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农村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在美国,许多农村社会学家把自己的研究地域转向世界上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那些研究地域仍然停留在本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学家便把自己的研究兴趣转向农村出现的新问题或永恒主题。这已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农村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农村社会学的发展趋势_农村社会学新论

四、农村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尤其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农村社会学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转型。主要的发展趋势是传统研究领域日益缩小,新兴研究领域不断增多。这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减少,农村社会生活性质发生变化,农村的独特性逐渐消失,原有的农村社会问题已经解决,使得农村社会学的传统研究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在美国,许多农村社会学家把自己的研究地域转向世界上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那些研究地域仍然停留在本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学家便把自己的研究兴趣转向农村出现的新问题或永恒主题。这已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农村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就研究地域转向来说,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学家开始研究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的贫困问题、农村居民生存状况、农业文化、农村社区、农村人口、农村婚姻与家庭、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生活方式、农村教育、农村政治、农村社会分化、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运行,等等。如美国的杜赞奇、黄宗智(英文名叫Philip C.C.Huang)、施坚雅、弗里曼、毕克伟、塞尔登等人研究中国的农村问题。黄宗智发表了《华北的小农经济社会变迁》(1980)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986);杜赞奇出版了《文化、权力与国家: 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1995)和《从国族中拯救历史:质疑现代中国叙事》(2003);施坚雅出版了《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1998);弗里曼、毕克伟、塞尔登合作出版了《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2002)。美国的Lotsmrt和N.Fonjong研究了喀麦隆的农村问题,于2006年出版了“Transforming Rural Space Through Nongovernment Efforts in Northwestern Cameroon”(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2006)。韩国的Choi,Soo Young研究了朝鲜的农业改革问题,于2007年出版“North Korea's Agricultural Refor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Wake of the July 1 Measures”(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2007)。

就研究兴趣转向来说,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主题。如美国部分农村社会学家对农村社会学学科进行反思,认为传统研究很少注重农业生产的研究,而农业是人类的永恒的朝阳产业;农业生产是人类永恒的农村社会行为,人类永远需要食物。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一些农村社会学家就开始研究农业社会学了。到80年代美国农业社会学研究已很繁荣了,其内容包括农业结构、农业政策、农业劳动、农业生态及其地区协调发展等,农业社会学代表着美国农村社会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正如美国农村社会学者纽比和费涓洪所说:农业社会学不仅是职业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而且代表了一门新的农村社会学。同以前传统的农村社会学相比,在理论上它更丰富、更全面、更具有批判性,更为激进。[31]其实日本学者四宫恭二早在1953年就出版了《日本的农业社会学——兼论农家的实证分析》。美国的P.Schran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中国农业发展问题,于1969年出版了“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e,1950—1959”(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69);美国的Aurelia George Mulgan研究日本的农业政策,于2006年出版“Japan's Agricultural Policy Regime”(Routledge,2006);英国的D.Blandford and B.Hill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于2006年发表了“Policy Reform and Adjust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s of Developed Countries”(CAB International,2006);美国的Peter Iang研究了埃塞俄比亚农业政策的变化,于2004年发表了“The Impact of Policy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on Agricultural Performance:An Economic Study of Ethiopian Agriculture”(Beyene Traesse Ferenji,2004);美国的Oseph Cooper研究了全球农业政策改革,于2004年发表“Global Agricultural Policy Reform and Trade”(Edwan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4)。瑞典的Erik Greenyan研究农业劳动,于2005年出版了“Peasant Production and Limits to Labour:Thyolo and Mzimba Districts in Malawi,mid 1930s-1970s”(Almqvist and Wiksell International,2005)。第十四届世界社会学大会于1998年7月26日至8月1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4132名社会学家和其他学者参加了这一世纪盛会。其中一个研究委员会专门就“农业社会学”进行了专题研讨。中国学者邹德秀1990年出版了《绿色的哲理:对企业的起源、演化、体系及农耕文化、农业社会学的新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本书对农业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化体系,对农业以三元结构为核心的研究领域,对近代农业科学的分化及体系的形成,对农耕文化和农业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总体研究。朱启臻、陈倩玉发表《农业特性的社会学思考》。该文分析道: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农业具有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三个特点决定了农户经营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指出农业具有产品贡献、就业贡献、社会安全保障和休闲等功能。农业的外部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农业已经受到限制。社会学从产业结构和农业功能的角度理解农业,认为其更多地体现为公共产品性。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四个特性:农业产品的提供具有社会性;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产品消费的必需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国家对农业负有支持和保护的责任。2008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承办了“世界农业社会学大会中国农村发展论坛”,推动了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社会学又兴起了研究农业多功能问题的热潮,进入21世纪以后,采用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农业多功能问题已经成为农业社会学的前沿领域。已经形成农业多功能性、农业多功能表现形式、农业多功能化经营、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构成、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多功能农业发展机制、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效能等研究方向。国外有英国的Bernard Lane研究农村旅游,1999年发表了“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Strategies:A Tool for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9,1)。德国的尼科·巴克、马利埃勒·杜贝林、萨宾·冈德尔等人研究了都市农业,于2004年出版了《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蔡建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委托Luc J.A.Mougeot、Agropolis、Eaethscan研究都市农业的社会、政治和环境标准,于2005年出版“The Social,Political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of Urban Agriculture”(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2005);英国的Keitch Douglass Warmer研究生态农业问题,于2007年出版了“Agroecology in Action:Extending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through Social Network”(The MIT Press,2007);美国的Allan S.Felsot、Kenneth D.Rache研究了有机农业问题,于2006年出版了“Crop Protection Products for Organic Agriculture: Enviornmental,Health,and Efficacy Assessment”(ACS Division of Agrochemicals,Washington,DC,2006)。日本的祖田修研究了农业的多功能性表现,2000年出版《农学原论》[32],等等。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农业多功能问题给予了更多的研究热情,发表的研究成果更多、更深刻。王亚新2005年12月写成博士论文《农业多功能研究——农业社会学若干问题研究》,诠释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在继承农业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深化了对现代农业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按照“农业、功能→农业的功能→农业功能系统→优化农业功能系统”思路阐述了农业的多功能表现。谷中原用社会学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以及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农业多功能问题,于2008年出版了《多功能农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和《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农业出版社,2008),从功能的角度,对农业进行分类,界定了多功能农业概念;确立了多功能农业经营体系;建立了现代多功能农业理论体系

