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京外国语学校之显著特质

南京外国语学校之显著特质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出国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最大的聚集地是在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
南京外国语学校之显著特质_强烈的社区认同与归属感_城市角落与记忆Ⅰ———社会生态视角

三、南京外国语学校之显著特质——强烈的社区认同与归属感

在我看来,南京外国语学校不仅毫无疑问是一个城市社区,而且其最主要的特质就是它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地方。所谓“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居民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和对社区的投入、喜爱与依恋。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对社区环境的满意程度、居住时间、参与社区活动的程度、人口密度等因素与社区归属感的强弱有明显的关系。那么,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这一特质由何而来呢?我想也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解释:

1.社区目标基本统一

对于一个学校社区来说,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其主要目标就是“学习”,然而在南京外国语学校,这一目标却有一点小小的不同。当然,笼统地说来社区的目标还是学习,但是如果细致化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并非同其他学校一样是以高考为目的的学习,而是以出国为终极目的的学习,因此在这个社区中,外语学习就成为最主要的社区目标。那么下面就来谈一谈这一强化外语学习的社区目标是如何完成的吧。它的具体表现有:

(1)课程设置。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外语课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初一到高三的各年级,外语课课时一般一星期不少于8节(通常为9节或10节),而在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学校,一周的外语课课时只在6节左右。且南京外国语学校中的所有外语课均为小班教学,初中每个班不多于25个人,高中则一般在20人以内,如果是非英语专业的小语种(德、日、法)班级则一般每个班只有12人左右。

img88

高一某班的英语课

关于课程设置的情况调查:

Will:南外(南京外国语学校简称,下同)的外语课比其他学校多多了,我们现在是一周10节外语课。所以同学们的外语水平都很高,我的一个好朋友初三时参加TOEFL考试就考了663分(满分667)。

Lisa:南外的外语课很多,因为主要是外语特色嘛。另外,我觉得南外外教的口语很纯正。这一点我原来还没有感觉到,后来进了大学一比较才发现南外外教的口语真的很纯正,不管是英语还是德、日、法、语都蛮不错的。我觉得就连北外(北京外国语大学)单就口语来说也不一定有南外教得好。

卷卷:我堂姐曾经是南外的学生,所以我知道他们每周都要上很多节英语课,比我念中学的时候多多了,可能一周差不多有10节吧,我当时一周好像才5节或是6节英语课。所以他们南外学生的外语水平真的比我们要高很多。

(2)教师。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中,外语教师人数众多,且相对而言地位比较高,也较受同学的尊敬与爱戴;另外,现任的校长为英语特级教师,故其本身亦十分注重外语师资的引进与培养。

阿飞:南外的好老师很多,而且各有特色。一般外语老师都比较受同学的喜欢吧,我觉得这除了和学校注重外语教学的氛围有关,还因为外语课是一周中数量最多的课程,所以和外语老师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一点。教外语的老师通常心态也比较年轻,易于和同学打成一片。记得初中时有个名叫HXY的英语老师,都30多岁的人了,看上去就和我们没什么差别。

(3)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在南京外国语学校这个社区中获得较高的地位与较多的发展机会,外语成绩好是首要条件,或者说是一张王牌。然而,一个学生的外语成绩不佳,即使其他科目成绩优异,也很难获得较好的发展。

img89

日语楼中的庭院

Lisa:你看现在每年有这么多人考南外,其实他们好多都没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南外毕竟还是以外语为主。如果是想学理工科的人,还不如去考南师附中和金陵中学。

(4)硬件设施。学校本着学语言与学文化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语种专门建有固定的教学楼,以突出该语言国家的文化特色,让同学们在上外语课时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典型的莫过于日语楼,这栋纯日式风格的教学楼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房屋低矮小巧,配合以日式庭院,颇具异域风情。

如此强化外语学习的结果就是社区目标的实现:从初中开始至大学毕业的若干年间,约有超过50%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或毕业生)会通过各种途径出国念书,去的国家大多集中于欧洲和北美。并且,由于每年出国的学生人数众多,且目的地国家相对集中,这些在国外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已经自发形成一些组织,互相照顾和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说,大量的学生出国也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为在国外有很多自己的师兄师姐、同学朋友,暂时还没有出国的同学也会因为某种“从众”和“趋同”心理走出国门,并且去往那些本来就聚集有很多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的国家。总的来说,出国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最大的聚集地是在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

Will:我准备高中毕业以后出国念大学。应该会去美国吧,其实我主要是想换个环境,去哪个国家也不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选择美国其实是因为外语学校的环境优美,无论是文化啊还是使用的教材啊甚至教授的口语发音都是偏美国化的。另外我个人接触美国文化也比较多,像是电影、音乐或者小说什么的。去欧洲的话除非是去英国,否则就会存在语言障碍,比较麻烦。其实我觉得学校是希望让学生多多走出国门的,学校的各种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于想出国的同学而言都是一个推动。

