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

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应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所有国家将无一遗漏地卷进网络化的漩涡中。其次,网络社会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_现代社会学

三、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

凡事都有两面性,网络社会也不例外,飞速发展的互联网(IT)产业带给我们的并不都是喜讯。

一方面,它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计算机、微机终端和相互联通的电讯网络构成的国际互联网传递着文字、数字、图像、声音等各类信息,由于其具有便捷、准确和迅速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学习、娱乐、医疗、商贸、航空等领域,成为世界上信息传输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直接影响着当今世界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问题也由此产生。互联网络传播的内容令人忧虑。屏幕上出现的大量淫秽内容和宣扬种族、民族和政治仇恨的信息,毒化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计算机病毒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1988年全球出现首例计算机病毒破坏大案,“蠕虫”病毒使上万台计算机被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达8 800万美元。[11]其他如计算机犯罪、信息资源分配的不公正、社会控制与信息交流自由之间的冲突等问题也纷纷接踵而至。有的学者认为,新的电子通讯形式将腐蚀语言、思想和知识,“语言必须是标准的和适应接收者的,而盈利性使得书写和演说的语言被电报语言所取代”,取消了所有的细腻之处。“思想被排除在创造性之外,知识被极粗俗的而曾是睿智的思想所侵蚀”。[12]

由于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因此在对待网络发展的态度上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持积极态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网络的发展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网络所表现出的负功能可以通过技术上的努力和主观上的选择加以避免和克服。因此,他们主张大力发展网络。这些人还指出,互联网用户急速增多并长盛不衰,说明人们可以从网上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潜在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说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想从全球性的网络上获得更多益处。

持消极态度者认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但在已经认识和证实的网络的负功能中,网络极有可能异化为奴役人类的新工具,使人类创造的成果成为人类进步的桎梏。电子环境是人造的“虚拟现实”,会使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现在,互联网络已使一些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电子世界中,与现实生活和世界割断了联系,成为特定的社会问题。“网络”不但征服了世界,也控制了人类。人已不是“网络”的主人,而变成了它的奴隶。因此,在网络还没有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之前,就应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以免后患。

我们对待网络社会的态度是,既不能对其造成的任何不利后果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地拒斥网络。我们应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首先,国际互联网具有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所有国家将无一遗漏地卷进网络化的漩涡中。信息设备的高频使用,使人类社交圈子扩展为整个地球,网络化是全球化的技术支持,也是全球化的后果之一。某些发达国家网络发展的领先地位,对其他后发展国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发展网络正成为这些国家刻不容缓的大事。其次,网络社会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如:就业机会的增加,劳动效率的提高,体力劳动强度的降低;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消费成本的降低,资源共享;精神生活的丰富,闲暇生活多姿多彩;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等等。网络巨大的利益魅力对于每个国家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第三,网络社会的发展确实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网络沉溺及其他网络犯罪行为正日益威胁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就无法实现网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并会最终危及网络自身的存在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生活方式?研究生活方式有何意义?

2.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有什么关系?

3.生活方式研究有哪些主要内容?

4.试述闲暇时间的职能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5.什么是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其判断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6.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社会对人类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

[2]柯宝成:《漫话“高科技综合症”》,《光明日报》1999年4月28日。

[3]苏开源:《全球关注脑疾患》,《光明日报》1999年3月30日。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2页。

[5]金吾伦:《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6]肖琳益、王智勋:《因特网喜中有忧》,《社会》1999年第1期。

[7]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8]德拉克:《超越信息革命》,《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9]卜卫:《百姓、青年与网络》,《青年研究》1997年第4期。

[10]王恬:《信息高速公路与未来社会五大趋势》,《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11]郑凡:《挑战大文明》,《思想战线》1998年第2期。

[12](美)莫尔根:《笔、印刷和奔腾》,《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