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严重依赖石油的工业发达国家均陷入“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之中。“石油价格”从此成为世界经济兴衰的晴雨表。与此同时,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为夺回自己的市场份额而大量增产和增加出口,最终造成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国际油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OPEC的石油产量,而OPEC确定石油产量的主要依据是维护其相对稳定的石油收入。
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工业经济研究所卷

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史 丹

自从石油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之后,油价的波动就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关系。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商品会像石油一样对世界经济、政治产生如此深刻广泛的影响。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因为我国实行封闭的对外政策而没有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的话,那么,在实行对外开放以及石油价格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当今,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分析国际油价波动的原因以及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十分必要。

一、国际油价波动的历史掠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即是商品价值的体现,也是供需关系的表现。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供需关系决定着价格与价值的吻合程度。但是就世界石油价格来说,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始终处于起伏跌跖之中。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大部分石油资源从勘探、开采、运输到贸易、加工提炼,直到最后的销售完全是在帝国主义殖民政治基础上被以美国为主的七大石油公司[1]所垄断。七大石油公司依靠其母国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强势,采取租让制的形式,以极低的租让费取得对世界主要产油地中东地区各国绝大部分石油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并取得这些产品的垄断权利。石油价格也完全是在其掌握控制之下。1960年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与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进行坚决的斗争。1970以后,随着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力量的壮大,OPEC各国陆续收回了七大石油公司和其他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资源勘探、生产和销售的占有与垄断的权利。石油价格的决定权转移到OPEC手中(于民,1981),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油价波动频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油价的变动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油价大幅度上升阶段。1970~1981年是国际油价大幅度上升的时期,其中1974年阿拉伯国家石油限产并对美国实行禁运,沙特阿拉伯基准原油价格从2.898美元一桶剧升到11.651美元一桶。1979年由于伊朗革命,油价再度暴涨,基准原油价格从1978年底的12.7美元一桶升到1981年的36美元一桶(陈悠久,1998)。严重依赖石油的工业发达国家均陷入“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之中。“石油价格”从此成为世界经济兴衰的晴雨表。

2.石油价格下降时期。1981年以后国际油价开始回落,1986年下半年油价进入谷底。北海布伦特原油从1985年的30美元狂跌到1986年的9.85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一揽子协议原油由1985年的每桶30美元左右跌到10美元左右(陈悠久,1998)。石油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主要能源消费国由于难以承受高价位石油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压力,拨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一方面大力推行各种节能特别是压缩石油消费的措施;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开发本国油田和发展各种替代能源。在80年代头5年里,世界石油消费量年均下降率达6.7%,而此前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50年代和60年代分别是6.3%和7.6%,在70年代也为2.4%(于民,1986)。与此同时,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为夺回自己的市场份额而大量增产和增加出口,最终造成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下降。

与油价过高一样,油价过低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的影响。1986年以后,OPEC和美英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达成限产保价协议,把每桶石油价格定位在18美元的水平上。但是仍有若干年份低于这个目标油价。直到90年代海湾战争,世界油价才大幅度超过目标油价,形成又一个价格高峰。

3. 90年代石油价格的V型变动。进入90年代以来,石油价格波动的频率加快,但总的变动趋势可以说形成了一个V字。从1990年的每桶37美元,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波动后,1998年下半年达到V字的谷底,最低价格曾达到每桶9美元左右,此后石油价格开始非常迅速地上升。到目前不到2年的时间里,油价已攀升到1990年的水平。IMF预测油价有可能进一步上升达到每桶42美元左右。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石油价格攀升,除了供需关系失衡以外,更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与战争因素。如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石油禁运和伊朗革命,直接导致两次“石油危机”,90年代的海湾战争也是石油价格攀高的重要原因。而1998年下半年以来石油价格的持续上升则显示着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OPEC的石油供应策略对短期石油价格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非OPEC国家的石油探明储量和石油产量不断地上升,但是从资源储量、石油质量与开采成本来看,非OPEC仍处于劣势,而且非OPEC产油国没有形成生产与价格同盟。这样,由OPEC和非OPEC产油国组成的世界石油供应市场是个不完全垄断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OPEC是价格决定者,而非OPEC石油生产国则是价格追随者。

img34

图1 不完全垄断的石油供需模型

图1是世界石油供需模型。图中的纵坐标表示石油价格,横坐标是世界石油需求。oq0是世界石油需求量。在短期内,石油需求是刚性的。因此,oq0可视为一个常量,不随价格变动而变动。图1中的斜线SS是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供应曲线,DD是非OPEC的石油需求曲线。在这个模型中,OPEC的产量决定着石油价格。假若世界石油供应市场的初始划分是:oqb为非OPEC的产量,qbq0是OPEC的产量,石油价格为Pb。如果OPEC产量减少了qbqt,非OPEC的石油需求就会上升到oq1,图1中的DD向右上方移动,国际石油价格必然要上升到p1;如果OPEC增加的石油产量是q2qb,非OPEC的石油市场需求将减少到oq2,图1中的DD向左下方移动,石油价格也随之下降到p2

