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鱼类病害的预防

鱼类病害的预防

时间:2022-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发现鱼类已患病时,往往鱼病已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诊断与治疗较陆地养殖的鸡、鸭等动物难得多,需内服药物治疗的疾病更麻烦,因为渔药只有通过药饵,在鱼主动吃食的情况下,药物才能进入鱼体内,而实际上发现患病时,鱼一般已失去食欲,内服药很难通过药饵吃下,也不能像鸡、鸭强行灌喂或注射治疗,虽然也有尚能吃食的病体,由于抢食能力差,往往也由于没有吃到足够的药量而影响疗效。

二、鱼类病害的预防

(一)病害预防的重要性

鱼类生活在水中,活动状态难以观察,患病鱼不易被早期发现。当发现鱼类已患病时,往往鱼病已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诊断与治疗较陆地养殖的鸡、鸭等动物难得多,需内服药物治疗的疾病更麻烦,因为渔药只有通过药饵,在鱼主动吃食的情况下,药物才能进入鱼体内,而实际上发现患病时,鱼一般已失去食欲,内服药很难通过药饵吃下,也不能像鸡、鸭强行灌喂或注射治疗,虽然也有尚能吃食的病体,由于抢食能力差,往往也由于没有吃到足够的药量而影响疗效。体外用药一般采用全池泼洒或药浴的方法,这仅适用于小水体,而对大面积的湖泊、河流及水库就难以应用。所以,只有做到“全面预防,积极治疗”,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减少或避免病害的发生,收到预期的防病效果。

(二)病害预防的方法

1.结合养殖技术预防

(1)养殖水体进、排水要独立。池塘养殖水体要有独立的进、排水管道,即各个池塘能独立地从进水渠道进水,并能独立地将池水排到排水沟里去,而不能从相邻池塘进水或将水排入相邻池塘。

(2)清塘消毒。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或排干池水后对池底进行翻晒、冰冻。淤泥不仅是病原体的滋生和贮存场所,而且淤泥中的有机成分在分解时要消耗大量溶氧,在夏、秋季节容易引起泛塘,在缺氧情况下,产生大量有机酸、氨、硫化氢、亚硝酸盐等。一般每年在苗种放养前要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整消毒,以消灭原池中病原生物。

(3)苗种放养前须药浴消毒。预防鱼类病害必须从控制和消灭病原着手,购进苗种放养前,对其进行药物浸洗消毒,切断病原随苗种进入池塘的途径。

(4)日常管理重视防病技术。坚持做好定质、定量、定位、定时的“四定”投饲技术,这“四定”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季节、气候、生长情况和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适当调整,以保证鱼类都能吃饱、吃好,而又不浪费,以免污染水质;在质量方面既要营养全面,又要新鲜、不变质、不含有毒成分,且要在水中稳定性好,适口性好;病原体往往黏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饲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经过消毒;食场的残渣剩饵往往成为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因此要经常对食场进行药物消毒,以杀灭病原;病害易发季节定期泼洒药物全池消毒或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滋生繁衍,以达到防病效果;日常管理中要勤巡塘、勤除污、勤除害,注意水质,注意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及动态,发现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并予以解决,同时做好记录。

2.维护水体生态环境

鱼类生活在水中,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不仅是健康养殖的要求,维护水体生态环境也是预防病害的要求,如清塘消毒、改善水质、提高溶氧含量等。

(1)定期泼洒石灰。养殖过程中,一般需要定期泼洒生石灰。用量可按水深1m,每亩使用生石灰15~20kg全池泼洒。泼洒生石灰可起到控制水体病原生物、提高淤泥肥效、改善水质的作用。

(2)定期加注新水。定期加注新水,有助于保持水质肥、活、爽、嫩及高溶氧。

(3)增加水体溶氧量。鱼类生长季节,晴天的中午要定时开动增氧机,充分利用氧盈,降低氧债,改变溶氧分布的不均匀性,改善池水溶氧状况。

(4)使用生物制剂:可使用光合细菌、EM菌、玉垒菌等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3.选用渔药预防

随着水产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即使在维护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鱼病还是难免的,甚至在不断增多,故选用药物预防病害是必需的。要认识到正确选择和使用渔药,是有效防病的重要技术环节。

(1)选用渔药的基本原则。①选用的药物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②不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或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③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④提倡使用水产专用渔药、生物源渔药和渔用生物制品。

(2)要对症选药,及时用药。选用渔药前,首先要根据预防病害的种类进行选药,做到对症选药,切忌身边有什么药就选什么药,图省事方便。随意选择的渔药不仅得不到防病的效果,还会造成浪费和水体污染。

(3)掌握用药时机。在对待一些较难治疗的寄生虫类病害时,要了解该寄生虫的生活周期性,利用它在生活史过程中对药物的敏感时期,进行用药,杀灭它们。如鱼体内寄生的吸虫和绦虫类,在成虫时期,药物很难起作用,而利用它们生活史过程中更换寄主或活动于水中的幼体对药物的敏感时期,用药来消灭和清除它们。而对于那些能形成胞囊,具有极强抗药能力的寄生虫类,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长期合理地用药,才能有效。如小瓜虫和粘孢子虫类,在治疗上只进行1~2次用药往往无济于事,而要针对它们生活周期中离开寄主到自然水体中这一对药物敏感时期,进行合理用药,才能有效地杀灭它们。在治疗锚头鳋病时,同样也需要针对它寄生后对药物不敏感,但有分批繁殖这一特性,进行多次用药,来彻底杀灭它们。在每次具体用药时间上可根据它们的幼体喜在清晨浮于表层活动这一特征,清晨用药效果更佳。

(4)避免药物的拮抗性。选用两种以上渔药合并使用防病时,要避免药物的拮抗性或协助性,以免效果减弱或毒性增强而产生不利结果。绝大多数的外用渔药,多少都会受到水质影响,在多种药物综合治疗时,互相之间的影响尤为明显。如常用的生石灰,它不仅与硫酸铜、漂白粉和富氯有拮抗作用,而且也受水中磷或氨氮的影响,同样磷或氨氮也受生石灰作用而影响肥效,因此在使用时应前后错开5~7d时间。而生石灰与敌百虫相遇时,则会起到药物的协助性作用,能使敌百虫变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毒性加强很多倍。还有常用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也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助性,来更好地发挥药效。但硫酸铜在碱性水质或与食盐相遇,就会产生药物之间的拮抗性,从而影响药效。因此在多种药物综合防治疾病时,一定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拮抗性和协助性,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增减它们的剂量。对那些剂量要求很严格的药物,如漂白粉,在使用时,只要误差百万分之一的浓度,就可引起死鱼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