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病虫危害较为严重

病虫危害较为严重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危害铁岭地区野生平榛的病虫害多达20多种,但是对平榛产量构成威胁的有4种,简称“三虫一病”,即榛瘿蚊、榛树卷叶象虫、榛食象虫和榛树白粉病。其成虫体长仅为2毫米左右。在铁岭地区,榛瘿蚊幼虫每年的危害时段为70天左右。在铁岭地区,每年的5月下旬榛瘿蚊幼虫开始危害,6月上旬为危害盛期,6月中旬其老熟幼虫开始脱离虫瘿并入土,7月中旬其幼虫危害结束。

(五)病虫危害较为严重

危害铁岭地区野生平榛的病虫害多达20多种,但是对平榛产量构成威胁的有4种,简称“三虫一病”,即榛瘿蚊、榛树卷叶象虫、榛食象虫和榛树白粉病。2007年铁岭地区榛子大幅度减产的严酷现实告诫人们,必须重视对“三虫一病”的防控。

1.榛瘿蚊

榛瘿蚊,是近年新发现危害榛属植物的重要害虫,在辽宁省境内普遍发生。据调查,野生平榛被害株率平均为80%以上,榛果被害率为60%左右,是影响平榛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

榛瘿蚊成虫个体微小,而且十分纤弱。其成虫体长仅为2毫米左右。前翅膜质、透明,翅脉简单,仅具3条纵脉,翅缘着生褐色细毛并排列整齐,翅表面被有浅色绒毛,在显微镜下观察具有金属光泽,其后翅退化呈船桨状。榛瘿蚊成虫雌、雄异型,而且颜色各异。

img1

榛瘿蚊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省东部、山东省东部地区均有分布,但在国外却未见报道。榛瘿蚊在铁岭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枯枝落叶层中或者在榛园的表土层中越冬,翌年春天当榛树芽眼开始萌动时,其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期13~15天。在铁岭地区,一般于4月下旬始见榛瘿蚊的成虫,5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旬成虫羽化结束。榛瘿蚊成虫羽化后即开始交尾产卵,卵期5~7天。成虫将卵产于榛树的果苞和嫩叶、新梢的表面以及雌花柱头的缝隙间。在果苞上产卵者占62%,在叶片上产卵者占20%,在新梢上产卵者占18%。据调查,每头榛瘿蚊雌虫一生可产卵60~130粒,从雌虫开始产卵到出现榛瘿蚊虫瘿一般需要6~10天,而每头幼虫在榛树上危害的时段为25~30天。在铁岭地区,榛瘿蚊幼虫每年的危害时段为70天左右。

榛瘿蚊成虫多在晴朗、无风的白天,在榛林内飞翔、交尾并产卵,夜间或风雨天则躲在榛树的林冠下部的叶片背面。雨后榛林内空气湿度较大、光照充足,是榛瘿蚊成虫羽化、交尾、产卵的最适生态条件,也是有效防控该虫的最佳时机。由于榛瘿蚊成虫个体较小,不善于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只能在成虫羽化的榛林附近10余米的范围内活动,所以只要抓住最佳防控时机,其防治难度并不大。

5月中旬是榛瘿蚊幼虫的孵化始期,幼虫孵化以后立即开始取食,致使受害部位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害叶片背面隆起白色虫瘿,其上密被粉红色绒毛。每个被害叶片背面一般分布有虫瘿5~12个,最多可达28个,几乎将整个叶片背面布满。被榛瘿蚊危害的平榛果苞异常膨大,但2周后其果苞便开始逐渐皱缩、变黑并脱落。榛瘿蚊幼虫在其虫瘿内做成长椭圆形虫室,每个虫室内有幼虫1~3头,多数为1头。在铁岭地区,每年的5月下旬榛瘿蚊幼虫开始危害,6月上旬为危害盛期,6月中旬其老熟幼虫开始脱离虫瘿并入土,7月中旬其幼虫危害结束。

经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发现,榛瘿蚊的天敌为2种寄生蜂,均以幼虫体外寄生为主,对榛瘿蚊幼虫的寄生率可达18.4%。

