包给原承包人之子杨和平经营,承包期为3年,到期后视其经营情况再续合同。承包后企业开始运转,但因缺少周转资金,无法生产经营,一直停产。

1986~2005年和政县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一览表

表8-1-2 单位:万元

img63

(三)县大峡选矿厂

1994年7月建厂,厂址在吊滩乡狼土泉村大峡内。总投资149.4万元,占地面积4002平方米,建筑面积582平方米。有固定资产165万元,资产总额192万元,职工32名。是由县政府、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银城实业总公司、吊滩乡狼土泉村三方联办的股份制企业。有矿山1座,铜矿石储量4万吨。1994年7月试生产,工艺流程比较先进,各项指标均达到和超过设计要求,试选矿石500吨,铜矿石品位2.6%,选出铜精粉51吨,铜品位达21.8%。1994~1998年,生产铜精粉1200吨,年均200吨;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40万元,年均40万元;实现利税16万元,年均2.7万元。199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万元,销售收入47.5万元,实现利润0.7万元,上缴税金3.3万元。1999年矿山开采完,无力筹资找矿生产,县上决定招商引资,同年8月在兰洽会签定正式承包合同,承包给兰州金马公司。企业改称县大峡铜选矿厂。2000年12月开始移交财产,因与狼土泉村在财产移交上有分岐,承包后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现已注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