阿飞:如果可能的话,我会考虑在本科毕业后出国。首选还是美国吧,因为那里有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至于将来念什么,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打算,可能再过个一两年可以慢慢发现适合自己的科目。其实南外的学生一直都有出国念书的传统,高中、大学都有人陆续出国。尤其是最近几年学校办了中加班,每年更是有大批的同学高中毕业后前往加拿大念书。比如说2005年毕业的学生中有60人出国,而2006年则有110名毕业生前往世界各个国家念大学。我觉得出国的话如果是纯粹花钱出去的就没有太大意思,因为那些学校的层次通常都比较低,不过一般外语学校的毕业生都可以进入国外不错的大学,拿到奖学金,这样就比较好。

Lisa:对于出国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是像那种在国内就混不下去的,出国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就只能是烧钱,然后海归变海待,完全没有前途;不过像从南外毕业的,外语都比较好,能力也很强,出国以后课也能听得懂,这样有能力学下来就很不错,对自己将来发展也很有利。如果是像我上半年去瑞典一样是公派出去交流的话,就更没什么可说的了。据我所知,我们同学有不少在大学期间都有公派出国交流的经历,可见南外学生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2.一系列的活动强化群体意识

通过统一的社区目标,南京外国语学校将众多的社区成员聚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奋发向上的整体,不过,要想使社区成员具有一定的社区认同感就必然要强化社区成员的群体意识,这一强化过程便是通过社区所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实现的。

粗略算来,南京外国语学校全年比较大型的活动大致有:学生会竞选、运动会、艺术节、篝火晚会、科技周、外语节、读书节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的,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不但可以在各方面锻炼自己,而且使同学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南京外国语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

img90

篝火晚会

阿飞:外语学校是个很有情调的地方,学生在里面不仅仅是念书,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大的活动像外语节、艺术节的演出,一年一度的篝火晚会、学生会竞选,还有很多很多小型的活动,比如科技周、读书节等等。有了这些活动,学校就显得很有生气,不那么死板,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大家除了学习之外做其他事情的能力。

img91

学生会竞选候选人公示

Will:南外是个学习氛围宽松、课外活动很多的地方。老师通常都不怎么管我们,他们一般扮演的是一种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充分地信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目前我主要和另外一个同学在搞南外的广播站。其实当初我们并没有想到要办个广播站,只是为了对科技周活动作个宣传,但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扩展,开始形成一个广播小组,后来又得到了团委老师的支持,最终就形成了现在的广播站。其实这个广播站从头到尾都是我们学生自己搞起来的,学校对我们的要求仅仅是内容积极向上,然后为我们提供一些器材和场地而已,别的诸如时间啊,人员安排啊什么的都是我们自己协调。我觉得这种模式非常类似于大公司的管理合作流程,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我们的处世能力,也算是与国际接轨吧。另外,像外语节、艺术节这样一年一度的大型节日,也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的。每个班的节目编排几乎完全由同学自己解决,包括讨论方案、选演员、分配任务等等,各个同学各司其职,保证每个人都参与进去,分享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我觉得这在无形中体现了学生“自由、民主”的精神,锻炼了大家的组织、协调、合作以及对外打交道的能力。在南外,有很多很多锻炼自己、接触社会的机会,这也是为我们毕业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作准备吧。

Lisa:南外的活动很多,我曾经参加过学生会竞选,外语节、艺术节的演出,还有校运动会等等。这些活动大多是“全民动员”的,大家在一起参与活动的时候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也锻炼了能力。因为有的时候想和做不是一回事,有了这些活动的经历,走出南外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就很有经验了。而且这种大家都参与的活动给我们一种平等的感觉,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证明自己的能力。总的来说,南外给我的感觉就是学习气氛活泼,活动很多,比较西化。周围有个性的同学很多,而且发展潜力很大。在南外的时候还不怎么觉得,出来以后才发现跟其他学校的人相比,南外的学生真是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这个优秀我主要说的是南外毕业的学生社会能力都很强,非常自信,世面见得多,什么方面都能接触到,比那些死读书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强很多。而且在南外,同学之间都比较平等,基本也不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人,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另外,因为接触的东西更多,所以想的东西也会多,会使南外的学生都显得比较成熟,适应社会也比较快。我觉得南外这样的氛围对我后来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教会了我更早地确立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盲目地浪费时间和机会。