防控榛瘿蚊的最佳时期是每年的4月中旬至6月上旬,重点防治其成虫和幼龄幼虫。每年的4月中旬,当铁岭地区的野生平榛展叶以前向榛林地表和树冠上喷施触杀剂和熏蒸剂(高氯菊酯+敌敌畏等),毒杀其刚羽化的榛瘿蚊成虫;5月上旬至6月上旬,每隔10天左右,向榛林内喷施一次内吸剂(40%乐果、20%一窝端、20%隔叶杀、50%辛硫磷等),外加触杀剂(2.5%高氯菊酯、20%氰戊菊酯),控制榛瘿蚊的初孵幼虫和后期羽化的榛瘿蚊成虫,内吸剂与触杀剂的比例为1∶1,其防控效果可达80%~90%。

昌图县东张家子基地科技示范户陈百平,用一种新型杀虫剂——百虫硫磷防治榛瘿蚊等榛树害虫,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陈百平的榛园内调查,不仅很难找到榛瘿蚊危害的痕迹,就连随后发生的榛树卷叶象虫和折带黄毒蛾等也几乎绝迹。

据了解,百虫硫磷是一种具有触杀、胃毒、内吸、熏蒸多种功能的全面替代型的新型杀虫剂,其产品的安全性完全符合欧盟标准。该杀虫剂的持效期为10天左右,而且毒性较低,是防治榛瘿蚊的理想药剂之一,非常值得各地榛农一试。

2.榛树卷叶象虫

榛树卷叶象虫,近年来在辽宁省境内广袤榛林中普遍发生,而且还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榛树卷叶象虫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榛树叶片,成虫将榛树叶片取食成孔洞,受害严重的叶片孔洞连成片后呈网状,有的榛树叶柄被成虫咬断。榛树卷叶象虫成虫经过取食补充营养后,将卵产在榛树叶片表面,并将叶片卷成圆柱状叶卷,幼虫在卷褶的叶苞内危害,一头幼虫一生仅危害一片叶。受害植株由于光合作用面积减少,从而影响榛树有机养分的正常合成、循环和贮存,因此不仅影响植株当年的坐果率和果仁的饱满度,而且也影响榛树的花芽分化,致使第2年结果数量降低。

榛树卷叶象虫成虫体黑色,鞘翅红褐色,具有金属光泽,在鞘翅上具有排列较规则的纵向刻点沟。成虫头的前部为黑色,后部红褐色,中胸盾板黑色。成虫足的腿节中部和颈节中部红褐色。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雌虫较雄虫略小。

img2

榛树卷叶象虫在铁岭地区每年发生2代,以成虫虫态在枯枝落叶层下、石头块下、土壤缝隙内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出蛰开始取食,补充营养后交尾产卵,雌虫将卵产于榛叶尖端,并将产卵叶片卷成形似香烟过滤嘴大小的叶卷,一般每个叶卷内产卵1~2粒,在个别的叶卷内也曾发现过3~5粒虫卵,卵期3~5天。榛树卷叶象虫的幼虫孵化以后,立即在叶卷内开始取食,幼虫危害期为13天左右。幼虫老熟后即在叶卷内化蛹,蛹期4~6天。每年的6月下旬为榛树卷叶象虫第1代成虫的羽化始期,新羽化的成虫经过20多天补充营养后,即刻开始交尾并产卵。榛树卷叶象虫的成虫一生可以交尾多次,每头雌成虫先后可产卵30粒左右。第2代成虫8月上旬开始羽化,经过取食补充营养后,其成虫于9月上旬陆续入土开始越冬。榛树卷叶象虫的成虫一般白天进行取食、交尾等活动,晚间静伏不动。成虫不具有趋光性,但具有较强的假死习性。

榛树卷叶象虫的天敌有5种,其中幼虫期有2种寄生蜂和2种寄生蝇;其卵期有1种寄生蜂。寄生率约为17%。

防治榛树卷叶象虫的方法很多,但考虑到榛果残毒问题,因此提倡于每年的5月中下旬喷施具有内吸、胃毒、熏蒸作用,而且持效期较长的杀虫剂(如象甲净、乐果、敌敌畏、辛硫磷等)以及具有触杀作用的菊酯类药剂(敌杀死、杀灭菊酯等)化学农药,以抑制越冬代成虫和叶卷内初孵幼虫的危害;或者在5月下旬以后喷施熏蒸剂、触杀剂以及残效期较短的化学农药,驱赶或消灭越冬代成虫;也可以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人工摘除榛树叶卷并烧毁,消灭榛树卷叶象虫的卵和幼虫。陈百平用新型杀虫剂——百虫硫磷,在防治榛瘿蚊的同时对榛树卷叶象虫的防治也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陈百平用玉米棒浸沾敌敌畏稀释液投放于榛林中驱赶成虫的效果也较好,其他地区可以借鉴使用。

