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苹果黑星病
1.症 状
苹果黑星病又称疮痂病。主要为害叶片或果实,还可为害叶柄、果柄、花芽、花器及新梢。从落花期到苹果成熟期均可为害。叶片染病,初现黄绿色圆形或放射状病斑,后变为褐色至黑色,直径3~6毫米;上生一层黑褐色绒毛状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后期,多数病斑连在一起,致叶片扭曲变畸。嫩叶染病,表现呈粗糙羽毛状,中间产生黑霉或病斑,周围健全组织变厚,致病斑上凸,背面形成环状凹入。受害严重时叶变小,变厚,呈卷缩或扭曲状。叶柄上的病斑呈黑色长条状,果实染病,初生淡绿色斑点,圆形或椭圆形,渐变褐色至黑色,表面也产生黑色绒状霉层,病斑逐渐凹陷,硬化,常发生星状开裂,后期病斑上长腐生菌即土粉色的粉霉菌和浅粉色的镰刀菌。幼果染病常致畸形。嫩梢染病,形成黑褐色长圆形病斑,凹陷,在高感品种上,有时形成泡肿状。花器染病,花瓣褪色,萼片尖端病斑呈灰色,花梗变黑色,形成环切时造成花和幼果脱落。
图24 苹果黑星病
图25a 苹果黑星病危害叶片状
图25b 苹果黑星病危害果实状
2.病 原
为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称树状黑星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初无色,后变为青褐色至红褐色,在培养基上梗丛生,深褐色,大小50~60微米×4~6微米,屈膝状或结节状,短而直立,无隔或具1~2个隔膜。梗顶着生一个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或长卵圆形,深褐色,大小50~60微米×6~9微米。病菌在腐生阶段可形在假囊壳,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黑色,子囊平行排列于假囊壳基部,子囊长棍棒形或圆筒形,具短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排列成两行。子囊孢子卵圆形,青褐色至黄褐色,上面的细胞较小而稍尖。苹果黑星菌的子囊壳大多在秋冬形成。在培养基上,20℃和pH4.5~5.8时生长最适。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菌丝体在病枝和芽磷内或以假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年5~8月释放子囊孢子,以7月释放量最多,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潜育期9~14天。叶片和果实染病15天左右即产生孢子,并可产生若干代进行再侵染,一直持续到当年秋季。9月末病害停止扩展。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有关,早春多雨发病较早;夏季阴雨连绵,病害流行快。子囊壳发育适温13℃,子囊孢子成熟适温20℃;10℃以下,24℃以上,子囊孢子成熟延迟。子囊孢子的释放多在雨后,有水滴或雨量大于0.3毫米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必须在有雨水的条件下才能脱落和传播。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2℃,子囊孢子萌发适温为15~21℃、分生孢子侵染温度8~10℃;子囊孢子则为19℃。子囊孢子侵染的潜育期19℃时为9~14天,分生孢子为8~10天。
4.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的果园选栽抗病品种。
(2)加强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检疫制度,谨防带病苗木、接穗和果实从病区传入无病区。
(3)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彻底清除落叶、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或在地面喷洒0.5%二硝基邻甲酚钠或4∶4∶100的波尔多液,以杀死病叶内的子囊孢子。
(4)喷药保护。喷药时期最为关键。早熟品种(如黄太平)于3月中旬开花期开始喷洒40%福星(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5000倍液,或30%苯醚甲·丙环乳油5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也可用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