除了研究永恒主题外,当今的农村社会学家也为农村社会学开拓了一些新领域,如农场制度的变革、农村中的移民问题、城乡界线问题、公共服务、农村发展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工业—农业空间平衡、工农业协调发展等。就食品安全问题来说,就有美国的Howard、D.Leathers、Phillips Foster于2004年合作出版了“The World Food Problem:Tackling the Causes of Undernutrition in the Third World”(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c.,2004);美国的约翰·马德莱于2005年出版《贸易与粮食安全》(熊瑜妤译,商务印书馆,2005);加拿大的Tony Weis于2007年出版了“The Global Food Economy:the Battle for Future of Farming”(Fernwood Publishing,2007)。就农村发展问题来说,有英国的John Bryden和Robert Storey出版了“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O.Brox,2006);印度的Amal Mandal出版了“Rural Development in West”(Northern Book Center,2005);N.Lalitha出版了“Rural Development in India:Emerging Issues and Trends”(Dominant Publishers Distributors,2004)。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使农村社会学焕发了学术青春。

阅读文献

1.李迎生:《论农村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3期。

2.袁亚愚:《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李守经:《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刘豪兴:《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农村社会学的定义?

2.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3.综述农村社会学的产生过程。

4.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注释】

[1]参见李守经:《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转引自李守经:《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3]参见袁亚愚:《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4]参见韩明谟:《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5]肖桂云、张蓉:《农村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6]李守经:《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7]刘豪兴:《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8]韩明谟:《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9]参见李守经:《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10]参见韩明谟:《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1]参见袁亚愚:《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7页。

[12]参见刘豪兴:《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13]参见韩明谟:《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4]参见刘豪兴:《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15]查莫名:《从托克维尔谈结社看美国格兰其运动》,http://blog.sina.com.cn/zamomin,2009-04-25。

[16]谷中原:《农村社会学》,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17]查莫名:《从托克维尔谈结社看美国格兰其运动》,http://blog.sina.com.cn/zamomin,2009-04-25。

[18]赵莉红、罗学刚:《农村社会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19]韩明谟:《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20]袁亚愚:《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21]刘豪兴:《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22]李瑞英:《第三届亚洲农村社会学大会简述》,《光明日报》,2007-08-27。

[23]A.H.Smith.Village Life in China:A Study in Sociology Movement.New York&Chicago F.H.Revell Co,1899.

[24]黄绍伦:《中国解放前社会学的成长》,载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编:《社会学文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4页。

[25]转引自张静:《太平洋国际学会与1929至1937年间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以金陵大学中国农村土地利用调查为中心》,《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

[26]钱俊瑞:《评卜凯教授所著〈中国农村经济〉》,载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5页。

[27]张静:《太平洋国际学会与1929至1937年间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以金陵大学中国农村土地利用调查为中心》,《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

[28]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29]丁利冈等:《陈翰笙与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30]陆学艺:《新中国社会学五十年》,载《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31]纽比、费涓洪:《农业社会学是一门新的农村社会学》,《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1期。

[32]祖田修的《农学原论》由日本岩波书店于2000年首版,后由张玉林等人译出,200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国内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