3.榛食象虫

img3

榛食象虫,在国内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内蒙古等地;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家。榛食象虫是铁岭地区野生平榛上的主要害虫之一,2007年铁岭地区的野生平榛普遍减产60%~90%,个别榛园甚至绝产,其罪魁祸首就是榛食象虫。

榛食象虫的成虫在产卵以前专门取食榛树的嫩芽、嫩枝和嫩叶来补充营养,造成嫩芽残缺不全,嫩叶布满圆孔,嫩枝多数折断,从而影响榛树新梢的生长。榛食象虫的成虫还以细长的头管刺入榛树幼果,专门蛀食其幼胚,使幼果内形成棕褐色海绵状物质,并损及胎座,被榛食象虫危害的榛果很容易引起病原菌侵入,使榛果内部发生腐烂。被榛食象虫危害的榛树幼果未等成熟便停止发育,是铁岭地区野生平榛产生早期落果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榛食象虫成虫在交尾之前补充营养时主要取食榛树叶片、果苞和榛树嫩芽,偶尔也危害辽东栎和蒙古栎的叶片、嫩枝和果苞。

榛食象虫的幼虫专门危害平榛、毛榛以及平欧杂交榛的果实,其成虫经过补充营养后,将虫卵产于幼果的蛀入孔内,幼虫孵化后沿蛀入孔进入榛果内部,专门取食幼果的榛仁部分,并将粪便排泄在榛果内。据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调查,2006年的榛果危害率为25.7%,2007年的榛果危害率高达69.9%,严重地影响了全市的榛果产量。

榛食象虫的成虫为椭圆形,虫体长6~8毫米,虫体宽3~3.6毫米,虫体被有灰黄色鳞毛。成虫头部半球形,基部两侧有大而圆的黑色复眼。头管细长而向下弯曲,触角膝状。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及侧缘显著隆起,点缀有深而大的刻点,其上密被灰黄色鳞毛。小盾片前部有1个三角形赭斑。鞘翅近三角形,各具刻点沟10条,其上密被横褶,在灰黄色鳞毛中混有黄色鳞毛,形成不整齐的波状斑纹。成虫腹部密被白色鳞毛,臀板外露于鞘翅末端。足黑色,各足腿节端部下方有1个大型齿突。榛食象虫的雄成虫头管较短,触角着生于头管中央的两侧;而雌成虫头管较长,触角着生于头管基部近1/3处。

榛食象虫在铁岭地区每2年发生1代,历经3个年度,以老熟幼虫和成虫在榛树林下的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当野生平榛大部分雄花序伸长并开始授粉时,越冬成虫出土活动,在榛树上取食补充营养,5月下旬为榛食象虫成虫的高发期。每年的6月中下旬,当野生平榛果苞开始出现时,可见榛食象虫成虫交尾产卵。据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观察,成虫一生交尾1~3次,每次交尾间隔2~4天。7月中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卵期9~12天。雌虫产卵前先咬破榛果苞片,在榛果表面蛀一直径为0.8毫米左右的产卵孔,于孔底部咬成产卵室,每室产卵1粒,每粒榛果只产1粒卵,每头雌成虫的产卵量约为40粒。

榛食象虫的虫卵于每年7月中旬开始孵化,初孵幼虫在榛果内取食约30天则发育成为老熟幼虫。幼虫先沿内果皮咬食榛果子叶,由于榛果子粒被蛀食一空,被害果实失去生理活性,于8月中下旬开始脱落,这是2007年铁岭地区榛果大量脱落的真正原因。

每年的8月上旬,当野生平榛果实接近成熟时,榛食象虫的老熟幼虫随榛果落地,在所危害的榛果内部蛀成一个直径为2~4毫米的逃逸孔,老熟幼虫由逃逸孔脱果后钻入土中20~30厘米处营造土室准备越冬,每年的8月中下旬为老熟幼虫入土盛期。入土的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经过12个月,于第2年9月上旬在土室中化蛹,经过10~12天后羽化。成虫羽化后当年不出土,即在原土室中越冬,于第3年春季出土开始进入新的生命周期。

