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瓜主要侵染性病害

黄瓜主要侵染性病害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病特点 由瓜果腐霉菌侵染所致。土温15℃~16℃时,病菌繁殖较快,黄瓜幼苗多在温度较低时发病。发病的适宜温度24℃,高湿高温有利于发病和蔓延。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蔓、卷须及花梗,幼苗也可染病。症状识别 黄瓜的叶、茎、花及幼果均可染病。及时清除败花与下部黄叶,发现病叶、病瓜小心摘除放入塑料袋内带出棚外妥善处理。主根受害严重时,茎基部发生萎缩,症状容易同疫病混淆。

六、黄瓜主要侵染性病害

1.猝倒病

症状识别 猝倒病是冬春季育苗经常发生的病害。出土不久的幼苗最易发病,病苗基部初呈水浸状暗色病斑,病斑迅速扩展后病斑缢缩呈线状,子叶青绿色时,幼苗便倒伏地面,最后病苗腐烂干枯。

发病特点 由瓜果腐霉菌侵染所致。病菌腐生性强,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雨水、灌溉水、粪肥、农具、种子传播。土温15℃~16℃时,病菌繁殖较快,黄瓜幼苗多在温度较低时发病。光照不足,幼苗长势弱,徒长,也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采用无土穴盘育苗技术。土法育苗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无病新土作床土,注意床土的消毒,肥料要充分腐熟,与床土混合均匀。

(2)种子要进行消毒处理,催芽不要过长,播种不要过密。

(3)育苗棚室气温控制在20℃~30℃,降低湿度。出苗后尽量少浇水,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浇水,忌大水漫灌,适量通风,增加光照,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4)一旦发病,应及时清除病苗及邻近床土。发病初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img5霉灵水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喷药后,要通风降低育苗棚室湿度。

2.立枯病

症状识别 多在幼苗出土后一段时期后发病。最初在病苗的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逐渐凹陷,扩展后绕茎一周,造成病部收缩、干枯。幼苗初期呈萎蔫状,逐渐枯死,枯死的病苗多立而不倒。湿度大时,病部常有稀疏的暗褐色蛛丝状的霉。

发病特点 立枯病是由立枯菌丝核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主要靠雨水、灌溉水、农具以及带菌的粪肥传播。发病的适宜温度24℃,高湿高温有利于发病和蔓延。播种过密、分苗、间苗不及时,苗床湿度大,幼苗徒长等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55℃温水浸泡10分钟,也可将种子浸入500倍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中30分钟。浸种后冲洗干净,再进行催芽播种。

(2)床土消毒 配置营养土时,每立方米土中加100克多菌灵。苗床浇水后,播种前喷施72.2%霜霉威500倍液,覆土后再喷施1遍。

(3)采用无土育苗技术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施72.2%霜霉威水剂500倍液,或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药量要大,要求湿润瓜苗周围的床土,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将上述药剂每平方米用药10~15克拌适量细土或细沙,在种芽出土后,向床面均匀撒一层药土防治。

3.黄瓜霜霉病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蔓、卷须及花梗,幼苗也可染病。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发病,叶背面产生许多水渍状褪色斑,叶正面表现为黄绿色、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或多角形的病斑;湿度大时,在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状物,此为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呈黄褐色卷缩干枯,果实生长不良,色差。

发病特点 霜霉病是真菌中的卵菌病害。温室内可周年为害。病菌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从气孔或水孔侵入。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5℃~22℃,低于15℃或高于28℃不利于发病。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利于发病。地势低洼、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田间积水、磷钾肥不足、长势衰弱、空气湿度大或阴天多雨,日夜温差大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防治方法

(1)采用无土穴盘育苗技术,培育无病壮苗。增施有机肥作底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定期喷施糖、尿素(蔗糖∶尿素∶水=1∶1∶200)、磷酸二氢钾0.2%的溶液,补充营养,提高抗病性。

(2)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滴灌或膜下渗灌等节水栽培技术。

(3)发病期适当控制灌水,增加通风,使空气湿度不超过85%,温度白天控制在28℃~32℃,超过30℃逐渐放风。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霜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唏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防治1次,根据病情连防2~3次。有条件的最好用常温烟雾剂施药防治。

(5)高温闷棚 具体方法是:选择晴天10时左右密闭温室,使室温快速上升到44℃~46℃,持续2小时,然后逐渐加大通风使温度恢复正常。闷棚前一天要浇足水,增强黄瓜的耐热性,湿度计必须挂在垄头的位置,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闷棚后加强肥水管理。

