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同产业的溢出效应对比

不同产业的溢出效应对比

时间:2022-1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后,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制造业,“中国制造”风靡全球。截至2013年,中国制造业签订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占总签订项目数的28.6%,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总投资金额的38.7%。由于中国对跨国公司进入金融业存在限制,所以虽然金融业对其他行业发展有很好的关联效应,但是由于存在准入限制,国内的金融业有一定的垄断性质。

1.制造业

1978年改革开放后,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制造业,“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来华建厂的巨大吸引力,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产业,通常占到了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3以上。截至2013年,中国制造业签订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占总签订项目数的28.6%,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总投资金额的38.7%。制造业内又存在诸多的细分产业,包括纺织业、制鞋业、家具制造业、造纸业、印刷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制造业等。跨国公司进入制造业能通过关联效应、竞争效应等产生一系列的溢出,刺激制造业产出的快速增长。研究表明,除个别细分行业之外,外资直接投资的进入总体上对制造业具有促进竞争的作用,制造业的外资进入与市场势力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外资进入初期有利于促进竞争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阻碍竞争。制造业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走向工业化的道路与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溢出效应也为发展理论提供了佐证。

制造业在中国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国,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达到2.2万亿美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制造业SCM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指出过去30年,制造业规模增长了18倍。比如,全球80%的空调、90%的个人计算机、75%的太阳能电池板、70%的手机和63%的鞋子产自中国。制造业在中国GDP的比重高达40%,并且直接为1.3亿人提供了工作岗位,这个数字在过去数十年一直保持相对平稳。外资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是外资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如图5.7可以看出中国的出口增速与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大体呈同步变化,出口增长速度放缓程度比制造业利用外资比例稍小,说明外资在制造业中的一次效应即存在效应比较明显,但是二次效应中的溢出效应不是非常明显。

图5.7 制造业外资占比与出口贸易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整理。

2.汽车业

汽车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也一直是主要发达国家的支撑产业,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汽车业都有各自的跨国公司,其为母国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作用。汽车的生产和制造要与众多的材料、工序、技术、信息等相结合,因此,汽车业可以说是世界上关联最复杂的产业。汽车业从上游需要钢铁、橡胶、玻璃、有色金属等原材料,需要焊、冲压、铸、热等相关加工设备以及配套的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石油等行业,它们和汽车业构成了后向关联;同时,汽车业还与汽车及零配件的销售、金融、报销、租赁等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业有前向关联。有研究认为,一个以汽车业主导的产业链波及34个行业,波及效果达3—5倍。

汽车业在中国虽然重要,但没有发展到发达国家这样的水平和程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汽车业也深受跨国公司的影响,跨国公司的进入加速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2002年中国的汽车业实施了大规模兼并重组,众多知名跨国公司进入了中国市场。中国的三大汽车集团都不约而同地引入了外资,长春一汽集团与德国大众、日本丰田进行了合资;上海上汽集团和德国大众、美国通用进行了合资;湖北东风集团与标致雪铁龙、雷诺日产进行了合资。除了整车制造的合作,伊顿、米其林、博世等零配件跨国公司也大量进入中国,世界著名的汽车跨国公司几乎都在中国成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

图5.8 汽车业的进口劳动生产率对比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整理。

商品贸易是生产要素的间接流动,进口即代表着间接要素流入,通过进口某一产品然后通过吸收、学习也能产业溢出效应,提高要素生产效率。下图5.8显示了从2000—2008年中国汽车整车以及发动机进口与汽车业劳动生产率,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整车和发动机的进口数量在该阶段大幅上升,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明显落后于进口的增长,说明进口产生的溢出效应较弱。另外,对三者的增长速度进行对比也发现了相似的变化。

在跨国公司进入的背景下,中国的汽车业并没有形成优势产业,但是依靠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根据统计局数据,2003年中国的汽车总产量是444.39万辆,2009年突破1 000万辆达到了1 379.53万辆,2013年突破2 000万辆达到2 211.70万辆。同期,汽车业企业数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全国共有5 063家汽车制造企业,2009年增长到12 398家,金融危机后稍有减少,2013年又达到了11 599家。

3.金融业

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从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主导的转变是工业化,从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是现代化。而在第三产业中,金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业在英国、美国经济中比例都较高,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也都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比如伦敦、纽约、东京等。同时,金融业也是最为重要的服务业,一般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它虽是虚拟经济,但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和中介等服务并对拉动国内就业具有积极的影响。金融市场起着配置货币的功能,然而,金融业如果发展不合理,也容易产生金融危机甚至危及实体经济,因此发展中国家通常对金融业的开放持有保守态度。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多年,然而金融业的开放与其他产业相比仍较封闭,并没有形成比较优势,金融业对GDP的贡献度也明显低于制造业。

如图5.9所示,金融业在中国并没有像美国和英国一样形成支柱产业,从上图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变化中可以看到2000—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总增加值中的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主要变化在于挤压了交通运输业,而与批发和零售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金融业的增加值虽然增长迅速,但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不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比较弱,2002年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是2.76%,2010年为4.47%。

由于中国对跨国公司进入金融业存在限制,所以虽然金融业对其他行业发展有很好的关联效应,但是由于存在准入限制,国内的金融业有一定的垄断性质。外资虽有一定的进入,但其产生的效果并不与其投资相一致,并没有表现出像制造业那样明显的溢出效应。如图5.10所示,金融业外资合同项目与金融业增加值明显表现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2—2008年,该时期二者大体呈负向相关,说明外资进入并非产生了溢出,反而挤占了国内金融业的份额。第二阶段是2009—2011年,这段时期外资合同项目大幅提高,但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非常缓慢。考虑到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还不高,对外资的进入还有较多限制,外资与所附带的生产要素并没有深入国内金融产业,因此没有显现出溢出效应。

图5.9 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比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图5.10 金融业外资合同项目数量与增加值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