榛食象虫的成虫具有明显的喜光喜温特性,雌成虫善于在树冠顶部阳光照射较为充足的榛果上产卵,因此,榛果的被害程度与流域的坡向、坡位,与榛林的密度、树龄,与榛果的着生部位关系密切。据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调查,榛果的被害率一般阳坡高于阴坡,山下高于山上,疏林高于密林,老龄榛树高于幼树。

防治榛食象虫的方法:一是在成虫发生盛期即每年的5月上旬至6月上中旬喷施菊酯类杀虫剂和熏蒸类杀虫剂,毒杀或驱赶成虫。二是在幼虫孵化盛期,即每年的7月初至7月中旬向榛树果苞上喷施内吸类杀虫剂(乐果、辛硫磷、氧乐菊酯等),毒杀初孵幼虫。三是常年坚持人工捡出落地榛果,逐年降低榛林内虫密度;搜集榛果晾晒场地上脱果幼虫,集中捕杀。

4.榛树白粉病

榛树白粉病是一种专门危害榛树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四川等省份。在辽宁省主要发生在铁岭、沈阳、大连、丹东鞍山、凤城、本溪、辽阳桓仁、北镇等地。

榛树白粉病主要危害榛树叶片、芽眼或新梢。第2年春季病孢子借助风力传播到其他榛树上引起侵染,生成白粉后,能多次传播侵染。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和叶背面出现不明显的黄斑,不久在黄斑处长出白粉,以后许多病斑连成一片。病斑先从背面褪绿,致使叶片变黄,扭曲变形,枯焦,早期落叶。嫩芽受到严重危害时则不能展叶。枝梢受害时,其上也生长白粉,皮层粗糙龟裂,枝条木质化延迟,生长衰弱,易受冻害。果苞受害时其上生白粉,然后变黄扭曲致使落果和瘪仁。秋季在榛树病叶的灰白色粉层中,长出许多球形的黄褐色颗粒体,成熟以后逐渐变成暗褐色甚至黑色,这就是榛树白粉病病原菌的闭囊壳。

img4

榛树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外寄生菌,借助吸器穿透寄主植物表皮吸取养分。在铁岭地区榛树白粉病从6月初开始发病,7月中旬在被害叶片表面的灰白色菌丝体上形成分生孢子梗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后形成1~3个芽管穿破寄主植物表皮,在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菌丝体发育成熟产生分生孢子。被侵染的榛树植株发病后,在菌丝体上形成球形子囊壳。榛树白粉病病原菌以子囊壳在病叶上或以菌丝体在病枝上越冬。榛树白粉病的发生,通常与空气湿度、寄主植物的长势有关。气候干旱则不利于榛树白粉病的发生;而寄主植物长势偏弱,榛树植株过密则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榛树染病时往往由中心病株向四周扩散。如发病条件适宜,则传播速度较快。铁岭地区一般于6月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高温高湿季节,被害榛叶表面形成灰白色的菌丝体。如果榛树植株过密,通风不良,土壤黏重,低洼潮湿,则更加有利于榛树白粉病的发生和蔓延。2004年,铁岭县的横道乡、李千户乡、平顶堡镇等主产区的榛子几乎绝收,据当地榛农反映,榛子是被连续几天的阴雨和大雾给“雾下来的”,其实真正的万恶之源是榛树白粉病。

防控榛树白粉病的方法如下:一是由于其病原菌在枯枝落叶上越冬,成为第2年春季的侵染病源。因此,在发病严重的榛园中可以清除、烧毁病叶,以预防榛树白粉病的发生。二是在榛树放叶之前,可喷洒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由于石硫合剂在温度过高时容易产生药害,所以在后期可改用50%代森铵500倍液。每年的6月上旬,在榛树白粉病发病以前,向野生榛林中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800倍液,其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三是发现感染榛树白粉病病株时应及时摘除病枝病叶。如果发病者是中心植株,则应将其全部砍掉,以减少病源。对于过密的野生榛林株丛,可进行适当的疏枝或者间伐,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野生榛林群体的长势,从内因方面提高其抗病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