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昆明市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昆明市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反映的是区域间人均GDP变化的最大绝对幅度。(三)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大多数来自于云南省以及昆明市历年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⑤历年昆明年鉴。(四)昆明市经济差异时序分析经济差异的时序分析,是对区域社会经济差异发展的全过程的时间序列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试图去发现和归纳社会经济差异变化的客观事实和基本规律。表1 昆明各县市区
昆明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_昆明市2008年年度社科规划课题成果选(上)

二、昆明市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的选择

1.指标的选择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这些科学理论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统计理论、管理和决策科学的理论;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区域经济差异,不以偏概全。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建立要为实证分析服务,能为决策提供依据,而且指标含义要明确,具有一定的现实统计基础,可进行计算分析。

(3)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应符合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原则,从横向上看,它应能反映一个地域的次级地域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发展状况;从纵向上看,它应能表现该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4)可量化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能够量化,要求指标数据的选取和计算采用通行的口径。

(5)尽可能少的原则。指标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避免含义相同或相近的指标重复出现,要做到简明扼要,以尽量少的指标覆盖尽可能多的信息。

2.指标的选取

基于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解不同及受统计资料等的限制,不同学者往往采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1)采用指标体系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如:刘再兴先生采用经济规模总量、经济增长活力、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工业结构比生数、结构转换条件、人口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指数、城市化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等9个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来全面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钟文余、李有生于1995年提出采用产值指标、居民收入、水平指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经济活力等指标从数量的质量上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

(2)采用单项指标来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状况。这些指标主要包括人均GDP、人均GNP、人均社会总产值、人均国民收入

指标体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比较客观地反映区域间经济差异状况,但往往只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的差异,难以反映出区域经济差异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情况。单一指标虽不能综合地衡量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但它能从总体上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且具有简单、代表性强、统计资料容易获得等特点,因而易于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和从时间断面上进行分析。

本文把人均GDP作为测度指标。首先,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生产概念,是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等化现象,要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最终要从发展本区域的生产力水平着手。其次,尽管人均GDP存在某些局限,但其优势明显,人均GDP是整个经济类指标中一个根本性、标志性的指标,反映了单个人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反映了人均收入的变化和资源的变化,该指标综合反映昆明市及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便于区内各城区之间的比较,与省内、国内同等城市具有可比性,同时也具有国际可比性。再次,该项数据易于得到,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昆明市的有关统计资料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统计指标,从而各地区的统计数据容易获取,操作性强,易于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特征。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

测度区域经济差距的方法有动态与静态、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等方法,还有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和反映各地区经济偏离平均水平的综合差距。就单项指标而言,测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极差与极值差率、标准差和加权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相对极差是指人均GDP最高区域与最低区域之比。它反映的是区域间人均GDP变化的最大相对幅度。绝对极差是指人均GDP最高区域与最低区域之差。它反映的是区域间人均GDP变化的最大绝对幅度。标准差是指总体各单位的某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标准差与平均差相比,标准差易受两极数值影响,标准差在计算过程中经过“三化”(即平方化、平均化和方根化)处理,必然使标准差与作为差异水平“原型”的平均差发生偏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方向上的背离,产生与平均差截然相反的错误结论。变异系数是指总体某单位变量值变异程度的相对数,是绝对差距与其平均指标之比,反映某一指标在不同空间的不同水平数列的标志变异程度,或反映某一指标在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指标数的标志变异程度。其中根据是否加权,分为简单式与加权式两种。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了计算社会收入分配均衡(不均衡)程度的统计指标,即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用图形表式,基尼系数用数字表示,后者源于前者。洛伦茨曲线的横坐标为人口累计百分比,纵坐标为收入累计百分比。在本文中,我们用基尼系数表示地区间的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可在0和1之间取任何值。如果基尼系数为0,表示地区间不存在差异;如果基尼系数为1,表示地区间存在绝对差异。地区差异越大,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地区差异越大,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基尼系数也越大。基尼系数的计算值一般在0.1~0.6之间,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明社会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表明地区差异是合理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明地区差异较大,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明地区差异较为严重[20]。因此基尼系数能较方便地以一个数值来反映区域之间差异的总体情况,但基尼系数对低收入区域居民的收入比重的变化不敏感。例如,当较高收入的区域居民转1%的收入给收入较低的区域居民时,低收入区域居民收入份额变动率一般较大,但这一变化以基尼系数来表示,却往往变动很小。

