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韦昌钢等在《杂交水稻年产超吨粮栽培技术分析》中指出,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1976~1985年连续多年获得年亩产超吨粮的高产纪录,详见表4-1。因此,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应争取在插后25天内分蘖,其成穗率高,穗子大,结实率高。培育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这4个因素协调的群体结构,是高产的基础。大穗数偏少会导致产量不稳定。

杨春庭、庞正盛等(1986~1987)在“双季杂交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开发”项目中采用了传统与先进实用技术结合的方法。传统技术是要把好“五关”,即浸种催芽关、群体结构关、施肥量与施肥原则关、防治病虫害关、用水管理关;应用杂交稻新组合、电算施氮、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以及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普及新技术,大面积提高高产栽培综合水平。1986年高产样板示范田面积12万亩,验收71 975亩,平均亩产923.5 kg。1987年高产样板示范田面积29.37万亩,平均亩产929.6 kg;吨粮田15.99万亩,平均亩产1 025.3 kg,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获1987年度广西农牧渔业厅优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获1988年度广西首届星火科技奖三等奖,其高产栽培技术值得推广和借鉴。

韦昌钢等(1986)在《杂交水稻年产超吨粮栽培技术分析》中指出,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1976~1985年连续多年获得年亩产超吨粮的高产纪录,详见表4-1。

表4-1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试验结果(韦昌钢等,1986)

通过对取得高产的几个栽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4个方面的技术关键。

一是培育适龄的多蘖壮秧。早造秧田亩播10.0~12.5 kg,秧龄30~35天,叶龄6~7张;晚稻亩播10 kg,秧龄25~30天,叶龄7.0~7.5张。高产秧苗素质为早稻苗高30~35 cm,假茎高10~12 cm,百苗干重24.7~39.0 g;晚稻苗高35~50 cm,假茎高12~19 cm,百苗干重37.0~43.1 g。早稻、晚稻秧苗分蘖率均达80%以上,其中带2蘖的占40%左右,秧苗植株含氮量为2.40%~4.78%。秧苗健壮、无病虫害。

二是培植合理的群体结构。杂交水稻插后回青7天开始分蘖,始蘖后7~10天分蘖速度最快。据对小区分蘖苗定位跟踪可以看出,插后20天以前分蘖的,其成穗率达97.20%,平均每穗粒数173.8粒,结实率68%;插后21~27天内分蘖的,其成穗率为88.9%,平均每穗粒数为127.6粒,结实率70.3%;插后28~30天分蘖的,其成穗率为18.2%;30天以后的分蘖均为无效分蘖。因此,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应争取在插后25天内分蘖,其成穗率高,穗子大,结实率高。

培育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这4个因素协调的群体结构,是高产的基础。根据几年亩产550 kg的高产田块经验得出,高产田每亩宜插秧1.87万~2.50万蔸。在亩基本苗7万~9万的情况下,插后30天左右为最高苗期,每亩27万~30万苗,其中有效穗的分蘖期为插后20天左右,亩有效穗16万~19万穗,平均每穗150~17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6.5~27.0 g。这样的群体结构较为适宜。1977年早稻、晚稻, 1978年晚稻,1982年、1983年早稻,有些田块亩有效穗数只有13万~15万穗,但穗粒数较多,结实率较高,也实现亩产550 kg。大穗数偏少会导致产量不稳定。

三是促控的生态生理指标。韦昌钢等(1986)报道说,高产禾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内在变化规律,可作为生理、生态指标运用。

①植株叶面积、干物质的动态变化。亩产550 kg以上的水稻植株,叶面积指数在分蘖期为0.80~0.95,在分化期为3.6~4.7,在齐穗期达到7.1~8.4,在蜡熟期降至3.7~4.6。亩产355.7 kg的植株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比亩产550 kg以上的叶面积指数明显减少,详见表4-2。由此看来分蘖期、分化期叶面积指数过小,表示前期禾苗长势差;最高叶面积指数过大,则叶片过于荫蔽,也不利于产量的提高;蜡熟期保持一定的叶面积指数,较有利于后期物质积累和转化。每亩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幼穗分化期 200~220 kg,齐穗期660~730 kg,黄熟期1 000~1 100 kg。

表4-2  植株叶面积指数、干物重与产量关系(韦昌钢等,1986)