4.黄瓜灰霉病

症状识别 黄瓜的叶、茎、花及幼果均可染病。病菌多数先从开败的花部入侵,使花腐烂,并产生灰黑色霉层;随之侵染瓜条,受侵瓜条的脐部呈水渍状,也产生灰色霉层,并使幼瓜迅速变软、萎缩。受害叶片可形成边缘明显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大型病斑;茎部受害可引起茎腐,严重时病茎折断。

发病特点 灰霉病是葡萄孢菌所致,温室内周年为害,病菌随病残体、气流、水流和人的农事操作蔓延传播。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18℃~23℃,相对湿度90%以上、光照不足时,适宜发病。冬春连阴天多,气温低、湿度大,结露时间长,通风不及时,灌水不当等易导致此病的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1)搞好田园清洁,彻底清除病残体及落叶。设施栽培在定植前对地面、墙壁、棚膜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进行喷洒灭菌,或20%腐霉利烟剂,或20%噻菌灵烟剂每亩0.3~0.5千克闷棚熏12~24小时。

(2)采用高垄覆膜和搭架栽培,配合滴灌或膜下渗灌等节水措施能有效控制病害。

(3)加强管理 避免阴天灌水,灌水后加大通风排湿。白天温度控制在25℃以上,夜间温度控制在15℃以下。及时清除败花与下部黄叶,发现病叶、病瓜小心摘除放入塑料袋内带出棚外妥善处理。

(4)发病初期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800倍液喷雾。也可用6.5%甲霉灵粉尘剂每亩1千克喷粉,或20%噻菌灵烟雾剂每亩0.3~0.5千克熏烟防治。

5.黄瓜根腐病

症状识别 分为镰刀菌根腐病和拟茎点霉根腐病,主要侵染根部。

镰刀菌根腐病的发病初期,植株的主根或须根变黄,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以后病部明显扩展,地上部的叶片在中午时下垂,早晚恢复。几天后,根部呈黄褐色湿腐,地上部呈青枯状萎蔫、死亡。条件适宜时,从发病到死亡一般3~5天。干旱时,潜伏期长。死亡后根部完全腐烂,只剩下丝状的维管束。主根受害严重时,茎基部发生萎缩,症状容易同疫病混淆。

拟茎点霉根腐病的症状基本同镰刀菌根腐病相似,只是有时可见灰白色带状菌丝体块,在根皮细胞可见密生的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黑籽南瓜嫁接的黄瓜也发病。

发病特点 温室内周年均可发病。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为镰孢菌。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其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利于发病,连作、低洼地、土质黏重利于发病。

拟茎点霉根腐病的病原为拟茎点霉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土壤黏重,通透性差,植株生长衰弱易发病。

防治方法

(1)与十字花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2)采用高畦栽培,防止大水漫灌,适时松土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3)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发病前利用药剂灌根防治,主要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田间湿度大时,可配成药土撒在茎基周围。

6.瓜类枯萎病

症状特征 受侵染病株现症较晚,一般在开花结实时方陆续发病。受病植株叶片自下而上似缺水萎蔫,初始早晚仍可恢复,数日后整株萎蔫;病株茎基部变褐,稍收缩,有时纵裂并溢出淡褐色胶状液,潮湿时病部有白色或粉色霉状物;病株根变褐腐烂,易拔起,剖开茎基,可见维管束变褐。

发病特点枯萎病是真菌病害,温室内周年为害。病菌以厚垣孢子或菌体随病残体在土壤或未腐熟粪肥中存活五~六年以上。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部细胞间隙入侵,沿维管束向上蔓延扩展,并能分泌毒素毒害寄主,属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病菌还可通过病残体、带菌种子及水流作远距离传播。连作(重茬)、土壤黏重板结、耕作粗放、大水漫灌可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7年以上,避免重茬种植。

(2)选用抗病良种。

(3)采用无土育苗技术育苗。

(4)种子处理 可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2小时后,洗净晾干播种,或用50℃~60℃温水配制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30~4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拌种。

(5)用黑籽南瓜,瓠子瓜嫁接防病。

(6)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等药物3~5克拌细土3千克,制成药土盖种或施于定植穴内。

(7)定植缓苗后或发病初期,用70%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2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150~250毫升,根据病情连续防治2~3次。

7.瓜类炭疽病

症状特征 各生育期不同部位均可染病。幼苗多发生在子叶边缘,病斑半椭圆形,深褐色,上生黑色小点或有粉色胶状物;幼苗茎基部受害时,病部黑褐色、缢缩而折倒;叶片发病为黄褐色或褐色圆形病斑,易形成穿孔;茎与叶柄发病,病斑多为椭圆形或梭形,凹陷,上生黑色小点,湿度大时,病斑中部产生粉色胶黏物;果实发病,初为水渍状小斑点,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凹陷斑,暗褐色至黑褐色,有时凹陷处呈龟裂,湿度大时病斑中部产生粉色胶黏物。

