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玉米苗期病害用什么农药防治

玉米苗期病害用什么农药防治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但有时也能危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病,但以抽雄后发病较重。玉米丝黑穗病是在我国大多数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玉米丝黑穗的病原菌为黍轴黑粉菌,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侵害雌穗和雄穗。此病与玉米丝黑穗的不同之处在于丝黑穗病一般只侵害雌穗和雄穗,并有许多杂乱的黑色丝状物。特别是在抽雄前后应及时灌水,防治玉米螟等害虫,防止机械损伤。

第一节 主要病害与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

(一)分布

玉米大斑病在我国分布广,主要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气温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

(二)病原及症状

玉米大斑病病原菌是一种蠕孢菌,这种病菌存生理专化现象,具有不同的生理小种,我国现已发现1号、2号、3号小种。

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以感染大斑病,但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雄以后,病情逐渐加重,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叶鞘和苞叶。受害叶片初呈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成中央为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为暗褐色的棱形斑。抗病品种只发生淡黄色小点或黄白色病斑,感病品种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连片,导致叶片枯黄坏死。潮湿时病斑上还可产生大量的黑色霉层,严重时在叶鞘、苞叶、雌花柱头和雄花颖苞上也能产生黑色霉层。该病一般是下部叶片先发病,再由下向上发展,干旱年份也有中上部叶片先发病的。在气候湿润和田间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病害发展较快,一个月左右即可使整株叶片枯死。

(三)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我国特用玉米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选用抗病品种是有效防治途径之一。

2.消灭初侵染源。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播耕,将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翻入土中,以加速腐烂分解。并将秸秆集中经高温发酵,使其充分腐熟后,再用作肥料。未作处理的秸秆在第二年玉米播种前应烧毁或封存。

3.改进栽培技术。实行轮作、间作,增施肥料,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掌握适宜的灌水量及次数等。保持玉米田间通风透光好,干、湿度适宜的良好生态环境。

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瘟散乳油800~1 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收到良好效果。

二、玉米小斑病

(一)分布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而在华北地区则常和大斑病混合发生。

(二)病原与症状

玉米小斑病病原菌是一种孺孢菌。此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但有时也能危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病,但以抽雄后发病较重。病害发生的初期在叶面上产生小病斑,多呈椭圆形或纺锤形,周围或两端呈褐色水浸状。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轮纹。病斑大小不一,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有时不受叶脉限制。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较小,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明显受粗叶脉的限制。当发病严重时,叶片上的病斑常相互连片融合变黄枯死。当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上还可产生褐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担子梗和分生孢子。从植株的发病部位来看,病斑首先出现在下部叶片,然后由下向上蔓延,上部叶片感染后则发病速度加快,在短时间内可整株枯死。

(三)防治

小斑病的防治方法可参考大斑病的防治方法。

三、玉米丝黑穗病

(一)分布

玉米丝黑穗病是在我国大多数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东北、华北、西北春玉米区发生较重;华东、华南和西南气候冷凉的山区春播玉米发生也较重。近年来,由于感病杂交种的推广和连作玉米的增多,病害大有加重的趋势。

(二)病原与症状

玉米丝黑穗的病原菌为黍轴黑粉菌,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侵害雌穗和雄穗。玉米幼苗期受到侵染后,一般到穗期方显症状,但有些病株在生长前期即有异常表现,如在4~5叶上产生1至数条黄白条纹;植株节间缩短,茎秆基部膨大,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变厚,上挺如笋状。有时分蘖稍有增多,或病株稍向一侧弯曲。雄穗染病后,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长,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雄穗感病后明显变短变小,基部粗大而顶端尖小,不吐丝,苞叶内整个果穗变成一团褐色粉末和许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少数受害雌穗苞叶变成丛生细长的畸形小叶状,黑粉极少,也没有明显的黑丝。病株受害较早的一般雌、雄穗均遭危害,受害较晚的雌穗发病而雄穗正常。此外,发病的植株大多矮化,一般情况下黑粉物只生于生殖器官而不生于营养器官。偶而在剑叶片中肋生有条纹黑粉堆。

(三)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轮作倒茬。一般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菌。

3.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可适当推迟播期,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做好整地保墒工作,促使种子发芽和幼苗发育。