(三)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大多数来自于云南省以及昆明市历年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主要包括:①历年云南省统计年鉴。②历年云南年鉴。③历年云南经济年鉴。④历年昆明统计年鉴。⑤历年昆明年鉴。

(四)昆明市经济差异时序分析

经济差异的时序分析,是对区域社会经济差异发展的全过程的时间序列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试图去发现和归纳社会经济差异变化的客观事实和基本规律。时间序列的研究,主要是揭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地域空间在一定时间段上变化的趋势性、节律性和旋回性,进而构造出其时间序列。时间序列的研究,对于构造某一个或某一类地理事物的空间秩序的变化序列,进而预测其未来的空间秩序有比较重要的作用[21]

表1 昆明各县市区1995~2006年人均GDP差距比较

img31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昆明市共划分为14个单元,取全市1995~2006年的人均GDP,计算出相对极差、绝对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用以反映近10多年来昆明市区域经济差异的不均衡程度。从表1中来看,据以上5个指标,近10多年来昆明市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过程,相对极差由1995年的11.2扩大到2003年的14.5,再缩小到2006年的9.45;变异系数由1995年的0.77扩大到2003年的0.86,再缩小到2006年的0.69;标准差由1995年的4105扩大到2003年的11195,再缩小到2006年的11158;基尼系数由1995年的0.42扩大到2003年的0.487,再缩小到2006年的0.39。

从表1和图1、图2、图3可以看出,昆明市区域经济差异从1995~2003年一路走高,但2004年却突然降低,使5条曲线都出现一个明显的拐点,究其原因,与昆明市2004年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行政区划调整密不可分。区划调整使昆明市县域经济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从绝对极差和标准差曲线来看,区域差异在短暂下挫后持续上扬。

1.昆明市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变化过程

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昆明市县域间人均GDP的绝对极差在1995~2006年期间呈上升趋势,增长最快的是1995~1996年,比1994年增长18.6%,2003~2004年负增长9.5%。2003、2004年是曲线上明显的拐点,曲线被这两个点分为三段,1995~2003年,绝对极差持续增长,2003~2004年负增长,2004~2006年缓慢增长。用标准差所测算的昆明市区域差异在1995~2006年间的变动趋势和绝对极差的变动非常相似,曲线也表现出明显的三段,2003、2005年是曲线上的拐点,1995~2003年,标准差持续增长,2003~2005年负增长,2005~2006增长速度下降;计算增长率后发现,增长最快的是1995~1996年,比1994年增长22%,增长率最低的是2003~2004年,为-7%。

img32

图1 1995~2006年昆明市人均GDP绝对极差及标准差曲线

2.昆明市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变化过程

由于绝对差异的大小不仅受物价水平的影响,而且与地区发展基数密切相关,为了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区域差异变化情况,就必须考虑相对指标。本文采用相对极差、变异系数作为指标来反映昆明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的变化过程。

从图2中可以看出,1995~2006年昆明市相对极差呈波动变化,相对极差最大的是2003年,达到14.5,最小的是2006年,仅为9.45。涨幅最大的是1998~1999年,增长了13.3%,降幅最大的是2003~2004年,下降了25.9%。相对极差在变动的节律性、旋回性方面根据其变动速率或波动幅度可分为三个阶段:1995~2000年曲线先下降又上升(1995~1996年下降,1996~2000年上升);2000~2003年同样先下降又上升(2000~2001年下降,2001~2003年上升);2003~2006年持续下降。

img33

图2 1995~2006年昆明市人均GDP绝对极差及变异系数曲线

如图2所示,变异系数曲线变化与相对极差曲线表现出明显的不同,1995~2003年曲线表现平稳,略有波动,总体小幅上升;2003~2006年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为2003~2004年,降幅达8.2%。12年来变异系数最大的是2002年,其数值为0.868,变异系数最小的2006年数值是0.695。