发病特点 炭疽病是真菌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种子表面越冬。除种子带菌传播外,还可随雨水、水流及人与昆虫传播。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排水不好、氮肥过多、连作重茬均易引发本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与非瓜类作物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实行高垄覆膜栽培,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溉,降低空气湿度。

(2)种子进行灭菌处理,用55℃温水浸种20~30分钟,用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3%药量拌种。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通风降湿,防止田间积水。

(4)发病初期可选用10%醚唑水分散粒剂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春雷氧氯铜粉尘剂每亩1千克喷粉防治。7~10天防治1次。

8.黄瓜疫病

症状识别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嫩头尖出现水浸状暗绿色萎蔫,后干枯呈秃头状。幼叶上产生水浸状暗绿色、边缘不明显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很快腐烂,干燥时病部干缩脆裂。成株期发病以茎蔓部和节部为多,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迅速扩展,明显缢缩、软腐,患部以上茎叶萎蔫枯死;叶片发病多在叶缘和叶柄连接处发生不规则水浸状暗绿色大病斑,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常造成全叶腐烂,干燥时病部呈青白色,容易破裂;瓜条多从花蒂部和瓜条的腰部先发病,病部暗绿色,水浸状,软化凹陷,发病迅速,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稀疏白霉,最后瓜条腐烂,发出腥臭味。

发病条件 该病为甜瓜疫霉菌所致。温室周年均能发生。病菌随病残体经雨、风、灌溉水传播。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3℃~32℃,需要95%以上的相对湿度,并要有水滴存在。

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品种,采用无土穴盘育苗技术育苗。

(2)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轮作5年以上。

(3)采用高垄或高畦地膜覆盖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采用膜下滴灌或渗灌,及时通风散湿。

(4)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5)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掉。药剂防治:40%乙磷铝可湿粉剂4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00~7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

9.黄瓜白粉病

病状识别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叶片两面出现小粉点,逐渐扩展成白色圆形粉斑,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病叶枯死。

发病条件 该病为瓜单丝壳菌所致。在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雨水传播。发病最适温度20℃~25℃,相对湿度25%~85%均可萌发。温室、大棚由于湿度大,空气不流通,容易引起白粉病的发生。灌水不当、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枝叶过密、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等均易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3)白粉病发病重的温室,定植前用硫磺熏蒸棚室,每亩用250克硫磺加入500克锯末混合,点燃密闭熏蒸一夜。

(4)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用2%武夷霉素2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5~7天喷药1次,连续2~3次。

10.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症状特征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初为针尖大小褪绿小斑点,背面呈水渍状,周围有油渍状晕圈;随病情发展,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浅褐色斑,并有不规则形的穿孔,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卷曲枯死;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样菌脓。果实受害时,果皮上先为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大成不规则连片病斑,病部溢出白色菌脓,有时病斑可发生龟裂,导致果实腐烂。

发病条件 细菌性角斑病由细菌引起。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种子表面上越冬。病菌借种子、水流、昆虫、气流以及农事操作传播,由气孔、皮孔或水孔侵入扩展蔓延。高温高湿、昼夜温差大、雾露重及连作重茬容易引起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防治方法

(1)实行与非瓜类作物2年以上轮作。清除病株残体及落叶,带出室外妥善处理。

(2)采用无土育苗技术育苗,种子采用温汤浸种或药物拌种。

(3)防止大水漫灌,注意通风降湿,及时防治田间害虫。

(4)发病初期,可选用5%春雷氧氯铜粉尘剂,每亩1千克喷粉,或用47%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新植霉素5000倍液喷雾防治。

11.根结线虫病

症状识别 病株发病轻微时,叶片黄化,中午天热时叶片有些萎蔫。发病重时,植株明显矮化,长势弱,叶片萎蔫枯黄,一般植株提早枯死。观察病株的根部,主根朽弱而侧根和须根发达,并在侧根和须根上形成许多根结,俗称瘤子。剖开较大的根结,在病部组织里可见到极小的鸭梨形的白色线虫。

发病条件 该病为线虫所致,线虫以卵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靠病土、病苗及灌溉水传播。根结线虫多分布于20厘米深的土层内,一般土质疏松的地块适于线虫存活。重茬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床土消毒,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2)可在定植时穴施10%苯线磷颗粒,每亩3~5千克;田间发病可对发病的部位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25~0.5千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