   注:1984年汕优桂33早造小区试验结果。

②植株顶部3张功能叶的长势。韦昌钢等(1986)认为植株顶部三叶的长短和结构情况与栽培措施有一定关系,它们的长势优劣也反映出产量的高低。从高产田块植株功能叶测定结果看出,剑叶、倒二叶长度过短和过长产量均不高,详见表4-3。亩产超过500 kg以上田块的植株,顶部三叶的长势,剑叶不应超过40 cm,也不能少于30 cm;倒二叶宜50~55 cm,倒三叶长度近似倒二叶。三叶总长度不超过160 cm,也不能少于120 cm。

表4-3  植株顶部三叶长短与产量关系(韦昌钢等,1986)

③植株吸收氮素的规律和各时期叶片的含氮量指标。据测定结果表明,亩产550 kg以上的高产田块植株全生育期吸氮量为11~13 kg,五氧化二磷吸收量为4.5~6.5 kg,氧化钾吸收量为15 kg左右,每亩吸氮量低于8 kg或超过14 kg的田块亩产仅为450 kg左右。由生育期跟踪测定发现高产禾苗在幼穗分化期吸氮量达到全生育期的50%~70%,孕穗期达到70%~90%。杂交水稻一生对氮素吸收有两个高峰期,分蘖期到分化期为一个高峰,孕穗期到齐穗期为又一个高峰。根据这两个高峰期进行施肥促控,是获取高产的关键。

韦昌钢等(1986)总结了3年21个小区的实验,结果表明(见表4-4)亩产605.0~627.5 kg的植株在分蘖期、分化期、孕穗期、齐穗期和黄熟期的叶片含氮量依次约为5%、4%、3%、2%和1%,即在栽培过程中控制植株叶片含氮量水平,使分蘖期达到5%以上,分化期为4%左右,孕穗期为3%左右,成熟期留在稻草中的氮量近1%较为理想。亩产524.0~592.5 kg的田块各期叶片含氮量与前者相近,亩产464.0~477.5 kg的田块比上述高产的田块叶片含氮量明显降低。由此可得出要获得高产,保持植株各生育期叶片一定的氮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分化期、孕穗期及齐穗期,植株叶片含氮量保持在3%~4%产量较高。施肥措施上应在分蘖期、分化期和减数分蘖期施肥。

表4-4  不同产量的稻株个生育期叶片含氮量(韦昌钢等,1986)

四是施肥技术和水浆管理。韦昌钢等(1986)研究表明,1978年前施氮量较高,包括使用的农家肥、堆肥、化肥等折算纯氮量超过17 kg,施氮量最高达23 kg。施用磷钾肥(含土杂肥)也相对较多,达13~25 kg。在使用方法上,追肥施氮量少的占20%,一般的为40%~60%,多的达70%;而前期(幼穗分化前)施氮量占全生育期的70%~90%,个别为95%;中后期占5%~30%,基本上是前期重、中后期轻或补的施肥方法。这样的施肥方法亩产可达500~600 kg,但是肥料经济效益不高,每千克纯氮仅产稻谷24~39 kg。1979年晚稻后,施肥量减少,但产量仍保持在这个水平,肥料效益有所提高,每千克纯氮产稻谷29.0~55.5 kg。多年肥料试验证明,杂交水稻的施肥水平比常规稻有所提高,但并非施肥越多产量越高。1981~1985年的肥料试验结果表明,亩产550 kg的高产田全生育期施肥(含基肥)折纯氮为12.5~15.0 kg,其中有机质氮肥占1/3以上,施肥方法为前期重施(基肥、分蘖肥),占60%~70%;中期轻施(幼穗分化前后),占20%~30%;后期补施(减数分蘖期后),占10%~20%。氮、磷、钾肥配合比例大体是1.0∶0.5∶1.2。平均每千克纯氮产稻谷30.0~44.6 kg,若除去地力部分,施用的每千克纯氮可产稻谷11.2~17.2 kg。

水分管理方法应贯彻深水回青,浅水分蘖,够苗(20万苗左右)露田、晒田(不重晒),水层抽穗扬花,后期干干湿湿的原则,不能脱水过早。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贯彻综合防治措施,根据病虫害测报辅以药物防治,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杨春庭、韦昌钢等均是广西著名的水稻栽培专家,他们对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有着独到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章引用他们在杂交水稻推广前期的资料,对弱感光及感光型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实践具有技术指导意义。

当前,在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上,免耕、抛秧、工厂化机械化育插秧、测土配方施肥以及水汽平衡等栽培新技术不断出现,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本书提供的方法与资料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