国际油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OPEC的石油产量,而OPEC确定石油产量的主要依据是维护其相对稳定的石油收入。若以函数式表达OPEC石油价格与产量的关系,即:

q= r/p p> 0

r表示OPEC国家的石油收入,p是石油价格,q代表石油产量。

如果石油的短期目标收入是一定的,上述函数式所形成的OPEC石油供应曲线是反常的,价格越高,产量越少;价格越低,产量越大(如图2所示)。在收入目标条件下,OPEC的石油供应策略决定了石油价格与OPEC石油产量的关系:

1.增产降价。在石油价格水平较低的情况下,OPEC只有多生产石油才能保证其一定的石油收入。如果OPEC采取增产降价策略,国际石油价格随着OPEC石油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2.减产提价。如果OPEC采取减产提价策略,国际石油价格随着OPEC产量的减少而增加,OPEC只需用较少的石油就可换取一定的石油收入。在这种策略下,OPEC石油产量的运动方向是从多到少,国际石油价格从低到高。

3.稳价策略。由于石油对世界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供需关系对OPEC和石油需求国都有益处。OPEC在石油价格比较混乱时,总是提出一个它们认为是合理的目标价格。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OPEC的石油目标价格为每桶18美元左右,90年代石油目标价格为每桶在22~28美元之间。当石油价格高于这个目标价格时,OPEC就有可能采取降价增产策略,反之则采取减产提价策略。

下列图组所表示的是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作用机理。

img35

图2 OPEC石油供应曲线

img36

图3 非OPEC供需曲线

img37

图4 世界石油刚性需求曲线

设油价的起始水平为p0,OPEC实行减产提价策略,石油产量由oa’减少到oa,相应的石油价格为p1,由于非OPEC产油国是价格追随者,在价格水平p1下,非OPEC的石油产量由原来的ob’增加到ob。尽管oa+ ob= oa’+ ob’= oc,短期需求量不变,但是oa/ob≠oa’/ob’。OPEC通过调整产量,在OPEC与非OPEC石油产量比的变换中,改变了石油价格。

这个模型也说明,即使是世界石油产量与需求量是平衡的,但是OPEC仍可以调整产量,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水平。这种格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OPEC的石油资源丰富,质量高,易于开采,这是非OPEC产油国所没有的竞争优势;二是OPEC的石油产量虽然只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2%左右,但相对于非OPEC各产油国来说,OPEC的石油产量远远超过其中任何一国,对世界石油供应的影响也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取代的。这两方面的优势,奠定了OPEC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从图2中还可以看到,OPEC的供应曲线价格弹性与价格成正比,在高价位上,价格供给弹性较大,价格越高则价格对产量越敏感。也就是说,在石油价格较高时期,OPEC的供应策略对石油价格影响力大于石油价格较低时期。

OPEC的减产提价策略,对于石油需求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际支出增加,交通运输工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增长缓慢,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引起滞胀。因此,石油需求国往往在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国内损失的同时,也采取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影响OPEC的石油政策,促使OPEC增加产量,降低石油价格。

20世纪70年代二次石油危机之后,国际能源组织(IEA)要求其成员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防止石油供应中断或石油价格过高引起IEA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动荡。当石油需求国动用石油战略储备时,如图1所示,把石油战略储备tq0投入市场之后,市场需求将减少到ot,相应地OPEC石油收入也会减少。为了保证一定的收入,OPEC将不得不实行低价增产策略,增加石油产量,降低石油价格。因此,石油战略储备是抵制OPEC抬高石油价格最为有力的措施之一。

石油价格过低,OPEC要用更多的石油资源才能获得所需的石油收入。对石油消费国来说,价格低虽然有利于经济发展。但由于石油与其他生产要素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石油价格过低会导致单位GDP石油消费的增加,从而引起环境的恶化。因此,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大都对石油等能源征收较高的税金以限制能源的过度消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石油价格。当前,OPEC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石油价格上的争议之一是,OPEC认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征收的燃油税过高,政府赚取了大量石油税金,故发达国家应降低燃油税以降低该国的石油价格,而不使OPEC增加产量。