3.昆明市区域经济综合差异变化过程

基尼系数是衡量经济差异的重要指标,从图3来看,就基尼系数而言,12年来昆明市经济差异都处在不合理状态,基尼系数都在0.3以上,1995~2005年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明区域差异较为严重,2006年基尼系数降到0.3~0.4之间,表明区域差异较大,基尼系数最大的是2002年,达到0.486919,最小的是2006年,为0.39。基尼系数在变动的节律性、旋回性方面根据其变动速率或波动幅度可分为两个阶段:1995~2002年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2002~2004年略有下降。

img34

图3 1995~2006年昆明市人均GDP的基尼系数曲线

(五)昆明市经济差异的空间结构分析

空间结构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和聚集形态,以不同的社会经济“疏”和“密”的带状或面状地域组成的空间结构,一般指大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22]

1.昆明市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格局分析

表2 昆明各县市区1995~2006年人均GDP与全市平均值的离差和比率

img35

续表2 昆明各县市区1995~2006年人均GDP与全市平均值的离差和比率

img36

续表2 昆明各县市区1995~2006年人均GDP与全市平均值的离差和比率

img37

续表2

img38

据表2、图4,从各县市区与全市平均值的离差和比率的对比中不难发现,近12年来,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日趋不平衡,差距不断扩大。从离差曲线来看,各县市区之间的离差即绝对差异总体上越来越大,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1995年,离差最高的是盘龙区,其人均GDP较昆明市人均GDP高出4920元,最低的禄劝县比昆明市人均GDP低了7927元,离差为正值的地区除盘龙区外,还有官渡区和安宁市;离差值排倒数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寻甸和东川。2006年,离差值最高的是五华区,其次是官渡区,第三是安宁市;离差值最低的是寻甸县,其次是禄劝县,第三是嵩明县,五华区的离差为18596,寻甸县的离差为-15675,两者相差了34271。从比率曲线来看,各县市区之间的比率即相对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之中,地区差异越来越显著。1995年,比率最高的盘龙区为1.5356,最低的禄劝县为0.1371,比率较大的还有官渡区和安宁市,比率较小的还有寻甸和东川。2006年,比率最高的是五华区,其次是官渡区,第三是安宁市,比率最低的是寻甸县,其次是禄劝县、东川区,第三是嵩明县。两条曲线均反映出昆明市的经济差异越来越大,但两条曲线的走势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从离差来看,最富裕和最贫穷地区的人均GDP距均值的差距都越来越大,即最大值越来越大最小值越来越小;而从比率来看,最大值越来越大,最小值的变化相对来说幅度不大,即富裕地区越来越富裕,贫穷地区变化不大。

img39

图4 1995~2006年昆明各县市区人均GDP离差及比率变化曲线

2.昆明市经济差异的空间结构

分析区域差异时,世界银行通用做法是采用某区域人均GDP相当于总区域人均GDP的百分比作为指标,将各区域按收入水平高低分4类地区,人均GDP低于全市平均值75%的地区为低收入地区,人均GDP在全市平均值75%~100%的地区为中低收入地区,人均GDP在全市平均值100%~150%的地区为中高收入地区,人均GDP高于全市平均值150%的地区为高收入地区[23]。按这一标准对昆明市近12年来的社会经济地域结构分析见图5、表3。

表3 1995~2006年昆明市各县市区的地区类别

img40

续表3

img41

续表3 1995~2006年昆明市各县市区的地区类别

img42

续表3 1995~2006年昆明市各县市区的地区类别

img43

1995年昆明市的高收入地区有3个,分别是盘龙区、官渡区、安宁市;中高收入地区3个,为五华区、西山区、呈贡县;中低收入地区仅有晋宁县;低收入地区7个:东川区、石林县、禄劝县、寻甸县、宜良县、嵩明县、富民县。2006年昆明市高收入地区有3个,为五华区、官渡区、安宁市;中高收入地区2个,为西山区、盘龙区;中低收入地区2个,为呈贡县、宜良县;低收入地区7个:东川区、富民县、晋宁县、石林县、嵩明县、禄劝县、寻甸县。2006年与1995年相比,高收入地区增加了2个,中高收入地区减少1个,中低收入地区增加1个,低收入地区个数不变。纵观近12年来昆明市县域人均GDP的地域结构,昆明市最富裕的地区和经济增长中心是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和安宁市,土地面积仅占全市的16.1%,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80.4%。地处昆明市北部的寻甸、禄劝,2006年人均GDP仅为昆明市人均GDP的26%、25%,其土地面积占全市的37.2%,2006年人口占全市的13.3%,但同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3.2%。

img44

图5 1995~2006年昆明市经济差异的空间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