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理是由两个命题组成的

推理是由两个命题组成的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述所举诸例中还可看到,推理总是由一些命题构成的。所谓推理就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思维形式。可见,一切推理都是由命题组成的。比如,在上述推理和中,第一个前提的命题形式就是不同的,即是不同种类的命题,因此它们所组成的推理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我国历史上,宋代诗人翁卷曾写有题为《山雨》的诗一首: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诗题既为“山雨”,自然是写山雨的。但全诗却无一句写“雨”本身的景象。前二句写的雨前景象:星月皎洁,无云无雷;后二句写雨后景象:溪流湍急。诗人根本未见“他山落雨”,怎能“知是他山落雨来”呢?显然,“他山落雨来”是靠已有知识而被推出来的。

(在本山无雨的情况下)如果溪水流急,那么定是他山落雨宛转流来

(平明忽见)溪水流急

所以,定是他山落雨宛转流来

这就是推理,即从已有知识(由横线上方的两个命题表示的道理或事实)出发,推出一个新的命题(横线下方的命题)。

我们再看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新嫁娘词》三首诗中的一首: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按照古代女子出嫁后的第三天应下厨做菜的习俗,这位新媳妇(新嫁娘)特地洗净手去作羹汤。但问题来了,自己并不熟悉婆婆(唐代称“姑”),更不知婆婆口味如何,怎样才能使自己做的第一次羹汤赢得婆婆的赞许呢?于是,她想到一个妙招,“先遣小姑尝”。她是这样想的:小姑(丈夫的妹妹)和婆婆长期生活在一起,女儿是熟悉母亲的口味的,只要让小姑先尝一尝,看看能否得到小姑的认可,如果小姑认可了,自然也会让婆婆感到合味了。在这里,新媳妇又在头脑中进行了推理。把她的推理简化一下,可以表示为:

(1)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一般具有相近的食性(口味)

  小姑与婆婆是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

  所以,小姑与婆婆具有相近的食性(口味)

(2)如果小姑与婆婆具有相近的食性,那么符合(或不合)小姑口味的羹汤也一定符合(或不合)婆婆的口味

  小姑与婆婆具有相近的食性

  所以,符合(或不合)小姑口味的羹汤也一定符合(或不合)婆婆的口味

新媳妇所运用的这两个推理,也都是由已知的两个命题推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当然,推理不仅可以由两个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于两个的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由此,我们就可以给推理提出这样一个简单的定义: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

从上述所举诸例中还可看到,推理总是由一些命题构成的。在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命题(即作为推理据以出发而推出另一个新命题的那些命题,如前述诸例中在横线上方的那些命题),称为推理的前提。由前提推出的命题(即前述诸例中横线下方的命题)称为推理的结论。

所谓推理就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思维形式。

可见,一切推理都是由命题组成的。而命题有各种不同的种类,即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命题,于是由各种不同种类的命题所组成的推理,也就可以区分为具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推理。比如,在上述推理(1)和(2)中,第一个前提的命题形式就是不同的,即是不同种类的命题,因此它们所组成的推理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另外还必须说明的是,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离不开推理,无论是在交际过程中还是在著文论述中,都会不断地运用推理,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特别是用语言来表达推理过程时,并非都如我们所举前述诸例那样,一定要把前提、结论排列得整整齐齐,一丝不差的。否则,人们的语言交流和文字著述就会显得十分呆板而毫无文采了。所以,在人们对推理的运用中,往往是有所省略,有所简化,有时也可以前后(前提与结论)颠倒。逻辑分析的任务(检验和评价某个人的发言或论述)就在于要透过言语或论述找出其推理结构,对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予以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