如果OPEC为占领市场份额而实行低价增产策略,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工业就会被挤出国际石油市场。20世纪8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低迷,迫使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纷纷出售其石油业务,发展多种经营,增加营业收入;在90年代石油价格又一低落时期,发达国家各大石油公司又进行资产重组,发展核心业务,减少经营成本,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石油价格过低,对发达国家也有不利的一面。

从长期趋势来看,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现在消耗越多,以后可供量越少,开采成本越大。因此,长期石油价格必然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OPEC每桶石油的目标价格是18美元左右。而90年代末目标价位是每桶22~28美元。OPEC这种逐渐抬高的目标石油价格与石油的长期供应价格是相一致的。近期石油价格的波动,除了前一时期油价过低,同时导致了石油消费增长过快和世界石油供应量的减少之外,另外的原因是石油的目标价格提高后供需关系的调适,即长期石油供应变动趋势的作用。

三、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我国既是石油生产国,也是石油进口国。无论油价高低,无论是否与国际油价接轨,国际油价波动都对我国的经济运行有一定的影响,只是影响的方式与方面有所不同。

1998年与国际石油价格接轨以前,我国的石油市场相对独立于国际石油市场,但是也没有避免受国际油价下滑的冲击。1997~199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大幅度下跌,我国石油价格仍保持平稳,并高于国际价格。国内外油品差价,柴油为每吨800元左右,汽油为每吨400元左右,结果大量的走私油进入我国市场,挤占了我国石油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一些石油炼厂油品积压,大庆、胜利、塔里木油田先后关闭1000多口油井,石油与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为此,国家一方面下令暂停进口石油,另一方面加大打击走私的力度,国内石油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有所好转,但我国为此支付了机会成本。

现在我们假设,如果我国在国际油价较低的时候接轨,或者官方大量进口国际低价原油,暂时封闭国内生产成本较高的油井,可能会有相反的情形:国内石油生产企业因开工不足引起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但石油价格下降却可以降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成本,从而拉动社会需求的增长,改变我国当时经济增长缓慢的僵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分享国际石油价格下降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当然进行这两种情景效果的比较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好转不如一个部门利润指标那样显而易见。事实上,我国当时的政策制订给石油工业的经济效益问题以较大的权重。在国际油价较低的情况下,面对国际油价下滑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没有与国际油价接轨,而是主要打击油品走私,保护了国内石油生产企业的利益。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高价位上与国际油价接轨,只是加大了我国石油工业的盈利空间,石油工业中存在的体制问题、经营管理问题等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如果国际石油价格再度降到1997年前后每桶12美元的水平,关井压产可能不会是走私活动的冲击,而是国际竞争的结果。

1998年5月,国内外石油价格接轨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范围更为广泛,除石油工业之外。其他经济部门和人民生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99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上升,我国石油生产企业纷纷扭亏为盈,直接获得高价位接轨所带来的好处。但是石油消费行业与部门,如出租车业,在油品价格的上涨之初出于对市场需求的担忧还尽量自己消化上涨的成本,最初采取业主少量补贴,出租车司机延长工作时间的办法以减少油价上涨所带来的损失。其他交通运输业价格也基本未动。但是在油价连续上涨之后,出租车和货运价格开始上调,近来国家计委以“燃油附加费”的形式上调部分航空公司的机票价格。

石油价格上涨引发了一系列商品价格上扬,但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是不同的。石油工业增加的利润主要是从消费者剩余转移过来的,而不是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和改善经济管理的结果。交通运输部门由于成本上升而提高价格后,把负担转移到消费者和其他生产部门。需求弹性较小的生产部门继续把负担向消费者身上转移,需求弹性较大的生产部门则面临着市场需求萎缩的危险。

如果国际油价持高不下,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仍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首先仍有利于石油工业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虽然经过勘探发现了大规模的油田,但开采成本过高而无法实现全面开采。东部油田已进入开采后期,开采成本大幅度增长。国际油价攀升为我国大规模开发西部油田,提高东部油田利润率、增加其发展后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开发西部油田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可以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但是如果国内需求和对外出口不能随着油价上涨而同步扩增,作为石油净进口国,则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1.国际收支恶化。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进口石油将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50%左右,届时用于进口石油的外汇支出将在外汇收入中占较大的比例。另外,由于油价上升,出口商品的利润率会有所下降,从而造成外汇收入的减少。据世界银行分析,由于石油价格上涨,目前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的经常账户的赤字会略多于GDP的1%。

