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养殖
一、养殖业生产简况
1986~2005年,县委、县政府将养殖业纳入扶贫开发,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加快发展;畜牧部门加强良种畜禽引进、杂交改良和技术服务工作,全县养殖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养殖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实现由“农本型”向产业化的转变。2005年,存栏大牲畜3.81万头(匹),其中牛存栏3.53万头,比1986年增长15.4%;羊存栏11.52万只,比1986年增长78.1%;猪存栏3.38万头,比1986年增长37.4%。20年中,鸡的发展起伏不定,1986年为14.48万只,1989年上升为33.38万只,1993年下降为12.32万只,1994~1997年发展幅度较大,1996年发展为41.08万只,创历史最高,1998年又下降为9.69万只,以后逐年又有回升,2005年达到33.18万只。养蜂业1986年为2000箱,1991年增加到2100箱,此后逐年下降,2000年回升,并保持到2004年,2005年达到5000箱。养兔业1986年为0.73万只,1989年发展到0.9万只,以后增减各异,2000年后逐年增加,2005年增加为1.6万只。在畜牧业存量保持稳中有增的同时,商品率不断提高,效益持续增长。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385.21吨,比1986年的1458.8吨增加3926.4吨,年均增长14.2%;鲜蛋产量995吨,牛奶产量780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953万元,比1985年的417.48万元增加7535.52万元,年均增长90%,占农业总产值的32%。
二、规模养殖
2000~2005年,和政畜牧养殖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县委、县政府及主管部门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采取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兴建养殖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到2005年底,全县有规模养殖场72处,规模养殖户4105户,其中养殖大户有462户。实施的畜牧项目主要有:
1991年1月,部列草畜规模开发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在买家集乡石咀村和吊滩乡科托村实施,通过推广畜禽良种和优质牧草、退耕还草、封山育草,有效改善草资源环境,促进了畜牧业发展。
2001年1月,全省第二批“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在三十里铺乡南阳山村实施,当年育肥出栏肉羊1200只,仅养殖业一项就为群众户均增加收入328元。
2003年11月初,和政千头肉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评审。是年,利用县种鸡场内原有圈舍及设备,兴办富宁良种肉羊繁育场,场内有育种种羊110只。在城关镇后寨子村创办兴宁肉牛育肥场,当年育肥出栏385头,存栏193头。在梁家寺乡梁家寺、大马家、杨仲家、大何家村,陈家集乡陈家集、上王家村建立万只肉羊生产基地,投入资金760多万元。2004年,修建暖棚圈舍200座,青贮氨化池200个,种植紫花苜蓿1000亩,投放小尾寒羊种母羊400只,种公羊20只,当年底基地内存栏肉羊7310只。2005年,基地内有养羊户2140户,存栏肉羊15700只,其中有存栏肉羊10只以上的养殖户435户。建成标准化暖棚羊舍586座、青贮氨化池500个,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3650亩;育肥出栏肉羊5110只,计纯收入51.1万元。
2003年底,和政被国家扶贫办公室列为国家科技扶贫综合试点县,种草养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在梁家寺、陈家集、三合、马家堡、达浪5乡(镇)的杨仲家、大马家、上王家、王泉、二甲、尕新庄、台子、马家、杨马族、李家坪10个项目村1000户项目户实施,重点开展优质牧草种植、暖棚养殖和绵羊肉用性能改良等,项目总投资504.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3万元,县财政配套投资201.1万元,群众自筹90万元。分2004、2005两年实施。在2004年实施的基础上,2005年10个项目村完成人工种草1500亩,建设青贮窖500座,引进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等良种肉羊种羊24只,调进并投放纯种小尾寒羊母羊1000只、种公羊20只;举办项目技术人员培训班3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26人(次);举办群众养羊技术培训班30期,培训群众2100人(次)。按照滚动发展的要求,对2004年实施项目的5个村回收羔羊960多只,分别发放到480多户滚动发展户。2005年,全面完成项目计划所列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5000亩,修建标准化暖棚羊舍1000座、饲料青贮氨化池1000个、加工点10处,给每个项目村投放饲草料粉碎机各1台(套),设立绵羊常温人工授精点10处,引进并投放纯种小尾寒羊基础母羊2000只、种公羊40只,调进良种肉用种公羊15只,培训群众4080人(次)等项任务。该项目正积极准备迎接省上的验收。在县富宁良种肉羊繁育场引进无角陶赛特、萨福克肉用种羊24只,建立了全县第一个绵羊常温人工授精服务点。
2004年,甘肃济生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和政投资建设,2005年建成投产。2005年,甘肃华龙乳制品有限公司建成,并开始与本县奶牛养殖户签订鲜奶购销协议。是年,实施“六个百万工程”之一的千头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计划筹资100万元,在三合、城关、达浪3乡(镇)建立千头奶牛养殖基地,新发展奶牛养殖户1000户,新引进良种奶牛1000头,群众每新饲养1头良种奶牛县上无偿补助资金1000元,奶牛养殖户与华龙乳制品有限公司签订鲜奶购销合同。在基地建设中,通过宣传优惠政策、进行对比算账和开展思想动员,已确定奶牛养殖户699户,鼓励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众先引进良种奶牛43头,起示范作用。并制定《和政县奶产业开发实施办法》,征求华龙乳制品有限公司、奶牛养殖户、乡(镇)村社干部意见,拟定《鲜奶购销合同书》;以新发展奶牛养殖户为重点,举办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群众500多人(次),编印《奶牛饲养与管理技术》小册子,发放800多本,为奶牛养殖提供技术保障,奶牛基地建设和奶产业开发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随着规模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梁家寺、陈家集、三合、马家堡、达浪等5个乡(镇)的10个种草养羊项目村分别成立种草养羊协会,以马家堡镇宁远种猪场为中心成立养猪协会,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
三、暖棚养殖
1986年,国列“星火”计划牛羊育肥实验示范项目中首次推广应用牛、羊快速育肥,加快出栏,收到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于1992年冬季引入塑料暖棚养殖技术,在县后寨子酒厂试验示范初步成功。从1993年起,冬春季塑料暖棚养畜得到推广。到1995年规模养殖点发展到58处,养殖户发展到1740户,累计育肥出栏肉牛2300头,出栏肉羊15000只,经济收入294万元,养殖户户均收入1680元。梁家寺乡大何家村村民马正清兄弟4人,1994年联户创办富康牛羊暖棚养殖场,年底出栏育肥羊496只,获利3.83万元。新庄乡将台村村民杨春发繁殖细毛羊,产羔羊23只,当年出售,获利近5000元。
1997年1月18日,在买家集农贸市场举办全县赛畜大会,来自14个乡(镇)的200多名养畜户参加比赛,大会评出“牛王”、“牛状元”、“羊状元”、“骡马状元”各1名,县委、县政府领导为获奖者披红挂彩,并给予物质奖励。此次大会进一步激发了养畜户的热情,鼓舞了群众养畜的积极性,效果甚佳。
从2001年后,大力推行统一朝向、统一面积、统一样式的“三统一”标准化暖棚养殖。2005年底,已建成标准化暖棚圈舍3710座,年育肥出栏肉牛6389头,肉羊70657只。在暖棚养殖中均采用良法、良舍、良种、良医、良料“五良模式”饲养方法,重点采用混合饲料、配合饲料、青贮氨化饲料,提高饲草料利用率,育肥周期缩短,养殖效益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