卷卷:我知道南外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各种各样的活动,好像有外语节、艺术节什么的吧。看我堂姐经常都会忙一些这种类型的活动。我记得他们的外语节有个外语角活动是对外开放的,我去参加过一次,感觉很有意思。就是不论你是南外的学生还是非南外的学生,或者不管你是哪个年级的,都可以自由地交流,当然,要用英语。我觉得南外搞的这些活动应该还是挺不错的,至少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吧,不像我当时读书的中学,基本上没有这些课外活动的。

3.适当地与外界隔离增强社区归属感

除了通过举办各种全校性的活动来增强社区成员的群体意识外,南京外国语学校还通过保持与外界的相对隔离性而加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这种适当的与外界的隔离具体表现为:

(1)特殊的招生录取方式。几乎所有的南京市民都知道,要想让自己家的小孩进入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大门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南京外国语学校自成立以来就是面向全市招生的,不像其他的中学大都被划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学区。并且长期以来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入学考试是由自己独立进行的,与全市其他学校不一致。在笔者考入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时候(1995年),其招考方式是按区分配名额由小学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南京外国语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然后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即使没有考上的学生依然可以参加之后全市统一的小升初考试。后来,外国语学校为了体现其招生的“公开性”和“公平性”,对其招生策略作了调整,取消了小学推荐政策,而是让想考的同学都可以来报名,然后组织统一考试。如此一来,每年参加外语学校考试的人数都在8 000~10 000人,甚为可观。在录取比例几乎只有5%的情况下,这么多考生趋之若鹜,一时间成为南京城的一道“风景”。近几年,由于国家取消了小升初考试,规定学生就近入学,社会对南京外国语学校不按照国家政策继续实行小升初考试颇有微词,迫使其作了进一步改革,目前的政策为:先报名,然后在公证处的公证下按照录取人数的8倍进行摇号,摇中的学生参加所谓的“英语能力考查”,录取几率为8∶1。不过就算如此,依然改变不了南京外国语学校“优中选优”的招生策略,这在全市而言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为如此,南京外国语学校一直被认为是南京市最好的中学,能够进入南京外国语学校读书是几乎所有南京学生的梦想。

Will:从小到大,我受到的灌输就是南外是南京最好的学校,我父母也早就有让我上南外的意向。所以我从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就开始学英语。另外,小学老师也整天向我们宣传南外,因为考入南外的比例也是衡量小学教学质量的标准。

阿飞:当时考南外也是因为它比较有名,我父母也很希望我能上,而且南外有很高的保送和出国的比率。

Lisa:我父母一直希望我学外语,而且南外是南京最好的中学,而且又有保送,所以很自然地就去考了。我小学在北京东路小学,每天上学都能看见南外,就这样看了六年,再加上我表姐也上南外,很多因素都让我当时就没有考虑过别的中学。

卷卷:其实我在上小学的时候也考虑过进南外读书,因为当时就感觉南外是特别特别好的学校,于是就挺崇拜的。再加上我堂姐也在南外读书,所以其实我本来也打算考的。但后来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刚好南外考试政策调整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明显上升,感觉希望不是特别大,所以最后我就没有去考。所以,应该说南外就是我一直没有实现的梦吧。

img92

(2)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程序,基本不受外界影响。通过几近苛刻的招生程序进入南京外国语学校之后,就会明显感受到其独特的教学程序。正如前文所述,其最特别之处在于外语课程占据着显著重要的地位。除了这一特点之外,其教学安排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丰富的实践类课程、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细致化的艺术修养课程。除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之外,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教学时间也非常与众不同,首先每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而不是通常的45分钟;其次,早晨的课程多,而下午放学时间非常早,并且没有晚自习,有些班级甚至会在2点半左右就放学了,即使是毕业班一般在4点多钟也会结束一天的课程。放学之后学生就拥有了大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着重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体现。让学生学会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与学习时间,这不仅让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Lisa:我觉得南外课程设置当中最好的就是当时周六的选修课,可以学到好多东西。我记得我以前学了京剧,还上过速记班。这些东西在一般学校是很难学到的。另外,南外的教学时间也和其他学校不同,下午放学特别早,也没有晚自习。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让我们有大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像有的学校还要上晚自习,学生就很不自由。

阿飞:选修课是很有意思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初一的时候选的烹饪课,教课的是当时食堂的一位大师傅。我记得我们当时上课做的事情就是先看老师做菜,然后再把老师做的菜吃掉(笑)。后来我还选过一些别的课,像国际象棋、楹联什么的,二外我学了日语。这些选修课我觉得主要起到了陶冶情操的功能,当然它们也培养了我们除学习之外的别的方面的能力。我觉得这和大学里面开设的艺术修养类课程很相似,似乎种类还更丰富一些。