2.产业结构变动。由于我国只有油价与国际价格接轨,而其他商品价格仍主要取决于国内市场的供需关系,油价变动后,各种商品的比价必然要有所改变。在接轨前的价格体系下建立起来的产业平衡关系和产业结构因此会受到影响。如一些企业会从以石油为原材料或与其相关的行业中退出,而利润率较高的行业如石油行业会有更多新的投资者。

3.其他能源需求会进一步上升。作为燃料、原料与动力,石油与天然气、煤炭的替代关系极大。石油价格上涨,会促进天然气和煤炭生产的发展。近来我国已出台了促进天然气生产的优惠政策,预计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但是如果石油价格持高不下,对当前关井压产的煤炭政策会有负面的影响。油价上升导致煤炭需求上升,我国在油价较低条件下所做的煤炭供需平衡分析也有必要重新进行。

4.滞胀。这是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由于生产成本上升,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产出减少,社会需求也因此进一步减少。在有更多的人失去工作的同时,生活消费品又变得昂贵起来,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它与由需求扩张而引起的价格上涨是完全不同的,是一种非常恶劣的经济现象。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分析,我国明年有可能出现轻微的滞胀。

针对油价上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一些学者提出了石油风险采购对策,即成立石油风险采购公司,高出低进,以规避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但建议成立的风险采购公司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机构。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条措施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应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政府的目标与行为方式不完全一致。企业是在合法的范围内,最大限度获得利润。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谋求利益的空间也是全球性的。中国正在实行市场经济,无法限定中国市场不是风险采购企业进行套利的场所。有一个很好的例子,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以美国为主的七大石油公司为保护自己在中东地区的投资,执行阿拉伯国家石油限产和对美国禁运的协定,乘机获取暴利,而拒不理会美国国会要求其降低石油价格、增加石油供应的要求,结果美国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不得不改变与七大石油公司紧密的战略同盟关系和能源政策,增加政府对能源的调控能力(于民,1986)。

规避油价接轨后所带来的负向外部性,应是政府的职责。如果将这一职责让企业来履行,就与让政府经营企业一样,会产生低效率,甚至无法实现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的目标。比较可行的措施是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笔者在1997年初就根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以及石油供应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议,当然一些学者也与笔者拥有同样的看法。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平抑过高的石油价格和由于战争等因素可能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美国的方式,即完全由政府负责石油战略储备;二是日本的方式,采取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办法。我国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作出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方案。需要指出的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善产业结构、扩大社会需求和节约能源是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的根本性措施。

石油价格上涨,部分消费者剩余转移到石油生产者手中,消费者的福利因此受到损害。对消费者的福利损失进行补偿也是石油价格上涨后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2000年9月,由于国际油价飙升,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消费者纷纷举行抗议活动,要求政府减少燃油税、降低石油价格。目前,已与抗议者达成协议的国家主要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荷兰、英国等国表示考虑对消费者进行补偿。目前,消费者得到补偿的国家恢复了稳定,而没对消费者进行补偿的国家仍面临着“石油风暴”再次刮起的风险。我国目前虽然没有“石油风暴”,但如果油价持高不下,也要考虑对消费者进行补偿的问题。对消费者的福利损失进行补偿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方法。

对消费者进行补偿就是要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法国采取了降低燃油税的方式,德国则对消费者发放油品补贴,这两种方法虽然都对消费者进行了补偿,但产生的实际效果有所不同。与降低燃油税相比,油品补贴不仅使消费者得到补偿,而且使消费者有更大的消费选择。消费者在得到油品补贴后,满意程度提高了,但由于石油相对昂贵,消费者减少了汽油的消费。而降低燃油税的补偿方法只有在消费者购买油品时才能受益,这反而鼓励了汽油的消费。可见,降低燃油税的油品消费要大于汽油补贴的油品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油品税率较低,下调的空间有限。所以,如若对消费者进行补偿的话,应借鉴德国的做法,对消费者进行油品补贴,而不是降低燃油税。

参考文献

[1]于民:《70年代西方世界旧殖民石油垄断体系的瓦解和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发展的新动向》,载于民著《石油经济研究报告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2]于民:《70年代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市场的三大新变化和发展前景》,载于民著《石油经济研究报告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3]陈悠久:《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世界经济》,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

[4]史丹:《我国能源结构性矛盾与石油储备对策》,《经济管理》1997年第1期。

[5]David N.Hyman,1993,“Modern Microeconomic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Third Edition,Richard D. Irwin.INC.1993.

(原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

【注释】

[1]七大石油公司指美国的埃克森公司、莫比尔公司、加利福尼亚标准油公司(雪弗龙公司)、德士古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英荷合资的皇家荷兰—壳牌公司集团及BP英国石油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