4.拔除病株。及时拔除和销毁田间病株,减少土壤带菌。

5.药剂防治。玉米播前按药、种1∶40进行根保种衣剂包衣或用10%烯唑醇乳油20克湿拌玉米种100克,然后堆闷24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三酮乳油拌种或40%拌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7%拌种,或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用此法需先清水把种子湿润后与药粉拌匀再晾干即可。此外,还可用0.7%的50%萎锈灵或50%敌克松或0.2%的50%福美双等可湿性粉剂拌种,效果也很好。

四、玉米黑粉病

(一)分布

玉米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瘤黑粉病、灰包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但危害程度则因地区而有所不同。春播玉米区较夏播玉米区危害严重。

(二)病原与症状

玉米黑粉病病原菌为玉蜀黍黑粉菌。此病与玉米丝黑穗的不同之处在于丝黑穗病一般只侵害雌穗和雄穗,并有许多杂乱的黑色丝状物。而黑粉病除危害雌穗和雄穗外,还可危害地上部的茎、叶、腋芽等幼嫩组织,形成病瘤。当病瘤成熟后只有黑粉而无黑色丝状物。受害组织发病后,受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表呈白色或淡红色,有光泽,受轻压常有水流出,以后变为灰白色或灰黑色。失水后内部变成黑粉状;外膜破裂后散放出大量黑粉,即厚孢池子,病瘤的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生于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小而多,常密集成串成堆,大小如豆粒,病瘤成熟后变干变硬,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生于茎节和果穗上的病瘤大如鸡蛋和拳头,外膜破裂后可散出大量黑粉。同一植株上常可多处生瘤,有的在同一位置上有数个病瘤聚集在一起。受害的植株茎秆多扭曲,变得矮小,果穗变小甚至造成空秆。

(三)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玉米黑粉病的根本措施。

2.消灭初侵染源。在病瘤成熟破裂前摘除并及时深埋。玉米收获后及时消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销毁,秸秆作堆肥时必须经高温发酵。

3.加强栽培管理。特别是在抽雄前后应及时灌水,防治玉米螟等害虫,防止机械损伤。重病地块实行2~3年轮作。

五、玉米穗粒腐病

(一)分布

玉米穗粒腐病是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玉米青霉穗腐病、玉米赤霉病、玉米丝核菌穗腐病等穗粒腐病的总称。但对特用玉米危害较严重的为前4种。在全国均有发生。

(二)病原菌与症状

1.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其病原菌有两种,禾谷镰孢和串珠镰孢。禾谷镰孢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串珠镰孢的有性态为藤仓赤霉。二者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危害雌穗。花柱染病病部呈水渍状。果穗染病多发生在有机械损伤或昆虫危害的穗上,籽粒上或籽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常在穗的尖端或上一半部发生。

2.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其病原为灰葡萄孢。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常见的有两种。受禾谷镰刀菌侵染的病果穗顶部变为粉红色,籽粒间生有粉红色至灰白色菌丝;受害早的果穗多全部腐烂;病穗的苞叶与果穗粘结紧密,且在果穗与苞叶间长出一层淡紫色至浅粉红色霉层,有时病部现蓝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受串珠镰孢侵染的玉米生长后期的果穗,仅个别或局部籽粒染病,病粒易破碎。病粒上常长一层粉红色霉状物,多为病菌的小孢子,有时也长橙黄色点状粘质物,即病菌的粘分生孢子团。该菌喜欢在玉米螟等害虫危害后的沟槽里生长繁殖。湿度大时也危害雄花和叶鞘。

3.玉米青霉穗腐病其病原菌为草酸青霉。主要发生在有机械损伤、虫害或岛害的果穗上,染病后的果穗在籽粒上或籽粒间产生青绿色或绿褐色霉状物,多发生在穗的尖端。病菌侵入种胚的在种子发芽时可引致幼苗萎凋。

4.玉米赤霉病其病原菌为燕麦镰孢菌。染病果穗端部变为紫红色,有时籽粒间生有粉红色至灰白色菌丝,病粒失去光泽,不饱满,发芽率低,播后易烂种。轻的幼苗生长发育不正常,叶片变黄。有时现茎腐病症状,茎秆局部褐色,髓部变成紫红色,易倒折。叶鞘染病后生有橙色点状粘分生孢子团。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健康无病的种子。

3.尽量避免机械损失,防止乌害、虫害,以免造成伤口。

4.加强玉米田间管理。于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增强抗病力。

5.合理密度。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注意田间通风透光。

6.药剂防治。根据病害种类可分别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用药50~75毫升,兑水75~100升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还可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200克制成药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防效可达80%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