Will:我们现在的选修课是安排在周四、周五的下午,课程大概有历史大广角、英美文化、钢笔画、武术、宝石鉴赏等等,另外还有二外选修课。我觉得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

正如我们所看见的和真切感受到的,与其他学校相比而言,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程序是极其与众不同的,它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这使得其培养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相比是那样的不同,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认同。

(3)基本不参加全省、全市举办的各种模拟考试。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其拥有独特的教学程序与课程安排,不与别的学校一致,自然也无法参加所谓的“统一测评”,甚至连高中会考亦曾一度为自己学校出卷子考试。那么,唯一与外界一致的考试恐怕就只剩下中考与高考了。

(4)省市教委在统计各种升学率或教学质量指标时,通常不将南京外国语学校考虑在内。正如我们看到的,南京外国语学校永远是“特殊族群”,就连其上级领导部门——教委也是这样看待的。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而被大家所默认了。学生自己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很少有人会跟别的学校的学生在成绩上进行比较,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没有可比性的”。南京外国语学校仿佛是游离在体制外的一个孤立的存在。

(5)校服。笔者是南京外国语学校最后一届没有校服的学生,所以在这一问题上似乎没有很多的发言权。不过就后来的状况看来,虽然也有些同学对校服的美观程度颇有微词,但依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校服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心目中还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的。

Lisa:我们没有买过新校服,就是现在的南外学生穿的那种。但是也因为这样,我们没有经历过每天都穿校服的日子。以前只有在比较重要的时候,或者升旗仪式什么的才要求穿校服,而且管得也不是很严。我觉得还是我们那个时候好,现在的小孩每天都要穿校服,一点个性都没有,蛮可怜的。学校可能是考虑让大家都穿校服就能使学生不在穿着上互相攀比,对家庭贫困的小孩比较好,但事实上南外根本就没有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而且现在每个中学都要求穿校服,南外也这样,显得很大众化。

Will:我们现在每天都要穿校服,校服的种类分为春秋季校服(运动服、西服)、夏季校服和冬季校服(棉衣)。说实话其实校服做得一点都不好看,只不过学校可能是为了追求统一,或者是为了增强大家对学校的认同感吧。我觉得学校的初衷是没错,只是校服本身确实难看,跟其他学校的差不多,一点都没有特色。不过我们很快就会有新校服了,上学期学校选了几种校服式样贴在校园里面让大家投票的,票数最高的就会成为新校服了。我觉得这个方法还挺不错的,可以让我们自己选择一下。不过我觉得学校要是能每周设立“校服开放日”就更好了,就是在哪一天可以穿自己的衣服,这样可以给我们一个展现个性的机会。

img93

身着校服的学生

阿飞:南外的校服虽然不是非常好看,但是也不算太难看。其实大家基本对校服都抱有好感,连周六、周日也经常可以在街上看见穿南外校服的学生。而且,在南大的校园里面穿南外校服的人尤其多,其实我自己现在也经常会穿着南外校服去上课。有时候穿着校服在外面见到了同样穿着校服的人,就会有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即使相互不认识也偶尔会打个招呼。那些没有校服的南外人就等于“人生的一半没有了”。

卷卷:我后来读书的学校在白下路那边,所以每天上学放学坐车都经过南外的门口,然后就能看见很多穿南外校服的学生。其实他们的校服还挺好看的,而且一看就知道是南外的学生,和其他学校的那些运动服不太一样。

可见,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大都对校服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信任、自豪与认同。校服是最简单、直接地区分“我们”与“他们”的标志,一件校服就可以建立起学生对南京外国语学校社区的强烈归属感。所以,没有校服的笔者才会被认为是“人生的一半没有了”,就像身为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成员资格受到了质疑那样不可忍受。不过,如果换个角度看,校服所起的功能也许只是“区隔”,只是标示着自己人与他人的界限,那么当一个城市所有的中学生都有校服时,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有没有校服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原因很简单,没有也是一种拥有,没有也可以成为一种界限,这也就是为什么Lisa同学认为“现在每个中学都要求穿校服,南外也这样,显得很大众化”的原因。当大家都穿校服时,不穿校服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才显得格外特别,也完全符合其社区成员所追求的“差异感”,如此一来,同样也可产生对社区相同的归属感。至少,笔者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就读期间就是这么认为的,相信其他的同学也是如此。

通过一系列的自觉的或外界赋予的“隔离”措施,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中生活的人都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看做是“特殊”的一群。而这种“与众不同”更加强了其对南京外国语学校这一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因为只有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之中,他才能够找到和他同质的人。由此一来,南京外国语学校仿佛成为“特殊群体”的共同家园,因为生活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所以与众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